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毒药君直接点,要介绍一部年度最具争议的电影。
同时,它也很有可能是影史上最具有话题性和最受非议的电影。
有人把它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形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有些人对他嗤之以鼻,认为是一部史诗级烂片,是对电影艺术的玷污。
那么它到底如何?这就带你去全方位了解一下。
列夫·朗道:娜塔莎
DAU. Natash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升级,今年五月的戛纳电影节也宣布取消了。
在今年2月份,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趁着疫情爆发前夕,却顺利地举办。
而此届最大的亮点并不是金熊奖花落谁家,而是这部影片横空出世。
从《列夫·朗道:娜塔莎》(简称:娜塔莎)在电影节首映,到本片拿下杰出艺术成就奖,关于它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早在全网完整版资源出来之前,国内许多人都对这部作品充满了各种好奇与期待。
本片最大的噱头也是本片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制作方式。
3年拍摄,6年剪辑,400位主演,近万名配角。
实景还原占地12000平米的拍摄空间,8000小时的对白,翻译成320万个字的资料。
这些时间和精力成本的投入,只为了精准还原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当然,这些数字还只是一个表象。
其拍摄手法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一场实验性质的行为艺术。
影片大到建筑风格、街道景观、年代服装,小到语言、货币、护照,甚至连马桶的定制管道都和前苏联时期一模一样。
在1:1复制了一个苏联小镇后,剧组开始邀请包括主演在内的近万名演员入住小镇生活。
为体现一种真实感,影片召集的主要演员,其饰演的角色和现实中类似。
这些演员可能是国际驰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行为艺术家。
也有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寂寂无名的清洁工、服务员、性工作者,甚至罪犯。
他们在这个小镇中按照前苏联的方式生活了三年。
影片没有具体的剧本,导演只给几个主要演员大概的剧情发展方向。
为了拍摄,小镇的每一个角落都安装了微型摄像头,用来记录拍摄人们的一举一动。
可以说,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影片几乎所有的表演都是演员们自我发挥的。
有些人在电影拍摄期间坠入爱河,经历丧葬嫁娶。
甚至在影片拍摄结束时,片场一共生了14个孩子。
拍摄结束,最终留下8000小时的谈话录音,500,000组摄影作品,700小时的35mm胶片素材。
经过6年时间的剪辑,创作出了14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作品(其中最长的长达9个小时)。
而今天这部《娜塔莎》就是第一部面向大众公映的作品。
主角娜塔莎是苏联某秘密科研机构下属食堂内的一名女服务员。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餐厅中服务科研机构中的员工、科院学者、军人和家属。
娜塔莎并没有对这种封闭强力的体制环境感到不适,也不关心科研成果。
相反的,人到中年的她却更渴望一场浪漫有结果的爱情。
晚上餐厅关门后,她和同事奥利雅抽烟喝酒,倾诉自己关于爱情的看法。
娜塔莎曾经爱上过一个有妇之夫,但是最后被残忍抛弃。
年轻的奥利雅说娜塔莎太傻,她炫耀自己年轻漂亮,有大好的未来,轻蔑的态度不经意冒犯了娜塔莎。
娜塔莎对于奥利亚的言语极为不满,于是趁着酒劲处处刁难娜塔莎。
最后两人从言语攻击,上升为肢体冲突,开始扭打在一起。
可是到了第二天,两人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关系依然亲密。
她们一起参加party,懂英语的奥利雅,甚至充当起娜塔莎的临时翻译。
在聚会中,娜塔莎认识了法国科学家卢克。
卢克热情浪漫的法国人特质,瞬间吸引了娜塔莎。
两人虽然语言,但却通过奥利亚不生不熟的英语翻译,在交流中互生情愫。
在酒精的催化下,两人很快地滚了床单。
