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于印度民众而言犹如印度特产调料“马沙拉”之于印度菜肴,电影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就如同调味品马沙拉一样必不可少,为观众提供了观看电影中的“印度味”;
在普遍信仰佛教的印度,关于神话史诗的故事与电影叙事的无缝衔接,又为印度电影增添了宗教意义;还有模式化的人物类型和因果定式的悲喜剧,更是将印度电影标签化。
电影可以为人们带来欢乐、带来消遣,电影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意义重大。在印度街头电影海报鳞次栉比,甚至比广告宣传海报还多。可见在产品对于目标市场的诉求上,电影无疑是印度非常成功的一个产品。
价格具有粗略衡量产品价值的导向,在成本核算、价格构成方面,宝莱坞电影占据相当大的优势,宝莱坞电影多为摄影棚内拍摄,影棚拍摄成本较低,相比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大量外景拍摄会使产品成本骤然升高。
其次,由于宝莱坞家庭公司的经营模式而非正式机构,在影片制作之初由制片人与明星口头谈好片酬,但在影片发行放映之后,如果该影片市场收益较小,回报较低的情况下,关系好的明星会自降片酬,为制片人在回笼资金的过程减轻压力,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
在印度贫富差距仍然较大的前提下,每个印度人一年至少看一部电影,再加上印度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就不容小觑了,电影成为印度民众全民皆能消费得起的文化产品。
在市场营销的策略中有意要避免的是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型企业首推直销,但这种垂直向下的销售法则不能够广泛的建立起产品的销售网络。
而一个良好有效的销售网络远比一名直销员去带动顾客体验产品、培养认同来的更有效。在宝莱坞电影工业中,电影放映成为了电影作为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的形式。
在宝莱坞“马沙拉”模式的电影中,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通常至少有五支歌舞的时间,占去了整部电影六分之一的时间,配有电影故事情节的歌舞很容易将提前看过或听过的潜在消费者带入影院,成为这一产品的真正消费者。
另外一种宣传方式也是为电影推广打的硬广告,城市大楼外墙、公交站牌甚至是便利店门前形形色色的电影海报永远占据着城市中心,也成为印度街头独有的景观,吸引着消费者们前去买单。
除去电影产品本身之外,消费者,印度光观众作为营销策略的终端受者也值得我们研究。印度人民是印度电影产品的优质顾客,电影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就如同调味品马沙拉一样必不可少。
印度人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所熟悉的休闲娱乐方式,全家人在周末去影院消费他们所钟爱的电影产品,这一产品既可以使人们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得到放松,也能为观众带来宗教洗礼及民族认同感,在悲喜杂糅的各中滋味中体味文化产品带来的精神慰藉。
在市场营销的所有环节中,只有当买卖双方达成协议,消费者将达成的款项交至售卖方时,购买活动才算达成,而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心理期望才会告知售卖方,期望得到更加优惠的价格,这就是我们俗称的“砍价”。
对于消费者的心理价格,每个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和定价过程中已经做好了促销折扣,为消费者砍价留有余地。
在印度宝莱坞电影产出数量巨大,每周将会有大约
30
部影片上映,在孟买、德里这样的大城市,印度人民的娱乐生活相对较少,而看电影就像我国成都的喝茶聊天的文化,人们在一起看电影,不只是为了看到影片本身的娱乐,更是大家一起聚会,相互交流,互促感情的一种方式。
要是电影播放的时间短,这样的需求就会被大大的缩减。大家就会降低对电影本身的认可度,认为这个电影不值得去花这样多的钱。
印度观众希望他们的花费物有所值,所以演员通常被称作“钱之所值”也就是在追求他们所花费观看一部电影的成本是在时间、金钱、体力上的消费时平衡的。
印度电影通常不会让印度人失望,即使没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探索,流行的歌曲、绚丽的舞蹈、华丽的阵仗总会喂饱观众饥渴的期望。
而印度的歌舞片和本土的音乐市场结合的也很好。宝莱坞的歌舞片影片中的歌曲通常会提前公开发行。这样要是有人喜欢这个歌手的歌,可能会因此去看这部电影。
这样的良性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电影的票房收入和观众预期度。观众期望看到的明星演员或是专业配音歌手,宝莱坞电影都会提前在电影上映前为观众揭开面纱,从而使得观众提前知晓电影相关内容的前提下,花钱走进电影院。这样半透明的销售沟通渠道成为了宝莱坞电影销售的独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