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国股市波动有所增大,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结束此前反弹步伐,而科技股表现低迷令纳指两个月来首次周线两连阴。
接下来一周,市场将迎来美联储利率决议,包括苹果、亚马逊在内的明星科技股BIG4将公布业绩。此外美国国会刺激法案谈判和地缘政治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市场走向的导火线。衡量市场波动性的CBOE恐慌指数已经重返25关口,而这或许仅仅是风暴袭来前的暗流涌动。
美联储对经济料将持谨慎态度
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经济复苏好于预期。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从6月下旬开始卷土重来,高频数据正在发出警报,随着病毒在美国南部地区快速传播,美国多地暂停重启计划,经济动能正在减弱。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环比增长超10万,结束了此前连续15周下滑的纪录。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避险情绪再次让资金回流美债市场。上周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3.9个基点至0.589%,连续第三周回落,并一度创两个月新低,30年期美债收益率大跌9.1个基点,刷新4月以来低位。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22日发行的20年期美债也获得了投资者的追捧。
严峻的经济形势让外界对美国国会新一轮刺激政策谈判寄予希望,但目前两党立场分歧明显,考虑到“CARES法案”中600美元的额外失业救济金即将到期,因疫情失去就业岗位的超过3000万美国人收入将会因此受到严重冲击,进而可能将美国经济进一步带入衰退的泥潭。
牛津经济研究院经济学家施瓦茨(Bob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带来的冲击远远没有结束,7月以来美国经济活动正在失去活力,病毒正在阻碍甚至逆转美国企业的重新开业和市场需求。初请失业金人数的反弹可能预示着就业市场恢复再一次迎来拐点。
共和党方面已经将新的财政刺激法案公布时间推迟,施瓦茨认为,这将导致失业救济金发放中断,让不少美国人面临收入和消费支出同时萎缩的风险。不过他相信,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两党接下来会积极寻求共识,争取尽快通过并实施新一轮刺激计划。
美联储28日起将召开议息会议,市场普遍预期届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按兵不动,并重申未来将会把利率保持在接近零水平,直到他们确信经济“已经通过疫情考验,有望实现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目标”的立场。
施瓦茨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近期资产负债表走势看,美联储正在努力引导货币政策助力实体经济和信贷需求,目前信用市场已经恢复稳定,不少企业正在大量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以应对潜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冲击。在上月的议息会议中,美联储曾表示将现有无限量资产购买计划以目前的速度至少维持到年底。对此,他认为美联储将会再次提及这一点,考虑到最近二次衰退风险的上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保持对前景非常谨慎的态度,并呼吁国会提供更多刺激措施。
美股走向看“四巨头”脸色
疫情等因素的不确定性正让投资者感到越发不安。美银全球的数据显示,上周美股遭遇资金净流出38亿美元,相比之下,债券市场获得资金净买入245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第三大单周资金流入纪录。
BK资产管理公司宏观策略师施罗斯伯格(Boris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成为了打压美股的重要原因。美国第二季度GDP数据将公布,考虑到在这三个月中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状态,经济受到的冲击将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他认为如果最终萎缩幅度超过40%,对美国股市将造成巨大的冲击。
美股新财报季开始后,此前表现强势的科技股便持续陷入动荡,信息技术板块甚至成为了上周标普500指数11个板块中表现最差的板块。施罗斯伯格向记者表示,科技股交易热度过高存在隐患,此外不合理的估值水平也值得关注。统计显示,这一轮科技股的上涨已将该行业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推高至27.5%,创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高点。
亚马逊和苹果今年以来股价已上涨超40%,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同期涨幅超10%,共同成为了支持纳指年内26创新历史新高的原动力。本周这四家企业将先后公布财报,富国证券高级分析师哈维(ChristopherHarvey)指出,随着大盘科技股大幅上涨,这种融涨行为可能会破坏市场的稳定,引发剧烈波动。
投资者和科技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疫情继续延续下去,这些公司能否继续表现出支持估值的盈利和营收水平,后续的业绩增速如何得到保障?奈飞的三季度展望已经敲响了警钟,上半年盈利的巨大增长可能意味着下半年的放缓,而原定于明年初推出的原创内容可能会因停产而推迟,也导致了公司市值在财报发布后单日蒸发150亿美元。
对于美股和纳指而言,如果几家明星科技股业绩好于预期,市场依然有望迎来新一轮上攻行情,但各家公司的巨大市值也意味着,一旦业绩出现明显利空,投资者抛售可能让市场陷入新一轮动荡。双线资本创始人、“新债王”冈拉克(JeffreyGundlach)上周发出警告,科技股强势和散户疯狂买入是典型的熊市反弹特征,感觉与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如出一辙。不过现在的情况“更糟”,因为美联储没有进一步降息的能力,而且已经动用了几乎所有可行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