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车子跳,务川到。”前些年我县公路到处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车子颠簸起伏较大,当地人嬉称务川人不长“结石”应功归于交通。

  务川县城距遵义市190公里,距省城贵阳348公里,距重庆市376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但由于境内多系喀斯特地貌,高山深涧,河流交错,溶洞遍布,经济社会欠发达,一直制约着交通的发展。

  艰难起步

  1957年务川至凤冈公路建成通车,我县实现公路“零”的突破,结束了世代不通公路的历史。

  1957年至1987年间,我县公路建设在“全党全民办交通”的方针的指引下,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修公路,硬生生地在崇山峻岭与悬崖深涧中凿通了务川至凤冈、务川至彭水,以及连结全县八个老区和部份小乡的泥结石公路。

  1987年,自治县成立,揭开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篇章。随着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国家动用大量的粮、棉、布和以工代赈资金发展交通建设,公路建设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我县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有所扭转。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依托遵义、贵阳,面向重庆长江”的交通发展思路,制定了“两纵两横五出境”公路建设总体规划,务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路面黑色化、道路林荫化发展的快车道,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等级和等外级公路里程有所增加,交通运输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县道建设发展。凤务公路(务川段)新田至牛塘31.5公里的油路改建,凤务公路(务川段)牛塘至县城11.26公里油路建设工程和全长206米的龙灯特大桥建设工程,务川至彭水(贵州段)全长67.316公里的油路和道德公路(务川段77公里的油路改造工程,丝厂弯至务川县城40.2公里、棕杆桥至当阳27.5公里油路路面工程。

  乡道建设紧密跟进。先后实施了正(安)务(川)线的丝厂湾至涪洋18.2公里、绥(阳场)当(阳)线的棕杆桥至当阳27.5公里、岩子头至柏村8公里、柏村至茅天87公里的公路改造工程和茅天至后坪5.6公里、泰坪至泥高13.6公里、铺子坳至隆兴15.2公里的公路新建工程;村公路建设127条,实施建设的里程1051公里。

  截止2016年,全县有各类公路2327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4.24公里,国道85公里,省道218公里,县乡道79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84公里,全面实现县乡公路油化,实现撤区强村后的109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100%的行政村通油路。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在公路建设取得历史跨越的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建成务川汽车客运二级汽车站1个,注册客运企业3家,农村渡口9道,洪渡河漂流开发公司一家;有各类车辆1028辆,社会营运车辆:客车117辆,货车141辆,年客运量1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500万人公里;年货运量22万吨,货运周转量1650万吨公里。全县16个乡镇(街道)通了客车,汽车站日发客车56班次,基本满足了城乡旅客运输的需求,每天往返遵义、贵阳的长途客车达20辆次,从1995年起,相继开辟了广东东莞、浙江温州以及重庆等长途客运线路。交通基础设施为务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发展武陵山区扶贫系列政策,按照“三纵四横一连线”公路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出境干线公路的建设力度,提出了“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大力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各类公路的路面硬化率,加大行政村通油路建设步伐,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农村公路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重点公路、桥梁和站点建成。

  快速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务川人30年来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道路的畅通连接着一个地区经济、信息、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交通速度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交通运输进入了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加快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成网,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保障水平;加强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城乡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2015年1月31日零时整务川至正安高速公路(务川段)正式通车营运,实现了务川高速公路“零”突破,打通了我县交通运输“大动脉”。

  2014年11月,S204务川至镇南二级公路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通车。2014年12月S204镇南至塘口二级公路开工建设,2017年初建成通车,突破了我县无二级公路的历史。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务川加快实施交通三年大会战的关健之年。县委、县政府将交通运输发展助推全县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挤入经济强县目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五高六路一铁一运一场”交通体系,建成“三纵三横五联一环”骨架路网,全面实现“对内大循环,对外大通畅”的目标。启动交通三年大会战,不管是从公路等级、投资、标准,还是从建设里程、广度和深度都突破了历史之最。

  1月1日,务川至沿河二级公路、务川至凤冈二级公路及山青路至杆子元码头公路改造等项目工程开工;

