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BigBang:《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想抒发什么人生情理?

如题,怎么理解这两部片子想表达的道理?

29个回答

卷毛八一八 06-08 19:47

2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疑是一部好的作品,它没有靠动作,特效,乃至美人来吸引观众,它靠的是安迪在剧中表现的韧性与对自由的向往。


安迪沉怨入狱,不安于现状,知道自己不能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申冤,他选择了越狱,为了自由,他准备了20多年,一把小小的锤子,每天在外面小心翼翼地把裤脚的泥撒出来,他一日复一日地做这件事,一做就是二十年,这不仅体现了他的睿智与向往自由,也看出了他的韧性,以及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在狱中,就和黑人说,他希望可以在岛里终老。


剧中有一个场面特别让我深刻,老布出狱后,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社会,自杀了,因为他被监狱的生活体制化了,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怎么去解决体制化这个问题?怎么让监狱的人重新适应社会。

评论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03-31 11:20

65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先谈谈电影本身。电影剧本改编自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虽然史蒂芬·金写的小说并非每篇都是名篇,但不少小说被拿来拍成电影,并且有不俗的口碑,足以证明史蒂芬·金在故事创作上的实力。 也正是这非凡的创造力,为《肖申克救赎》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个故事讲述了安迪被误判杀人,在肖申克监狱做了 19 年牢的经历。当时的监狱,囚犯大多是来自美国社会底层的人,一时糊涂,犯了罪。安迪则不同,他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安迪受过高等教育,是银行家。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完全告诉观众,安迪是否真正被冤枉的。关于案发当时的闪回,依据的是地区检察官的叙述而非安迪的证词。在电影一开始埋下的伏笔直到影片最后才爆发,而这爆发也引出了电影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希望。 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安迪被判入狱一开始,就没有放弃希望,放弃追求自由的希望。他知道自己是无辜的,而背叛无期徒刑根本不能翻案的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所以他一直没有放弃希望。19 年,他是直到希望破灭才逃出监狱的。 和安迪不同,本片的视角提供者,安迪在监狱中的好友瑞德,和其他在监狱中的人一样,放弃了希望。他们的放弃,让他们渐渐地「体制化」。这个概念,是不少提及这部电影的人会说到的一个概念。一开始,来到监狱的人无法适应没有自由的生活。但漫长的囚期和有限的自由,让有极强适应能力的人类适应了在监狱中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与世隔绝的囚犯们,逐渐被监狱这个特殊的体制「体制化」。最为生动的例子,便是片中在肖申克监狱囚禁了将近 50 年的老人布鲁克。假释出狱的布鲁克无法适应监狱外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最终无奈的选择了自杀。在监狱里人形杂货店瑞德看到布鲁克的悲剧,也担心自己获得自由后,会不会面临和布鲁克一样的绝望。 可安迪并没有绝望。他呵护自己心中的希望。他没有被监狱中的基佬击垮,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赢得了在监狱中的有限自由——挂海报、办图书馆、教授年轻人识字。一直以来从来没有放弃希望的安迪,挖了一条逃出监狱的隧道,但他事成之后就离开监狱——面对安迪是早已经挖好了隧道还是凑巧在汤米死后才挖好的,我个人倾向于前者。事实上安迪可能是肖申克监狱中被判长刑期的罪犯中,唯一没有被体制化的。十几年来,他不动声色的挖隧道、撒石子。这不仅仅是找事情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心里的秘密能憋了十多年没跟别人说,甚至没跟最好的朋友瑞德说,这心脏也是够强大的。 也正是这份希望,让安迪在电影中平静了将近 2 个小时后,决定逃出监狱并报复典狱长,走向自由。而这,似乎是人们所熟知,却经常忘记的。 曾经在不少情况下,我是一个悲观的人。面对难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最坏的情况。这种思维定势也让我还未尝试许多事情,就被自己的悲观吓坏了。我就像那些在监狱中待久的人,被自己的悲观情绪体制化了。我不敢拥有希望,觉得拥有希望,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难题是一个十分奢侈的想法。可是,踏出第一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其实要做的很简单,在悲观之外看到另一种可能。这个世上有太多的自我设限,这些限制让我们像小说或者电影里的人物一样,人生的道路似乎只有少数,或者干脆只有两种选择。 但人生并不是选择题,它更像最后的作文。可能它连作文都不是,因为不会出现一个既定的命题,字数的限制。怎么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从这条出发,为何要有希望呢?抱着绝望同样是人生。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用自己的消极和绝望活出了自己的人生。绝望和希望也并非非此即彼的,它在每个人的人格中或多或少都有,只不过看哪个起了主导的作用。如果说为何要抱有希望,可能是只有还有希望,人类价值中最重要的一条「自由」才不会消失。 绝望就像一所无形的监狱。它屏蔽了其他可能性,用否定搭起不可翻越的高墙和铁窗。在电影中,新入监狱的胖子就充满了绝望,因此激怒了狱警头子,被活活打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福贵的希望是,只要活着,日子会越过越好。只要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希望是个好东西,不要轻易的把它踩碎了。