影片在这儿有一段长达6分多钟的真实性爱镜头,两人真枪实弹,尺度突破天际。
翻云覆雨之后,卢克熟睡,娜塔莎一边洗澡一边和奥利雅聊天。
他不断地称赞卢克,觉得自己遇到了对的人。
可是在卢克看来,这就是一场酒后的激情one night。
第二天,卢克来到餐厅,他忘却了所有的事情,对娜塔莎态度冷淡。
甚至在临走前卢克只和奥利雅道别,完全不理睬娜塔莎。
娜塔莎的心碎了一地,于是她又把这种怨恨转移给了奥利雅。
她下班后猛灌奥利雅酒,并且开始恶毒地侮辱她。
然而这都无济于事,发泄后的娜塔莎只能在冷寂的餐厅独自哭泣。
此时影片已经过了90分钟,按照传统电影的叙事来说,《娜塔莎》的叙事效率极其低下。
由于没有剧本,都是非职业演员,再加上没有导演人为导戏。
于是,在电影前四分之三中,充斥着大量长镜头,冗长无意义的台词,以及接近于真实记录的画面。
甚至,有时候人物的行为动作,都让人产生一些疑惑和情绪上的不连贯。
如果说冷眼旁观是一种电影观察创作的手法,那么在《娜塔莎》不断升级的画面尺度,便多次挑战了观众的观影承受极限。
这一方面体现,极其缓慢的叙事,以及大量没有明确指向的剧情。
就像网友评论的:“好的概念和好的故事是两回事。”
而另一方面则是关于艺术创作和人性道德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影片最后四十分钟,可以说影片的后劲,以及戏剧冲突都集中于此。
原本,娜塔莎以为自己又要过上那种孤独无聊的平静生活。
可是有一天,她突然被安全局的军官阿奇波尔带去了审讯室。
原因是娜塔莎和卢克的一夜情被认为是间谍行为。
一开始娜塔莎表现得极为淡定,以为这就是一场普通的谈话。
她抽着烟,还随手翻起桌上的文件。
随着她被带到禁闭室,在封闭的环境下,审讯的内容越来越尖锐,气氛也越来越压抑。
没过一会儿,审讯官扒下了娜塔莎的衣服,开始对她各种施暴。
影片最有争议的一段,是审讯官用酒瓶插娜塔莎的下体。
由于影片是实拍实演,所以根本不存在提前商量一说。
虽然,拍摄期间可以根据演员要求随时叫停。
但如此有争议的表演内容,还是让许多观众产生了观影不适。
娜塔莎遭受的迫害,不仅是对其身体的折磨,更是对人格的践踏。
在不得不屈服后,她便在纸面上写下对卢克的诬陷和控诉。
在苏联这种强大的集权体制下,娜塔莎作为个体是无法反抗逃脱的。
甚至在精神上对此还产生了麻痹和依赖,最终成为了体制之内的螺丝钉。
在电影创作中,用艺术之名冲破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少。
比如,贝托鲁奇在拍《巴黎最后的探戈》时,为了捕捉女演员的真实惊慌状态。
在未和女演员商量的情况下,同意马龙·白兰度用黄油当润滑剂,强奸女演员。
《娜塔莎》的尺度不仅是对情欲戏的真实表现,还是一种冲破时代和道德束缚的实验。
影片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出生于电影艺术世家。
父亲安德烈·赫尔扎诺夫斯基就曾是苏联时代的一名禁片导演。
尽管在5岁时苏联就已经解体,但伊利亚从小就对苏联时代的社会文化有一种狂热情结,至今他也仍然自称是苏联人。
影片片名前缀“DAU”,其实是源自苏联前物理学家列夫·朗道的名字。
他是苏联犹太人,号称:世界上最后一个全能的物理学家。
1962年,由于他对液氦理论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他也曾因反对斯大林的政治高压,而被判入狱10年,期间遭受了各种酷刑折磨,晚年境遇凄凉。
导演本来想打算拍一部关于列夫·道朗的传记片。
可是对于苏联文化的热爱,使得他把计划推到重来,最后构想出“DAU系列”的项目。
有人说,这样的拍摄方式是一种对传统电影的革新。
但是按照现代眼光来看,他的电影创作质量是平庸且缺乏技术性的。
虽然艺术的审美不同,但是按照电影现有的标准来说,它确实也难以及格。
因为电影之所以是电影,就在于导演有个人风格倾向的创作,以及对素材的轻重取舍,而不是不干涉的单纯纪录。
除了《娜塔莎》那段有巨大争议的审讯情节。
第二部《退变》中出场的美国艺术家,因险些被侵犯而罹患创后应激反应。
甚至在发片期间,乌克兰检察院也开始对片中涉及“虐待儿童”的情节进行调查。
艺术是否应该凌驾于人性和道德之上?是否可以真正模糊掉现实和创作之间的界限?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应该由毒药君来回答。
毕竟,艺术起源于大众,最终又要回归于大众。
但话又说回来,或许随着社会进一步向前,这种思想又会随之改变呢?
抛开这些深层次的艺术问题,当一部实验电影最后脱离了电影的本质。
无论它是精品还是次品,始终还是无法被主流接受。
至于最终的道德判决,那还是交给历史去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