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社会各行各业正有序复工复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圳市海雀科技有限公司面临产能短期下降30-40%、研发计划滞后等难题。日前,海雀科技向华夏银行深圳前海分行申请1000万元“复工贷”,用于原材料购买、产线智能升级、研发人员扩容等,以期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尽快渡过发展难关。
图为海雀科技智能摄像头生产线。钟成平摄
据海雀科技轮值总经理刘若菡介绍,公司是一家以智能服务及视频采集技术为核心,集智能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软件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型物联网企业。目前,公司围绕视频采集,已自主研发出包括智能摄像头、智能猫眼、可视门铃等系列智能视觉产品,并与华为、三星等企业达成合作,产品入驻华为线下1万多家旗舰店及苏宁、国美、沃尔玛等大型商超,业务范围涵盖中国、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全球各地。
“在万物互联中,物联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物与物的链接,其中视觉智能服务就相当于人的眼睛,AI相当于人的大脑。”刘若菡解释称,人通过眼睛采集到众多丰富的信息,传输到大脑进行分析,再输出成为人的各类行为。智能摄像头则通过大量的视频数据采集,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计算以及持续的机器学习,最终输出主动服务至终端用户。这也是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不同之处。
以海雀科技旗下产品华为智选海雀AI全景摄像头为例,通过搭载华为海思芯片和华为云算法,能够实现对进行人脸/人形/婴儿哭声等的智能侦测、移动追踪、智能检索、一键直呼手机、真360°无极追踪技术等为一体的智能AI服务,可以协助用户看护老人、小孩、宠物、保护家居安全等。目前,海雀智能设备云端AI调用次数每月已超过10亿次。
图为海雀科技研发人员正在探讨产品设计。钟成平摄
“近两个月随着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大人都复工上班的同时,孩子们还要在家上网课。因此,海雀AI全景摄像头成为家长远程看护孩子的一种有效措施。得益于此,海雀科技的订单量不降反升。”刘若菡告诉记者,但受疫情影响,供应链上游的产能短期内下降了30-40%,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了20%,严重影响了产品出货期及公司资金周转。同时,公司后续的研发计划也受影响滞后。
“为尽快复工复产,公司向华夏银行深圳前海分行申请了1000万元的‘复工贷’,以解燃眉之急。”刘若菡表示,该笔贷款将会一方面用于采购自动化生产设备,升级产线智能制造水平,旨在快速提升公司整体产能;另一方面将用于视觉智能模组开发,推动产品的再升级,尤为关键的是能够有效缓解公司技术研发团队人员扩招面临的资金压力。
刘若菡认为,随着近两年5G技术的兴起与应用的深入,预计两年内物联网可实现云端互联互通。未来,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物体如家用电器等可通过持续的机器学习,将能实现从过去的被动式服务转化为主动式服务。这也是海雀科技实现发展的重大机遇。
当前,海雀科技年均销售额涨幅超过300%,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今年公司目标营收预计将超过2亿元,同时将继续扩大欧美市场规模,并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因此,此次1000万元的“复工贷”将进一步帮助公司实现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1000万元的“复工贷”属于纯信用贷款。刘若菡表示,款项是基于海雀科技过往经营流水及当前订单状况等综合研判发放的,这是来自于华夏银行多年来深耕高新技术领域的服务经验,以及对海雀科技未来发展前景的信任。华夏银行会对该笔款项以专款专用的形式进行全流程监督与管理。不仅如此,海雀科技在2019年底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后,通过深圳市南山区科技金融在线平台申请了1200万元的贴息额度,本次“复工贷”即可纳入该贴息范围内,可享受高达70%的贴息优惠。
据了解,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华夏银行深圳分行积极响应深圳市“惠企16条”“2020重大项目计划”等政策,针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出台了40余项系列优惠举措,覆盖了企业经营生产及复工复产多个方面,为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共克时艰。
海雀科技申请的“复工贷”正是这一系列优惠措施其中之一。近几个月来,华夏银行一方面为企业复工复产推出了专项信贷资金支持,通过划拨专项信贷额度,推出了包括“复工贷”“放薪贷”等多个专项产品,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即报即审,为复工企业采购原材料、支付房租、发放工资等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为企业提供专项服务保障,主动对接受困企业给予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支持,推出无还本续贷、延缓还款期限、优惠贷款利率、保护企业征信等多项惠企利企举措,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据统计,疫情发生后,华夏银行深圳分行已为疫情期间生产经营受影响的81家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了延缓付息、灵活还本服务,涉及金额26亿元,并及时为企业做好征信保护处理,全力满足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融资需求。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正常生产经营需求,今年以来,华夏银行深圳分行新投放各类企业贷款近140亿元,其中民营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