11评论

芒果爱说 公共营养师 04-13 06:39

6

两部电影都是那个年代的经典制作,而汤姆克鲁斯也成了100名影响全球的人物之一,可以说这两部都是非常好的励志电影,阿甘傻傻的做自己坚持的事,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那个小偷在监狱里面看书,复习考试,然后在只有一名老师监督下,很准时的交了试卷,那个小偷还很不情愿的交给他,然后把试卷邮寄到大学,还通过了,我在想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事啊……


4评论

惊醒的彼格 03-23 14:45

42

《阿甘正传》看完感觉有点暖,《肖申克的救赎》看完有点压抑。

阿甘智商低于常人,但他做什么似乎都有神光笼罩,运气逆天,做什么成什么。我觉得首先他智商低了些,那么运气好些也是可以忍受的,然而运气那么好让我怎么忍?!不过看完之后我竟然没有站起来骂一句:“雾草,lz怎么没有那么逆天的运气?羊驼啊!”因为我突然有种灵台清明的感觉(即将突破,我要飞升上仙啦),阿甘虽然智商低,但在他扑鱼的时候,他用全部的智商捕鱼。在他跑步的时候,他用心力跑步。他做一件事就全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了优秀,做到了极致,当然也就成了大牛。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显而易见,每次当我看见一个人,比方说他每天都读两个小时的英语,或者每天都读几个小时的书,我就会觉得,即便他成不了大翻译家,成不了大学者,也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然而当我自己要做些啥的时候,就总觉得这么做也没用,那么做也没用。事实上我觉得这是因为智商低的阿甘想得少,怕得少,做得多,而智商正常的我们想得多,怕得对,做得少。

《肖申克》是大一在宿舍看的,大学嘛,忙于迷茫。那天下午第一次看完肖申克,憋在宿舍一天了,感觉就像安迪在监狱一样,当时看完有一行字在心里浮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牢笼”,当时这行普通的字给了我很多力量,想要改变现状的力量,想要冲破自己的牢笼。

21评论

雨落润无声 01-21 21:49

271


虽然《阿甘正传》看了有十多遍,但最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保守主义”电影,有着浓重的“保守意识”。


阿甘的家乡在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州,而南部一向以“保守”著称。比如阿甘重视家庭、对爱情从一而终、有责任感、视朋友如家人。虽然阿甘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是电影对南部地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也有描写。反正“红脖子”、“清教徒”这些词不断从我脑袋中冒…

相对的,珍妮作为一位“嬉皮士”,被编剧整得够惨,这摆明嘲笑左翼人士…珍妮的叛逆、嗑药、滥交与阿甘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虽然回归家庭,还是死于艾滋病(这是早年吸毒滥交埋下的祸根吗…)。