  4月27日,德江至务川高速公路(务川段)正式开工;

  5月16日,外环东路延长线开工;

  ……

  全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25.065亿元,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6965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10.53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14.5%。

  多维立体全覆盖

  高速骨架的快速路网初步建立。务川至正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务川至德江高速公路2017年底将建成;务川至南坪、务川至道真、务川至彭水列入省“十三五”高速公路发展规划(加密规划),前期工作推进迅速,力争2017年开工建设务川至南坪、务川至道真高速公路。

  国省干线为辅的出境通道基本定型。S204镇南至务川、S204塘口至镇南二级公路建成通车;S302岩子头至杜家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2017年底建成通车;S204下龙灯至新田公路务川至丰乐段建成通车,丰乐至新田段,2017年8月底建成通车;G352道角至务川已启动建设,G352务川至当阳公路前期工作推进明显,2017年11月开工建设;S302岩子头至柏村建成通车;S302柏村至麻青公路,2017年8月开工建设;外环西路2017年8月底建成通车,到2018年底,全县16个乡镇(街道)全面实现通二级公路目标。

  乡道、旅游路、通村通组路为补充的公路路网全面覆盖。毛田至砚山、当阳至棕杆桥、乐居至红丝、大坪至太坝至红丝、镇南至桂花树、月亮至黄土建成通车,杨村至蕉岩、浞水至泥高公路2017年10月建成通车;蕉坝至茅天公路前期工作完成,2017年8月开工建设。完成大坪旅游公路建设9个,大坪至龙潭、石水至九联、甘禾至长脚、山青路至赶子园、岩溪公路、龙潭景区公路和洪渡河漂流旅游公路建成通车。从2016年起实施撤并建制村公路硬化1122公里,覆盖全县16个乡镇(街道),已完工建设900公里,启动了全县通组公路1540公里规划和建设,目前,第一批通组公路1043公里515条已开工建设,已启动第二批剩余通组公路设计和前期工作。已申报全省脱贫攻坚“组组通”项目3700公里。到2018年底,“十三五”末密切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目标率先在我县得到具体体现。

  石垭子航运为主的水运路网初步显现。石垭子航运工程停14个靠点,2个便民码头已完成,2座大型旅游码头基本建成,海事搜救救助业务办公用房主体工程已完成。2016年完成货运量634万吨,货物周转量39355万吨公里。全县完成内河水路客货运量分别为70万人、10万吨,客货运周转量分别为700万人公里、60万吨公里。

  全方位、全覆盖和立体化的交通行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我县列入管养的公路总里程为1686.356公里,全县县道好路率为100%,乡道好路率为100%,村道好路率为84.01%,公路的质量和寿命得到进一步延长。全县现有客运企业2家,共有班线营运客车294辆,旅游车8辆,城内出租汽车142辆,城内公交车37辆;代管客运企业2家,长途营运车辆21辆;货运企业2家;有汽车客运站2个;县内有客运乘车招呼站46个;有汽车维修企业29家;驾驶员培训学校3所。16个乡镇(街道),121个行政村(居),已通客运车的有112个,还未开通班线车的行政村有9个,行政村(居)通客运率为93%;2017年新开通客运班线5条,新增农村客运车36辆。2016年完成20辆新能源纯电动公共汽车更新,建设完成龙潭公共汽车首未站2座,充电桩4个,交通行业领域和运输市场健康发展,秩序井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今迈步从头越,奋发有为的全县各族人民,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促进了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而也为推动务川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步伐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彭飞)


  8月1日,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中国工人运动和秋收起义策源地——萍乡。这是一座已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近代历史上,它也是中国首批内地开放城市。

  现存的德式与苏式老建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安源公务总汇大楼、路矿工人俱乐部纪念馆、总平巷、圣公祠……几乎每一处建筑背后都有一段写入历史的革命故事。

  “在中国近代百年历程中,萍乡成为社会变革的缩影。”萍乡市委新闻报道中心副主任李运球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萍乡安源镇,建于1956年,1984年由邓小平题写馆名

