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罗曼
香港市场改革和突破的步伐从未停止。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此前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回忆称,如何与时任上交所理事长的桂敏杰在茶馆的餐巾纸上画出了沪港通的雏形,从而实现了在人民币资本项目管制环境下中国与世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突破,为两地市场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年4月底,港交所进行了25年来最大上市制度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未盈利生物医药、第二上市公司赴港上市,为香港市场注入新经济的DNA。伴随着目前中概股回流热潮,港股活跃排行榜前5名基本已全部变成内资互联网新贵。与此前金融地产股长期霸榜不同,如今港股生态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网易转仓或为第一上市铺路
中概股回流已掀起序幕。今年6月,内地两大互联网巨头网易和京东陆续回港上市,吸引了众人目光。短短两年时间,共有91家新经济公司成功上市,累计集资超过3500亿港元,占同期香港整个新股市场总融资额的一半以上。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今年首只回港上市的中概股网易上市没多久,存托人汇丰已经将18.6亿股网易转仓至香港,方便投资者随时将美股兑换成港股。按照6月29日收市价135港元计算,市值规模达到2511亿港元。
根据CCASS数据显示,汇丰持股量自网易上市一直在不断减少,这说明已经有投资者开始不断将所持美股转换成港股。中泰国际(香港)分析师颜招骏向记者表示,网易此举可能是为将香港作第一上市地铺路。
换言之,第二上市中概股在港成交额需占港美总成交额55%,才会视为在港第一上市。一旦将香港作为第一上市地,那么网易就需要遵循港交所的相关上市规定。
“今次以科创企业为主的中概股回流,无疑将改变港股过去金融地产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耀才证券研究部总监植耀辉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概股回流对港股生态的改变具有相当大的意义,虽然港股近年积极吸引更多新科技公司上市,但内地大型科技股早已美国上市,因此如何吸引优质中概股回归,一直是港交所的一个大目标。后续还将有更多中概股回流,可以预期科技类板块将成为港股未来主流之一。”
新经济霸榜港股活跃榜
伴随目前中概股回流港股热潮,港股活跃股排行榜前5名基本已经变为内资互联网新贵,与此前金融、地产股长期霸榜不同,港股交投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Wind数据显示,6月以来日均成交额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腾讯控股、美团点评、阿里巴巴、京东和中国平安,日均成交额分别为95亿港元、62.5亿港元、52.24亿港元、35.9亿港元、29.4亿港元,前五大活跃个股6月日均成交额占据港股总成交额的26%。除了中国平安以外,其余4家都属于内地互联网巨头。
而排名前十的活跃个股,内资企业占据8席,除上述5只个股以外,还包括中芯国际、网易和小米集团,剩余两席位分别是港交所和友邦保险,而前十大活跃个股占港股总成交额的37%。
而在此之前无论是前五大活跃个股还是前十大活跃个股,银行金融股占据半壁江山。
事实上,板块结构变化也极大刺激了市场交易情绪。2016年港交所成交额跌落谷底,全年成交仅16.3万亿港元,日均成交额664亿港元,总市值24.45万亿港元,到了2018年港交所成交额达到26.4万亿港元,日均成交达1074亿港元,总市值为29.9万亿港元,截至2020年前5个月,港股总成交额达11.7万亿港元,日均成交额再创新高,达1160亿港元。
“与香港本地投资者相比,中国内地投资者的活跃度和换手率更高,推高了港股市场尤其是新经济港股的交投,研究显示,2020年5月底港股通投资者交易量已进一步提升至香港市场总交易量的17.4%。”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称。
庞溟表示,受惠于恒生指数的优化,港交所上市新规以及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新经济公司在香港市场的市值占比在过去2年内已经由23%上升至26%,预计这一比例有望在未来5年间进一步上升至30%~35%,这一过程中,资金有望持续追捧新经济成份股票。
证券时报记者整理数据,截至目前,有24家企业即将在香港IPO上市,除了Hygieia、MBV、德合集团分别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外,剩下的21家全部来自内地,其中主要以医疗健康、生物科技、TMT、教育为主。
港交所生物科技已初步形成气候
如今港交所已成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交易中心。让资本与生物科技在香港碰撞,继而让香港成为全球性的生物科技中心,这是李小加在互联互通、放开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之后的又一宏伟目标。
截至目前,香港市场共有超过140家医疗健康公司上市,总市值超过1.8万亿港元,较上市新规生效前的2018年4月增长70%。其中包括18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在港上市,集资额达446亿港元,占总募资额约7.3%,部分公司再进行增发,额外集资270亿港元。此外,还有欧康维视生物、海普瑞药业、永泰生物等3家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正处于IPO招股阶段。
据记者了解,生物医疗相关领域是目前资本争先抢夺的稀有资源,康方生物和沛嘉医疗发行后都获得了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超额认购,超额规模分别达到了600倍和1000倍,甚至有投行在企业IPO后,仍在寻求企业持续融资带来的机会。此外,IPO招股已经结束的康方生物和海吉亚在认购阶段,部分券商因为投资者认购太过火爆导致额度不足而提前关闭申购渠道。
据悉,港交所4月底刊发有关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新指引材料,提及有关公司应考虑在上市文件中加强披露内容,包括产品竞争形势及目标市场,与主管当局沟通内容等。
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开招股审查助理副总裁蓝柏龄指出,生物科技板块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未来或要面对新型疾病及全新治疗技术,港交所有必要思考潜在监管模式的改变,更新指引为准发行人及市场提供更清晰的上市及披露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港股生物科技已成气候,但目前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成交仍然偏低,对此,恒指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黄伟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还是投资者难以评估公司的市盈率计算估值。“要评估这一类公司的估值,投资者需要了解公司成功研发产品的机会,以及产品未来可为公司带来多少增长,但一般散户不是科研专才,要加强教育才能带动成交量上升。”
指数成份股重大变革
恒指失真一直被市场诟病。庞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超过50年历史的香港恒生指数,由于成份股中近半为金融股,另有约一成为地产股,恒指盈利增长潜力有限,估值水平承压,在过去十年,恒指升幅仅为18%,年复合增长率低至1.7%,大幅跑输处于大牛市的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同期的160%的升幅,反观全球投资者近年趋之若鹜的新经济股票,腾讯自2008年6月纳入恒指以来,股价累计升逾4倍,近日更是连创新高。
5月18日,恒指公司正式决定,将把同股不同权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纳入恒生指数及恒生国企指数选股范畴。此外,恒生指数公司将在8月份的指数检讨开始,对恒生指数及恒盛中国企业指数实施变动,也即是说,届时阿里巴巴、美团、小米都有望纳入恒指以及恒生国企指数,同时也意味着这些股票将有机会纳入港股通。
耀才证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许绎彬向记者表示,“同股不同权确实为各地著名的交易所带来无限商机,若此类股份被纳入不同类型的恒指成份股,对中概股回港上市也能带来一定刺激,香港无论在法制及集资途径方面,均比其他地方更为严谨及种类繁多,正因如此,香港的股票市场才不断吸引外资来港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