有趣的是关于越战的态度:纵然影片对阿甘参加越战不乏调侃,但是反战的自由主义者也被描述成小丑。珍妮那个男友有多不靠谱啊…

《阿甘正传》描述了保守主义对自由主义的胜利。不过这一切包裹在温暖的外壳中,观众不会注意这种对立。


虽然当年
《肖申克的救赎》在与《阿甘正传》角逐奥斯卡时败下阵来,但这并不妨碍它日后成为无冕之王。电影中所传递的信念,坚持,希望,自由,友情等人性美无一不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主人公借着雷声一下下击打着下水道管道时,每一下都像是触到了我的灵魂深处,说真的,当主人公逃出肖申克的一瞬间,我便觉得身心满是力量。这么经典的作品,评价再高也不为过。



《阿甘正传》不仅是一个好莱坞式的“梦幻”故事,也不仅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传记,更主要的是它通过智商只有75的阿甘非凡的人生经历,宣扬了美国人淳朴、乐观的精神风貌和坚强、执著的高昂基调,并以阿甘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一个回归传统价值观的当代美国精神寓言。
作为一部具有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的影片,《阿甘正传》并没有像同类型的影片那样肆意揶揄和嘲弄,仅仅向观众提供一种消遣性的快乐文本,而是表达了严肃的人生主题,并通过主人公阿甘的眼睛和亲身经历,贯穿了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3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阐释了美国一代人的精神历程,从迷茫、挣扎、痛苦到重新寻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因此,阿甘的历程就是美国人的精神历程。阿甘在“二战”后出生于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是一个智商为75的低智儿童,但是他的母亲却把他当做正常儿童看待,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并经常鼓励他要自强不息。在学校里,他认识了珍妮,两个人成为好朋友。这个看起来有点傻的阿甘在躲避同学们追打的时候,无意间激发了他的跑步潜能,就这样他凭借这个特长跑进了橄榄队,又跑进了大学,成为全美运动明星,受到总统肯尼迪的召见。在大学里,阿甘经历过阿拉巴马大学黑人入校事件,毕业后参军又经历了越南战争,并在回国的一次偶然机会与黑豹党首领见过面,和著名的摇滚巨星约翰·列侬一起接受过采访,见证过水门事件,目睹尼克松总统下台。通过阿甘传奇化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美国30年的历史沧桑,从反对种族歧视到争取黑人民主权利的运动,从反战运动到嬉皮士的反主流运动,从肯尼迪被刺到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甚至阿波罗登月和中美建交。这些历史事件充分见证了美国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生活风貌和精神状态。最后,阿甘淳朴、诚实、坚强、善良的美国精神和他所坚守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终于迎来了回报,阿甘成为一个国家英雄、商业大亨和优秀的父亲。所以说,整部影片不仅是他传奇人生的精彩演绎,也是美国精神的展现和寓言。


在阿甘身上秉承着乐观、坚强的美国精神,他正直、善良,对友情和爱情忠诚,仗义疏财,具有顽强乐观、执著进取的精神品质。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品质,低智商的他在军中能够如鱼得水,不仅表现出色,而且还立了战功,荣获勋章,并因球技突出参加了“乒乓外交”。服完兵役后为完成好友巴布生前的夙愿,他来到巴布的家乡,购买了一只捕虾船,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成为捕虾业的巨头。后来,阿甘在不停的跑步中,给了千千万万精神迷茫的人以勇气和信念。阿甘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实现者,他依靠自己乐观平和的心态、顽强拼搏的精神来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这既凸显了淳朴、乐观、坚强、执著精神品质的可贵,又对传统的美国精神进行了重新确认。