  百年煤都 变革之城

  江西萍乡有着“江南煤都”之美誉。安源煤矿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煤炭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清朝末年,邮传大臣、官商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之需,引进了外资和西方先进采矿技术开发安源煤田。盛宣怀开凿总平巷,修建株萍铁路,到1906年路、矿相继完工投产。安源煤矿也成为中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时为中国十大厂矿之一。

  作为中国最早的近现代企业之一,安源煤矿可以看作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缩影。在这一社会转变中,原来大多农村出身的煤矿产业工人的命运最为独特,谁也不知道他们此后竟成中国红色革命的重要角色。

  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为要求路矿当局承认俱乐部有工人代表的权利和增加工资举行罢工。最初,路矿当局企图联合军阀派兵镇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7000多名工人进行了斗争,最终迫使当局承认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条件。

  9月18日,安源路矿大罢工取得胜利。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组织的一场大型的罢工运动,作为当时工人运动绝无仅有的成功案例载入史册。

  这次胜利也显示了中国工人阶层是革命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后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哈佛大学教授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在其著作《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一书中研究称,那次罢工胜利之后的萍乡安源变成了中国的“小莫斯科”。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萍乡安源 ,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萍乡也成为中国工农革命的重要根据地。1927年秋收起义爆发,安源许多工人参加了革命,最后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

  “你可以说它曾经是一座变革之城,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萍乡市宣传系统一名官员对澎湃新闻称。

  从1898年迄今为止,安源煤矿已有119年历史,其命运也几经周折。1939年因日寇侵略,安源煤矿被迫停产关闭。抗战胜利后,安源煤矿与高坑煤矿局合组为赣西煤矿局。

  1949年后,赣西煤矿局改称萍乡矿务局,隶属煤炭工业部。安源煤矿1954年在废墟上复矿,通过改扩建工程,生产能力达到年产90万吨,成为萍乡矿务局七座矿井中最大的煤矿,至今仍在萍矿集团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资源枯竭 产业谋变

  历史的华光日渐退却。进入新世纪后,作为百年的老工矿城市,萍乡逐渐呈现“一矿独大”的后遗症。它要面对所有历史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困境——“两老一枯竭”(革命老区、百年老工矿、资源枯竭)。

  萍乡市发改委提供给澎湃新闻一份名为《萍乡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情况调研报告》的材料显示,1950年至2007年共生产原煤2.8亿吨,萍乡的煤矿产业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100多亿元,对国家的价值贡献达200多亿元(按不变价计算)。

  该报告称,随着资源枯竭,萍乡市煤矿数量从90年代中期的1116家急剧减少到2007年的132家,减少88.2%,全市近10万产业工人面临失业。同时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破坏趋势加剧。由于煤炭开采量大面广,时间长,加上污染治理欠帐较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而地方财力的严重不足使萍乡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安全生产、人员就业、可持续发展等等各方面都面临极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收支矛盾凸显。

  2008年3月,萍乡被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也就是那一年,当地政府打响了漫长的城市转型之战。

  “完全是困境倒逼,现在如果从本地煤矿挖煤出来,代价太高了,比外面买煤的代价还要高,只能想办法转型。”萍乡市发改委转型科科长贾旭峰对澎湃新闻称,经过近百年开采,萍乡煤炭资源储量逐渐减少,如今可开采储量为1.21亿吨,其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大多处于地层深部。

  萍乡当地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转型之必要。从上世纪末开始,当地政府已经在寻找经济转型之路,举措很大胆——通过大力发展煤炭接替产业,降低煤炭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尽管此举取得了效果,但远未达到转型之目的,由此也说明这场转型之战并不容易。“早期很多人对如何转型一直在观望,甚至有的人持消极态度。”萍乡市政府社会保障部门一名官员对澎湃新闻称。

  由于背负沉重历史包袱,萍乡经济转型之路艰难且漫长。

  根据国家总体要求,萍乡市成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转型任务,编制了转型发展规划;提出“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转型思路;确立“改革开放促转型、结构调整推转型、科技创新助转型、民生改善保转型、生态恢复立转型”的转型之路,并制定了经济、社会和生态同步转型的战略。

