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讲述了学历不高但酷爱悬疑类电影并且看过上千部的父亲,为了替女儿遮盖“误杀”罪行,以电影桥段为灵感,设计了一场完美无缺的“瞒天过海”大计,成功守护家人的故事。李维杰与妻子阿玉来泰打拼17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年近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也颇得邻居们的好感,而这一切美好却被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破。这个充斥走私,贩毒活动的边陲小镇,各种权力交织碾压公平正义。
李维杰的大女儿被督察长的儿子强暴,因反抗误杀对方。李维杰曾亲眼目睹督察长滥用私刑,深知法律无用,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李维杰埋尸掩盖一切证据,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与警方在身心层面,展开了殊死一搏的较量。经过一遍遍的拷问,一次次的伪装,一次次的坚持,最后成功瞒过了所有人,维护了自己的女儿和家人,也使滥用死刑的督察长身败名裂,落得一无所有的地步。最后的最后,为使自己良心过得去,也或许是为了让以后不会有人再来彻查这个案子而牵连到女儿,他去自首了,为了保全女儿和家人。
这部电影极具让人思考的情节点,非常的让人紧张,一环扣一环,有很多地方值得让人思考。比如这位父亲为了让女儿能够更好的生活,而去伪造假证据,虽然在这部电影里面让人感觉是正确的,可是如果放在生活中,这样的做法是不倡导的,是犯罪的,而最后的结局也是一个正确的做法。从小的方面来看,小女儿安安学会了作弊撒谎,把70分的试卷改成了100分(仔细看100分的1很像是字母i,两个0开始和结束的笔画也不一样,有明显的修改痕迹)。也许李维杰觉得这样的结果是拜他所赐,小女儿肯定觉得即便欺瞒别人做错了事,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付出任何代价,就像他自己欺瞒警方逃过法律制裁一样。
如此肯定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李维杰要用切身行动去自首来教会女儿什么叫担当!再说自首以后,家人内心也不用再惶恐不安,余生也会心怀坦荡的活着。之后妻女也去自首,这就说明李维杰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一家人非常和谐有爱。父亲李维杰替妻女顶罪,用自首教会女儿什么叫担当!妻女看到李伟杰顶罪自首,于心不忍,站出来承担罪责,也去自首。(不过妻女的自首没有被警方采纳)。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胜过千言万语苦口婆心的说教!所以我觉得自首绝非是败笔,反而提升了影片的高度。
到此处,电影戛然而止。实际上,当人们被一种力量裹挟时,往往在集体无意识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却不自知。在这股力量强化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扛着正义的旗帜,最终导致暴力。大众的情绪有时只是基于表象,事实的真相无从得知。从这个意义而言,“误杀”的不仅仅是素察,他的父母拉韫和都彭在一定意义上也在被“误杀”。不过,人性本是复杂、多面的,善和恶之间的边界未必十分分明。在情与法、堕落与救赎、善良与邪恶的灰色地带中,颂恩叔的一抹笑容如留白的人性,给予的不仅是社会性思考,还有为爱守护、奋起的灵魂的呼喊和未来视角的观照。这也是中国版结尾不同于印度版的原因所在。
作为一名平凡的父亲,面对女儿的遭遇即便不能为她撑起一世的晴天,也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一时的伤害。简单朴素的几句话却将舐犊情深表达得淋漓尽致,直击观众泪腺。当家人受到侵害的时候,李维杰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八个字:犯我家人,绝不饶恕。主人公李维杰原本是一个最普通的小市民,可是他因为爱看电影,而被电影熏陶为了一个智慧、善良、勇敢、有责任与担当的父亲和丈夫。看来,电影跟书籍一样,都是人进步的阶梯呵。让我们像李维杰一样,多看电影吧,电影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聪明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在现实面前,这句台词直击了很多人的心脏,一时之间在网上掀起了热议。“未成年人犯罪”是《误杀》的核心故事,这一话题也一直都是社会最关注但也最无力的话题。《误杀》却敢于将其大胆地搬上银屏,通过犯罪的方式一步步将事实抽丝剥茧地展开,非常值得钦佩。当自己的女儿受到侵犯时,谭卓饰演的母亲说出的话直戳人心,这是一个母亲发自内心的绝望与挣扎,也是对社会现实血淋淋地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