传统家庭的重要性一直是影片强调的主旨,其更深刻的含义是呼唤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回归。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离开家庭参加工作,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发生明显的改变,同时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更多的女性从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些变化也导致了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变化,以往美国那种父亲在外面工作、母亲在家中做家庭主妇的传统家庭关系破裂了。在影片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这种“破裂”,阿甘和珍妮都是单亲家庭,珍妮从小就失去母亲,她的家是父亲对她进行骚扰的地方,而她后来所居住的祖母的家也只有祖母一个人,并且祖母的家是在拖车上,这都证明了像珍妮这种单亲家庭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暗示了造成珍妮后来放纵、堕落的原因。在珍妮每一次迷茫、放纵的时候,阿甘总是会要求珍妮回家,因为他认为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得到安宁和幸福。最后,珍妮和阿甘终于回到了他们真正的家,结合在一起。而在珍妮死后,阿甘把她原来的家给铲倒了,使那个充满罪恶的地方永远地消失了。在影片结尾,编导安排阿甘做单亲爸爸,是因为与曾有过放纵生活的珍妮相比,显然阿甘更富有责任感和爱心。结尾的这种安排不仅暗含着对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呼唤,也暗含着父亲将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影片公映后,有人说这是一部“反智电影”的代表作。从电影中阿甘这个低于正常人智商的人获得成功的故事情节来看,这的确是一部“反智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状态的厌烦、对回归自然生活原态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在经历了60年代的动荡不安和70年代的自由放纵之后,进入中年的他们对人生逐渐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开始从激进的运动分子转变为保守的传统观念的守护者。他们重新认可那些曾经失去的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可以说,《阿甘正传》中所赞扬和崇尚的美国精神,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回归的产物。在后工业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精神生活却严重失落,人自身不断地异化,人们的传统美德慢慢地消失,出现了道德败坏、关系淡漠等现象,人们开始对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产生了莫名的怀疑和恐慌。而阿甘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渴望,他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和执著自强的精神风貌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生活的最佳指向。
在影片中,特技运用与影片主题相得益彰,使影片大放光彩。好莱坞电影制作历来重视影片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共同体现,力求使特技的运用达到这两点的完美结合。在《阿甘正传》中,最完美的特技体现就是那一片飘浮的羽毛的艺术化处理和阿甘真实再现在著名历史事件中的情境化表现。影片开始就是一片羽毛飘飘荡荡,最后落在阿甘的脚下;结尾阿甘送走自己的儿子,若有所思地坐着,那片从书中滑落的羽毛在清风的吹拂下飘向蓝天。也许命运就像片头和结尾那片羽毛一样,永远不停地飘荡,虽然你不知道它最终会飘向何方,但是只要你肯努力,还是能够改变它的。面对命运,影片中有三种代表人物,一种是以阿甘母亲为代表的坚守者,一种是以丹中尉为代表的怀疑者,一种是以珍妮为代表的反叛者。阿甘的母亲面对低智商和身有残疾的孩子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将阿甘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来培养。因为她知道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注定要去做,对于阿甘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而阿甘的成功也验证了她对命运的态度。丹中尉一开始非常坚信自己作为军人的使命,但是在受伤残疾后开始怀疑人生,在医院里他对阿甘大骂、在暴风雨中向上帝怒吼,丹中尉的怀疑代表了他们那一代人对命运的怀疑和困惑。珍妮是一个反叛者,从一开始反抗自己作为平凡人的命运,上《花花公子》的封面、在酒吧裸体演奏,直至流浪、迷茫,她是那个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人”的真实写照。可是最后,这个反叛者也累了、厌倦了,回到了坚守命运的阿甘身边,丹中尉也在阿甘的感召下,成为一个坚定的命运拼搏者,他们的转变肯定了对命运的坚守和努力。
影片特技运用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是将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使阿甘贯穿于战后30年间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如阿拉巴马州塔斯卡骚乱、肯尼迪总统被刺、“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等,并且他还经历了3K党、摇滚乐、嬉皮士运动、反战运动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电影通过特技达到了运用个人命运揭示历史进程的效果,并且使观众感觉更加真实可信。在这里阿甘不再是历史的审视者,而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电脑特技的拼贴,电影将美国战后30年间的社会精神变迁,浓缩为一部阿甘个人的成长传记,在这里历史发展和个人发展巧妙地置换,观众伴随着阿甘一起来回忆、体验、思考这段已经流逝的、带有些许伤感气息的历史。这些特技的运用在加强观众视听体验的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电影内容、主题的认识。