  为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萍乡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对接”抓项目的工作思路,即对接央企、民企、科企和外企,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全方位推进项目建设,以此形成推动转型的外部环境。

  根据数据显示,由于央企龙头作用,萍乡传统产业之一的电瓷产业当前正呈现出集群效应,销售量占全球20%、全国70%以上的份额。

  目前,萍乡已与中节能集团、中建材集团、中国恒天集团等24家央企建立了对接合作关系。

  “传统产业退出转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萍乡市政府一名主管经济的官员称。

  他认为,长期以来萍乡形成黑(煤炭)、白(陶瓷)、灰(建材)、红(烟花爆竹)、金(冶金)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伴随着资源枯竭,萍乡必须面临去产能、安全生产、环保等多种压力。

  根据《萍乡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情况调研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11月15日,全市落实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37个。主导资源采掘业呈下降趋势,采掘业及原材料加工业比率逐年下降,矿山企业由2007年的507个整合到目前298个,地方煤矿产煤量由2007年的502.3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333.76万吨。主导资源采掘业总产值占比则由2007年的15.9%下降到2015年的4.8%,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煤炭、钢铁去产能的量占到萍乡全年产量的53%和46.8%,仅仅这两个行业去产能后,就导致全市GDP增幅下降4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萍乡市政府决心去产能、抓转型,把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煤电等产业拓展,光电、环保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我到萍乡投资,主要是因为萍乡各级政府领导看好我的项目,并愿意为我的项目提供各种服务和平台,最重要的是,我对中国未来万亿级的环保市场也充满信心。”格丰科技董事长奉向东对澎湃新闻称。

  奉向东是一位美籍华人,上个世纪80年代赴美留学获化学博士学位,他拥有美国给予的多种荣誉和地位。作为中国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他受萍乡相关领导的盛情邀请到当地创业,正在力图用自己发明的科学技术改变当前尴尬环保现状。

  此外,萍乡市政府每年安排6000万元科技创新经费,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博士经济”,引进高端人才,注重科技研发,有利地促进了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澎湃新闻获悉,自2008年到2016年10月为止,国家财政补助萍乡市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共224875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20600万元,重点用于工矿地区的产业转型、国有企业改制、化解历史债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方面。

  为推动转型,萍乡市建立了工业产业集群支持体系,以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工业园、芦溪工业园等为依托,大力发展充分吸纳就业、接续替代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8年来,项目累计投资5923亿元。

  这一系列举措的效果明显。近年来,萍乡市曾经主导的资源性产业逐渐退出,其总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8年的15.9%下降到2016年的3.8%。去年全市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两项指标扭转4年多来负增长的局面。

  2016年,萍乡煤炭、钢铁去产能的量,分别占江西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而GDP增速却达9.1%,从多年居全省地市后列跃居第四位;全市进出口总额亦增长18.3%,列全省第一,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转型方向是正确的。

  更微妙的变化是,转型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萍乡在全省公共文明安全指数测评列全省第一位。

  海绵样板 生态宜居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萍乡城区

  对于萍乡而言,其转型目标不仅是产业层面的转型,而是一座城市的总体转型。

  “以前作为一座煤城,地面是黑黑的,天空永远是灰灰的,没人愿意住在这里,有钱的要么去南昌定居,要么去长沙买房。”李运球对澎湃新闻称。

  显然,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掣肘。

  十八大后,萍乡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宜居城市的建设力度,提出了“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力图构建一座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开明开放、文明幸福、和谐平安的“五个新萍乡”,以此全面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过努力,萍乡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称号,而让萍乡主政者最为看重的称号则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萍乡海绵城市展示馆内部

  2015年4月,中国公布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萍乡是江西省唯一入选城市。

  “我们就想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了城乡建设。”萍乡市政府一名官员称。

  “海绵城市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下大雨时,城市能够将雨水吸的一干二净;干旱时,再把吸进去的水‘吐’出来,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萍乡市海绵办副主任刘民在向媒体介绍时称。

