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每次出现火爆观影的情况时,豆瓣总是会被网友们无数次提起,也总有媒体拿豆瓣对电影的评分说事,似乎豆瓣成了一个权威的评价体系,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院线排片。
有人说豆瓣电影评分都比较良心,是重要参考,也有人说豆瓣评分不用买票,什么人都可以评,缺乏信用,还有人说豆瓣电影评分崇洋媚外,不值得一提。
三个说法都有道理,不过不用买票就评价这个真没办法解决,因为豆瓣上还有海量老电影,没法去识别网友是否买过票。
不过,综合来看,豆瓣电影的评分确实存在一些现实性的特殊情况:
1,评分倾向老电影
一些经典电影,历史比较老的,在豆瓣评分系统里比较受欢迎。
比如豆瓣电影TOP250名单中,排行靠前的大部分都是九十年代的经典影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那些电影确实足够经典,比如《阿甘正传》《霸王别姬》等。另一方面豆瓣成立于2005年,其初始用户中七零后和八零后相对较多,这些用户对九十年代影片有一种天然的怀旧情绪。
但是,也有例外,像我国五六十年代一些经典老电影,如《南征北战》、《海鹰》、《小兵张嘎》之类主旋律电影的评分在豆瓣都不算高,这中间......
2,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豆瓣在前些年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有些“崇洋媚外”,对国外的电影有些盲目推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完全是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拍出来用于取悦西方观众和媒体的,为了迎合西方媒体,导演将很多历史进行了篡改,改成了西方人爱看的样子,甚至连日本人都跟着倒霉。
片中有一个甘粕正彦自杀的镜头,饰演他的日本演员想按照真实历史拍成服毒自杀,但导演非要拍成剖腹自杀,原因是西方人印象中日本人都喜欢剖腹,最后在日本演员强烈抗议之下改成了饮弹自尽。
讽刺的是,明明是取悦西方观众的《末代皇帝》,在西方电影评分系统里评价比梁朝伟张曼玉的《花样年华》都低,悲哀的是,该片在豆瓣上评分却高达9.3分,两相对比之下,说豆瓣有些用户“崇洋媚外”似乎不冤。
3,小众电影容易得到高分
一些比较小众的电影,因为故事、色彩及主题等原因很难在院线取得好成绩,但由于其某些特质非常迎合一部分人群的喜好,于是这部分人群会在豆瓣上将电影的评分推到相当高的地步,比如《心迷宫》,好电影确实是好电影,但也确实达不到豆瓣评分捧的那个高度。
4,网络发酵出来的电影
有一些电影在上映时票房扑街,但因为某些细节或台词后来被网友翻出来在网络上翻炒,最后该电影就成了经典。典型如《大话西游》系列,上映时没人看,过了好几年才在贴吧和论坛里火了,被网友们推成神片,你让导演情何以堪。
还有朱时茂、丛珊的《牧马人》也是,八十年代火了一阵,然后尘封三十年,由于短视频平台的热炒,该片居然迅速成为热议的经典影片,评分一路上升,仔细看影评,居然有很多都是2019年以后的,神奇不。
在电视剧领域也有类似情况,比如被誉为国剧经典的《大明王朝1566》,刚播出时收视率惨淡,后来却被誉为神剧,你让制片方上哪儿说理去。
5、讽刺、现实、灰色的电影容易得高分
有些电影由于题材太过于现实或者讽刺太硬,导致其上映时不一定受欢迎,但在豆瓣的评分系统里却颇受追捧,典型的例子如开心麻花的《驴得水》。
从电影角度看,《驴得水》可能比《羞羞的铁拳》要好,但票房相差十倍多,不管豆瓣怎么热捧,观众就是不爱看这种讽刺比较荒诞又比较生硬的电影怎么办?
上面这五种倾向是笔者从豆瓣电影里总结出来的,大体上能代表豆瓣电影评分系统的现实情况。
总结就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豆瓣评分系统里评分比较高的电影未必好看,评分相对不高的未必不如评分高的好看。
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你说《你好,李焕英》好看还是《大腕》好看?实事求是讲,不论从哪个方面看,同为喜剧电影,《大腕》的水准绝对可以碾压《你好,李焕英》,但在豆瓣电影里,《大腕》的评分却低于《你好,李焕英》,这怎么解释呢?
这可能就是在近些年出现的电影行业营销新趋势,舆论战,你也可以理解为“带节奏”。
随着社交平台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渗入,再加上自媒体的发展,舆论战已经取代之前电影行业惯用的“路演”等形式成为新的营销主战场。
有的大型房地产公司经常举办一些所谓的“媒体研讨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找一个度假村,邀请全国各地知名房地产自媒体博主参加,所谓研讨会就是吃吃喝喝拉拉扯扯来来往往,房地产公司这么搞的目的不言自明。电影行业现在会这么搞,只是没有房地产那么大手大脚简单粗暴罢了。
想推高一部电影的票房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自媒体带节奏,发布一些强烈推荐电影的文章,然后各大平台甚至包括评论区都会有“营销员”参与带节奏。
我们不能确认豆瓣电影评论区里肯定有这种带节奏的人存在,但我们可以参考电商的刷单,既然电商都能刷单刷评论,而且产业规模还比较大。那连空包裹都不用搞只用账号打分的豆瓣刷评价的难度似乎更低。
舆论战一旦打起来,节奏一旦带起来,票房一旦涨起来,剩下的任务就交给“自来水”了。
同时,参考电商的刷单,我们也不得不怀疑,既然有人能够利用舆论战推高某部电影的评分,那同样有人可以利用舆论战打压某部电影的评分。
所以,2021年春节档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是,《你好,李焕英》没有豆瓣说的那么好,《唐人街探案3》也没有豆瓣说的那么差。这句话,意味深长。
最后,笔者认为,看电影就像吃东西,每个人口味都不同,怎样判断自己喜不喜欢某个零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别人的评价如“太酸了”“太辣了”都只是一个参考而已,没必要用其他人的某些评价去决定自己的选择。毕竟,电影和零食一样,都是快速消费品。
豆瓣有时候是一头老牛,有时候又是一只松鼠,而你,是一匹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