《阿甘正传》之所以能够受到观众的欢迎,除了喜剧化的形式特征之外,主要在于影片所反映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生主题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电影特技。它所反映的人文内涵向美国以及全世界的观众提供了一种精神导向,为我们增添了一种更深的人生感悟。阿甘的人生历程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应该需要什么样的心态。阿甘的命运就像影片中那片飘浮不定的羽毛一样,虽然时而飞跃、时而下降,但总会飞向天空,驰骋自己美好的命运。也许我们会像阿甘一样,跨越每一座山峰,跋涉每一条河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经历每一段平实或者惊奇的故事,去观赏大自然中每一处的灿烂和优美,去聆听每一个朋友心灵深处的声音。

肖申克的救赎


首先,我们要先知晓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安迪杜福林,而我心中的安迪,则为我们讲了一个“人性”和“神性”的故事。
首先我表明我是坚决的无神论者,在我看来,人的优点的集合即为所谓神的特点,完美的人即为神,即拥有了一定的“神性”。
那么什么才是完美?
一种是才华横溢、努力异于常人、万事皆顺、颐养天年、流芳百世的这种人类,说实在,这样的人类太少了。
另一种是拥有聪慧的才智、高尚的道德、不屈的意念、不断抓住时运而拼搏、在不断失败和曲折中最终找到自身自由的人。
后者更多,或者说,我们更容易在周边或者人物传记中知晓。
后者我们的感触也更多,也更加容易认同和学习。
安迪,就是后者中的楷模,或者说,既然后者的准入门槛很低,那么怎么样才能作为后者一样的人,并获得有意义的人生呢?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不是小说)给予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叙事化答案。
我现在就逐一场景介绍一下我对整个答案的解读,虽然我看了近乎5遍,但是还不一定能够记住所有的顺序和细节,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第一幕:入罪
安迪因为涉嫌谋杀夫人被审判并且定夺入狱
这一幕介绍了安迪是一个银行家,涉嫌谋杀其妻子的动机,以及判刑的过程
如果你涉事较深,看过整个电影,回头再看这一段,实际上是一个堕落天使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不是如此吗?每当我们感到困惑、艰难的时候,很多时候,会想到儿时的荣耀、父母的爱、斑斓的童年、无忧的岁月、甚至聪慧的自身,但是忽然有那么一件事情、或者经过了一个时期后,没有原因的,莫须有的,你到达了一个窘迫的状态,无力、无能、无望,陷入无法反抗的深渊,等待你的是黑暗的一段旅途,你曾经的所有都变成了回忆。
社会上80%以上的人都具备这样的经历,只是你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和安迪的处境有何不同,或者说,很多时候,安迪也好、我们也好,认为这样的事情是偶然,其实是必然,这就是“非凡困境”的到来。
每个成人,特别是男人,到了一个时间点,都会遇到“非凡困境”,被审判入狱(窘迫的处境)。
但是,如何应对,则是安迪和其余人、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区别之处。
入罪,才是一切的开始。
人生本是一个痛苦很多的历程,从生下来开始,难道不是一个入罪的历程吗?
关键是安迪接下来怎么做,关键是我们接下来怎么做。
第二章:你的新环境
牢笼一关,消毒粉抹上、冲水洗净身体、领上囚服,跟随引导到自己的单间——新的人生变开始了。
鲨堡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无法回避的新生活,不同的是,这个生活要比之前的生活条件出奇的艰苦,生活更是陷入无尽的枯燥。未来只有等待。
这个环境,实际上是三重环境:
1.硬件环境——我们无法出去的宿命,鲨堡的围墙
2.高级权力——以典狱长为首的管理阶层
3.一般社会——以犯人构成的日常社会
胖子被打死说明了两个事情,第一,一般社会对于弱势者的玩弄和轻蔑,第二,高级权力的可怕力量——可以直接致人于死地,只要他们愿意。
如果说还有第三件事情,那就是说,高级权力的草菅人命对于一般囚犯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情——搞死了又怎么样?
安迪这个时候问了一句话:死去的囚犯叫什么名字。
这说明,安迪对于不对的事情,并没有像死去的胖子一样精神崩溃,即使他是冤枉的,也没有像大家麻木不仁,而是冷静而隐晦的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清算此事——哪怕是一丁点的希望。
安迪第一次展现出他不同之处,瑞德也感觉到这个人和其他的囚犯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换句话说,对于不公平,伺机要进行改正但又没有不自量力,通过善良公正的人性本身去努力改变,这是很大的闪光点。
监狱里其他犯人也有很多善良的人,在胖子死了之后,说了句:我擦!(FUCK),表现了自身对这样事情的唾弃和对胖子的同情,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他们所想、他们所做的就只有这样了。
正如很多的社会人。
第三章:你的稳固资源
有人说,安迪认识瑞德,是友情的开始。
这个我不否认,安迪认识瑞德,在我看来,是其整合资源的开始。
这个资源包括几个方面:
1.初期,想要一个凿石头的工具,只有瑞德可以搞到。
2.自身的关系需要,在这么险恶和不公平的环境中,需要有可信赖的朋友。
3.第三,通过朋友的朋友之间的认同获取自身的小圈子。
这里要强调的是,安迪并没有主动整合资源的意思,换句话说,安迪没有对瑞德说:我们做好朋友吧?怎么样。仅仅是希望瑞德能够帮他的忙,而这个忙也是基于平等的交换。
这与尽可能拉关系,拓展圈子的意思不太一样。或者说,安迪观察瑞德、瑞德观察安迪很久,才互相主动开始了基于平等交易为核心朋友关系。
这个关系持续了一生。那就是基于平等、互利、欣赏、信任的关系。
如果你有一些关系,是非常优秀的人之间基于以上要素形成的网络,那么,获得天台清扫工作的时机可能也会马上到来。
于是,安迪不仅仅可以雕刻石头,他忽然可以”外出“了,和瑞德以及他的朋友们一起。
于是,狱中的第一次机会就到来了。
而这时,其实安迪根本就不知道。
机会来临的时候,不会让你前一天有所准备的。