  这是一个科学的循环系统,多余的雨水透过铺装透水混凝土,经过渗排管,流到下沉式绿地进行净化、调蓄,再流到蓄水池,就完成了一次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和利用。

  按照当前的成本核算,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的建设成本为1.6亿—1.8亿元,故此全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曾一度引发争议。

  在中国首批的16个海绵试点城市中,萍乡的表现最为优异。2015年,它在全国首批16个试点城市考核中荣获“第一”;2016年,它在考核中再度夺魁。这意味着,萍乡已经全国海绵城市的样板。

  截至2017年4月底,萍乡海绵城市试点区已完工面积16.628平方公里,占50.42%;正在开工面积16.352平方公里,占49.58%。全市海绵项目已完工43个,在建74个,待建42个,完成投资46.53亿元,投资完成比73.86%,城区的“海绵”效果已经有了明显体现。

  刘民称,萍乡市选取老城区内易受洪涝影响的地方以及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试点,在市区规划了32.98平方公里的示范区。

  “我们老城区三个项目包已完成百分之八十了,今年五月到七月是雨季,我们很高兴看到了海绵城市的功效,没有出现内涝。也就是说,萍乡在海绵城市的技术路线和解决城市看海的问题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刘民对澎湃新闻称。

  更重要的是,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改造了老城区原本道路脏、乱、差的原貌,能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民生建设给自己带来的方便。

  刘民以万龙湾区为例,他说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后,现在那里已能做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海绵城市”只是一个抓手,核心还是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根据萍乡市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2016年仅中心城区新上亿元以上项目就达到20个,总投资300多亿元。

  “萍乡的城市转型从未停止过,相信未来也不会。”李运球说。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不做咸鱼的大叔”:为萍乡点赞!

  网友“二圈”:希望家乡越来越美

  网友“北京市澎友”:推荐当地的葡萄、猕猴桃和柑橘。

  网友“普通人民”:我也是

  网友“Jessie”: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

  网友“三生三式”:门童长得真标致

  网友“马大哈”:点个赞吧

  网友“Jessie”: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

  (1970-01-01)


  《浴火黎明》第八场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由上海京剧院创排的新编现代京剧《浴火黎明》6月30日、7月1日晚在天蟾逸夫舞台再度上演。该剧自去年“七一”首演以来,一年内共演出30余场,在上海京剧院的新创剧目演出史上尚属首例。

  在前不久刚举行的第八届京剧节上,该剧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热点。此次“七一”两晚的天蟾逸夫舞台,依然是人头攒动。观众们在谢幕时涌向舞台,演员们多次返场致谢。

  《浴火黎明》剧照,鲁肃饰许志烨,傅希如饰范文华。

  《浴火黎明》以建国前后的重庆为时代背景,以《挺进报》事件为发端,以“狱中八条”为核心,刻画了一位经受住严刑拷打、却因上级背叛而暂时迷失彷徨的共产党员历经磨练,在狱中党组织的感化下,最终淬火成钢、坚定信仰的心路历程。

  自首演后,该剧边演边改,先后4次听取不同层面的专家研讨意见,召开2次观众座谈会,经历3次较大的修改打磨。上海京剧院同时还在线上和线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观众征集感想和建议。

  全新修改版的《浴火黎明》进一步丰满了主角范文华的人物形象,梳理了其从迷茫、委屈、纠结、悔恨到坚定的心理轨迹,同时,将“狱中八条”的产生过程更合理、顺畅地融入剧情发展中。专家们以“突破革命历史题材的写法,勇于创新,人物塑造实现了多方面的价值和立意”等评价给予该剧肯定。

  董洪松饰徐远居

  傅希如饰范文华

  鲁肃饰许志烨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杨扬饰邵林

  该剧由曾经创作新编历史京剧《成败萧何》的李莉执笔编剧,上海京剧院导演王青执导,傅希如、杨扬、鲁肃、董洪松等青年演员领衔主演。担任唱腔设计的是在业界有口皆碑的续正泰。

  在完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的献礼演出后,该剧还将继续深入上海金山、嘉定等郊区进行新一轮巡演和打磨。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我就不看你”:庆祝建党96周年

