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财经专栏作家
彭博社、《华尔街日报》等报道称,素以富庶著称的中东产油国科威特,其财政状况已濒临崩溃边缘。
报道称,自2014年以来,这个曾富得流油的海湾小国已连续7年陷入财政赤字状况,现有流动资产已不足以缓解其高达460亿美元的赤字。
海湾当地媒体进一步指出,导致这个中东产油国陷入窘境的原因是多元的。
首先是近年全球油价大幅下跌,从巅峰时近150美元/桶一度跌至20美元/桶以下,尽管欧佩克强行采取“限产保价”等紧急措施,令油价有所反弹,但不过稳在40美元/桶上下,如此价格不足以维持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习以为常的高福利、高消费方式。
其次,席卷全球的疫情致使各国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一落千丈,能源需求锐减,对科威特等石油出口大户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海湾国家并非对单一依赖石油经济模式所存在的弊端熟视无睹:沙特试图推动“愿景2030计划”,通过吸引外资,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阿联酋通过将迪拜建设为中东金融、物流中心,初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卡塔尔人口少,经济结构相对健康;巴林、阿曼石油储量较少,正利用国际金融信誉发行主权债券,寻求沙特、阿联酋等富裕国家帮忙。
科威特同样如此。2016年,时任财政部长萨利赫(Anas Al-Saleh)发出“是时候削减开支,为石油危机爆发后的生活做准备”的呼吁;一贯不借钱的科威特政府自2017年起在欧洲发行主权债券,试图弄到救急资金;几天前,科威特公务员制度委员会表示,无法返回科威特上班的科威特政府所雇佣外国雇员将被视作矿工,一分钱薪水也得不到。
但这一切归于无效。萨利赫的预警被视作杞人忧天,成为被国人和同僚嘲笑的对象后,一气之下挂冠而去;3月,标普和穆迪两大评级机构相继将科威特主权债务评级下调至负面, 一度炙手可热的科威特欧洲主权债券乏人问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科威特强势应对融资挑战机会之窗正趋于关闭”的预言,令科威特的国际融资形势雪上加霜;1月接管科威特财政部的财政大臣希丹(Barak Al-Sheetan)表示,政府已没有足够现金发放10月之后雇员薪水;专家警告称,倘不能尽快实现经济多样化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15―20年内科威特就会破产。
既然拮据如此,为何能再熬15―20年?
科威特王室和历届政府惟恐石油耗尽后无以为生,每年将固定比例财政收入提留,作为“下一代基金”。如今这笔由科威特主权基金保管的基金总额高达5500亿美元。
当地媒体称,迫于严峻形势,内阁和议会总算表现出协调之处:内阁宣布将通过公共债务法列为优先事项,倘议会不能按时通过,内阁不排除通过紧急行政命令强制生效。
但这就足够了吗?
科威特是海湾6个产油君主国中经济、就业结构最畸形的:石油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90%以上,80%的劳动者为国营机构工作,全国3/4的财政支出用在支付国营雇员薪水和补贴。如局面得不到改变,再深的“蓄水池”,终有耗尽的一天;但改革过激,曾经差点亡国的海湾小国会否又经历“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