53评论

慕琰L 06-08 11:39

4

一:《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很好的做到了人物的写实,让其形象具体明确,男主角安迪让我想起了《疯狂原始人》中的盖,代表着希望,好像永远充满着无限的力量。而他的朋友瑞德更像是一朵向日葵,在黑暗中他低着头,不愿意相信有希望的出现,而太阳一旦升起,他便会仰起头去寻觅阳光。老布是一个悲剧的存在,像瑞德说的,他被体制化了,导演安排这样的几个人物一定有他的用意,“充满希望你才会活下去”

二《阿甘正传》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震颤了我的灵魂,那么在《阿甘正传》照亮了我的生命。每次需要充电的时候,阿甘总会给我力量,我已经看了很多次,前后加起来都有二十多遍了,里面每一句对白我都记得下一句是什么,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和笑点都历久弥新,感谢这部电影陪伴我长大!

评论

快递当日送达 02-07 18:09

7

两个加起来看了四十多遍吧,先回答你下面那句怎么理解作品想表达的意思。应该先看一遍片子,再看一下作者的介绍,看一下导演的介绍,再看一遍片子,因为影片脱离不了编剧和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不过理解不理解意义不大。

然后回答你问题,两部片子想表达什么。这个问题特别像上学的时候阅读题里的一个常规问提,作者想表达什么。不了解大时代背景环境和作者本人,真的是想象不出这个问题怎么能回答。即便回答也不一定是作者所想吧。

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看电影,感受和道理,都只对观影的个体而言。如果想知道对一个群体而言有什么通用道理的话,那么根本没必要看片子,看影评就好了啊。