  网友“快快乐乐”:全新修改版的《浴火黎明》进一步丰满了主角范文华的人物形象,梳理了其从迷茫、委屈、纠结、悔恨到坚定的心理轨迹,同时,将“狱中八条”的产生过程更合理、顺畅地融入剧情发展中。

  网友“杜磊”:庆祝建党96周年

  (1970-01-01)


  今年是上海“克勒门文化沙龙”五周年,近日,

  “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文化盛典在上海举行,通过声音、美术、旗袍、京剧、温情和美育六个部分多角度呈现上海的城市之美。

  由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克勒门文化沙龙艺术中心主办的“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文化盛典近日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举行。晚会通过声音、美术、旗袍、京剧、温情和美育六个部分多角度呈现上海的城市文化,展现海纳百川的都市精神。每个部分设有开篇演讲、嘉宾互动、节目表演和色彩点亮仪式,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上海的美。

  盛典的第一部分是“上海的声音”,开讲人是作曲家陈钢,短短几分钟演讲里走过了上海百年音乐的发展历程。访谈嘉宾是配音艺术家曹雷和文化学者曹景行,姐弟俩同台分享了他们心中“上海的声音”。晚会的第一抹色彩由94岁的指挥家郑德仁先生点亮。郑德仁先生在现场精神抖擞地指挥爵士乐队的演奏。郑先生是中国第一代贝斯手,曾参与创建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近80年的时间活跃在音乐的推广和传播中。当主持人阎华问到在他心中上海的声音是怎样的,郑先生回答:“上海就像我手中的指挥棒,永远积极向上、精神抖擞!”

  曹雷和曹景行

  第二部分“上海的美术”由媒体人与艺术评论家林明杰访谈画家陈逸鸣和art021的创始人应青蓝。陈逸鸣讲述了哥哥陈逸飞的上海“美梦”。陈逸飞的名画《黄金岁月》中的神秘模特也来到了现场,而她的女儿正是当代艺术大展art021的创始人应青蓝,陈逸飞为了上海的“美梦”奉献一生,而其画中人的后代依然在传递着这份美。从兄弟二人和母女两代人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这城市美的传承。在钢琴家宋思衡演奏的《月光》下,画家陈家泠现场书写“美在上海”四个大字,并点亮了晚会的第二抹色彩。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阎华、应青蓝和陈逸鸣(左起)

  第三部分说的是海派旗袍,开讲人是上海航天局研究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王真。很少有人会把旗袍和航天联系在一起,而上海航天局的研究员王真却不这么认为。参与过央视春晚旗袍秀的王真以自己的工作现身说法,将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联系到了一起,并期待有一天航天员能把旗袍带上天,让美丽的华服在天空中展露芳华。二胡演奏家、海派旗袍推广大使马晓晖分享了她对旗袍的理解,在马晓晖的琴声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旗袍的唯一传承人金泰钧先生点亮了晚会的第三抹色彩。

  第四部分的开讲人是戏曲评论家翁思再,他从京剧入手说到了上海的胸怀和精神。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史依弘分享了他们的艺术理念,并一起点亮了晚会的第四抹色彩。尚长荣30年前来到上海,1995年一首京歌《我是中国人》让更多观众认识了他,这首歌曲经过当年东方电视台的mtv推广,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歌曲。其实当年除了尚长荣的版本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长的完整版,在那个版本里还在读中学的主持人阎华演唱了其中的一段。时隔22年,当年的mtv再次在荧屏上出现,两位演唱者也再度合作了一把。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尚长荣

  第五部分的开讲人是配音表演艺术家童自荣和刘广宁。他们用朗诵的形式分享了“克勒门文化沙龙”五年里温暖的瞬间,感动无比。访谈嘉宾是《平如与美棠》的作者饶平如。几年前饶平如老人的《平如与美棠》打动了无数读者,如今这本书被7个国家翻译出版,饶先生也专程去法国做了宣传和推广。为了老伴最爱听的《魂断蓝桥》音乐,饶先生90岁开始学习钢琴,当他在现场再度弹起这段旋律的时候,感动了所有的观众。饶先生用真情点亮了晚会的第五抹色彩。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刘广宁和童自荣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饶平如