你自己有自己的角度,问别人这些就没意思了。自己找道理吧。

最后两个片子对于我来说我得到什么道理呢,就是看片多看几遍,不同时间不同经历下看起来感觉不同。

2评论

彩虹归来 05-18 04:39

2

两部电影都同时表达了坚持不懈这个概念。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如何运用知识和智慧,逃脱困境,惩罚恶行,重获新生的故事。《阿甘正传》讲的是一个低智商的人如何专心致志,孝顺忠诚,信守承诺,最终获得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赎》表达的是人类的终极向往,对自由的追寻。并且深层次展现了被体制化的人,一旦失去规则,反而陷入恐惧,无法享受自由。

《阿甘正传》更接地气,表达的是平常人的人生真谛。亲情、爱情、友情、事业,这些元素构成了人生。追寻本心,不忘初衷。就算时代变幻,时事纷杂,也不会迷失自我。

评论

丨小人物 02-01 02:04

9

肖申克的救赎我只看过一半,不好评述,阿甘正传我看过的三遍,带给我的都是满满感动。亲情,友情,爱情,忠诚,守信,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有一次我上网搜了一下关于阿甘正传的影评,有一篇深深地吸引了我。大致内容如下:阿甘正传是一部向珍妮和丹中尉道歉的影片,丹妮吸毒堕落,玩嬉皮士,放纵最后患上艾滋病;丹中尉在越战中失去双腿,回国后酗酒,自暴自弃,一心想为军人的荣誉而死,这部影片好像在张他们述说:是社会不好,让你们受了那么大的委屈,让你们变坏,对不起,回来吧,是社会事我们不对。读到此处,泪如雨下。哟现在找不到那个影评了,一直再找,麻烦好心人找到了回复一下。

评论

星云80706958 01-22 21:37

50

肖申克的救赎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我看了一遍书籍两遍电影。不论多少次看,什么时候看,在电影最后,安迪与雷德在海边紧紧的拥抱,我又不受控制地湿了眼眶。我现在还能想起雷德的独白,我希望安迪在那里,我希望我能成功跨越美墨边境,我希望能见到我的朋友,和他握握手。我希望太平洋就和我梦中一样蓝。我希望。。。。这份希望让人感动,很少有电影题材是关于希望。我想,能把这本书翻拍的这么好,也真是我们的幸运。当初正是看了电影才去买书的。

我买的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的版本。它的封面是一个紧闭的门,用色是全黑的,而在这个门上面,轻轻的站着一只向外眺望的鸟儿。我想这就足够了,对自由的渴望,永远怀抱希望的坚定信念,全都表现在里面了,而正是安迪身上执着怀抱的希望,深深打动了我。因为这是除了张艺谋的1942外让我唯一流泪的电影。

当然,这个故事里的一个名词,体制化,也是让人深思的,讨论起来又要长篇大段了,就暂且放过它。毕竟我的感动不是来源于这个。

阿甘正传我不知道有没有讨论的资格,毕竟我没有看完它。草草了事。依稀记得里边的情节,只觉得阿甘的生活简直太戏剧化了,而且记得里边一句话是被反复强调的,即做正确的事。其实我们做事的对与错自己心里全明白,但是当然行动上不敢永远的保证。比如我。也不知道自己偏题了没有,只当聊两句好啦,阿甘的精彩生活是不是令人羡慕呢?或者当一个白痴很不幸呢?但是无论我们怎么想,我想阿甘自己应该是幸福的。

而且他自己是真的幸福。这让人疑问,难道我们连一个白痴都不如吗?当我们不幸福时。我们的不幸福很可能归罪于不幸。当然阿甘有时会幸运有时却非常的不幸。但是不幸就是我们抱怨的理由吗?何况不幸福的原因,对生活不满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都是人为因素。这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

我的拙见太过浅薄,这个知名的故事或许还有其他很深一层的含义?我也不知道,或许我连评论的资格都没有。

到这里就结束吧,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6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230 字。

转载请注明: 娱乐BigBang:《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想抒发什么人生情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