  盛典最后一部分请出的开讲人是全国唯一的美育特级教师王圣民,她分享了三十多年来的“美育梦”。坚持五年美的传播的“克勒门文化沙龙”志愿者陈钢、阎华、嵇东明、林明杰一起走上了舞台,点亮了盛典的最后一抹色彩。在美声流行组合“力量之声”的歌声中,画面上扬帆远航的小船驶向了色彩斑斓的美丽上海。

  “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文化盛宴将于9月1日晚8点在艺术人文频道播出,这场汇聚众多文化学者、艺术名家的文艺晚会也是开学第一天献给这座城市的“开学第一课”。

  相关链接:关于“克勒门文化沙龙”

  1912年,蔡元培先生译出“美育”二字,2012年一个以美育为纲的“克勒门文化沙龙”在上海诞生,志愿者陈钢、阎华、林明杰、嵇东明等人积极投入沙龙的建设工作,几乎每月举行一次分享会,聚焦上海历史文化,挖掘这座城市的故事,展现这座城市的美。五年来这个汇聚了上海诸多艺术家、文化学者的公益组织举办了近百场大大小小的沙龙、讲座,出版各类上海文化书籍二十多本,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名家通过这个平台走近了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和社区。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克勒门文化沙龙”现场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阿信10”:这必须的好

  网友“小丫粒”:美育教育,文化上海

  (1970-01-01)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 |北京摄影报道

  9月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新闻发布会、成就展、招商引资暨文化旅游推介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国家民委领导、湖南省领导出席湘西州建州60周年成就展。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代表州委、州政府发布新闻并在成就展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湘西州60周年庆祝活动新闻发布会、成就展、招商引资暨文化旅游推介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

  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在成就展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7年9月20日。2016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51.7亿元,比1956年增长344.8倍;人均生产总值20145元,比1956年增长228.9倍;财政总收入88.1亿元,比1956年增长957.6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0810元、7413元,比1956年增长268倍、282倍。湘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龙晓华在成就展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湘西州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坚守“542”发展思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忘初心,务实奋进,确保实现如期脱贫、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力争创精准扶贫先行区、跨越式发展样板区、生态文明建设标杆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社会治理创新区,努力把湘西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奋力谱写中国梦的湘西精彩篇章。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湘西州成立60周年成就展开幕式。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出席湘西州成立60周年成就展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在参观成就展。图为精准扶贫展台。

  据了解,9月20日将举行湘西州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包括在北京举行建州60周年成就展系列活动;湘西自治州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暨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开馆暨建州60周年成就展开展仪式;中央、省祝贺团看望慰问少数民族群众代表;中央民族歌舞团慰问演出。州庆期间,湘西州还将承办2017年湖南省第八届旅游博览会,举办首届武陵山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发展高峰论坛、重大招商项目签约、旅游产品商品展销等系列活动。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发布会上,龙晓华、周云、向清平、李平分别就湘西州精准扶贫、民族自治、招商引资等发展情况答记者问。

  在9月6日的发布会上,龙晓华、周云、向清平、李平分别就湘西州精准扶贫、民族自治、招商引资、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答记者问。

  据介绍,湘西州精准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至2016年,湘西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5.044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14%,进入了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历史时期。全州上下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喜人局面。2016年12月30日,国家民委命名湘西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文化旅游产业“井喷”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州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19%,湘西州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和高增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湘西州在项目供地、财税政策、项目报建、电力供应、通关业务、企业融资、创品夺牌、政务服务、企业用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形成了招商引资的政策洼地,已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聚焦点和武陵山片区开发开放的热土。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中央和国家机关、国家部委有关领导等共计300多人出席成就展。图为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向来宾介绍湘西特色产品。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71家重要客商,55家重点旅游企业参加招商引资暨文化旅游推介会。

  (2017-09-06)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309 字。

转载请注明: 务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天堑变通途, 路网连四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