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李密在洛阳一线跟王世充死磕了一年多,也笑了一年多,然而最后的一次交锋,却让他哭都哭不出来。起了个大早,却干了个晚集;占尽优势,最终却功亏一篑,说的就是李密。
李密的奋斗、瓦岗的优势
一提到李密,我们就会想到瓦岗军。实际上,瓦岗军并不是传统概念中的“农民起义军”,而是在军队数量、人才质量、组织制度等方面都首屈一指的强大势力。这一切,都与李密的个人出身、能力息息相关。
作为关陇贵族之后,当初的李密继承了家传的蒲山公爵位,其后在皇宫中担任了隋炀帝杨广的近侍。如无意外,也会沿着家族的传统路线,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发展下去。但也许上天注定他要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隋炀帝号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对于看相也甚是精通。有一天,他发现殿中执卫的李密长相、气质非同一般,即:不像个好人。于是召来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吩咐道:“刚才站在左翊卫中的那个黑皮肤小儿,相貌非常,以后不要让他宿卫了!”
被赶回家的李密专心读书,据说酷爱《项羽传》。当时权倾朝野的丞相杨素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学识、气度超过了自己的所有儿子,因此刻意叮嘱儿子杨玄感而跟李密结交。
公元613年,趁着杨广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在后方发动叛乱,李密当之无愧的成了头号军师。
不过对于李密提出的直捣关中的战略,杨玄感并没有接受,这也直到导致了这次起事很快惨败。侥幸逃脱的李密跑到中原,在当时的各股起义军势力中四处游说,既宣传自己宏图伟略,也趁机挑选自己的下一站。
最终,他加入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势力。首次出手,就指挥徐世勣(即李世勣,演义中徐茂公的原型)、王伯当,设计击败、斩杀了当时被视为义军克星的隋军名将张须陀,这让原本只是干干打家劫舍勾当的瓦岗军上下为之折服。
依仗这份漂亮的投名状,李密得以被允许组建自己的队伍。这支军队,被李密以自己家族在朝廷中的爵位命名:蒲山公营。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李密号令严明、御军有术,“凡号令士卒,虽盛夏,皆如背负霜雪”;而且他为人俭朴、与部下同甘共苦,战斗获得的财物,全都分给了将士们,由此极得人心。蒲山公营,也成了当时最强悍的一支队伍。
(不过从“蒲山公营”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李密对家族荣耀的念念不舍,但这也注定了他今后的失败)
李密真正带领瓦岗军脱胎换骨,是在公元617年。根据他的计划,瓦岗军夺取了天下最大的粮草洛口仓,其后开仓放粮;紧接着击败了隋朝越王杨侗从洛阳派来的平叛军队。
粮食就是当时的第一生产力,一时间,北至燕赵、南到江淮,数十股农民起义全来依附李密,队伍规模迅速膨胀到数十万。李密就地修建洛口城,沿用隋朝的制度统御部众,其后派人四处攻城略地,一时间风头无两。
不久后,隋军名将裴仁基、裴行俨、秦叔宝、程咬金(程知节)、罗士信全部投靠李密;当时在元宝藏麾下的魏徵,也成了李密的下属。
纪律严明、制度完善、粮草充足、兵马众多、人才济济,这样的队伍,在当时几乎傲视天下。其后的李渊在太原起兵后,作为造反圈子里的后辈,也不得不放低姿态向李密示好。
但随后的李密,就再也没有实现新的突破。
实力超群,却把自己绑死在洛阳附近
其后,李密除掉了与自己理念不合、小富即安的翟让,把瓦岗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终于当家做主了,但李密在战略上却犯下了巨大错误。
当初参与杨玄感之乱时,李密曾极力建议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关中形胜之地;但杨玄感却选择了首先拿下东都洛阳。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李密的战略得到采用,隋朝的命运也许会被提前改变。
然而此时的李密,却业重蹈了杨玄感的覆辙。在占据洛口仓后,他就跟镇守洛阳的杨侗卯上了。瓦岗军多次与王世充统领的隋军交战,依靠绝对的实力优势,多次击败对方。但对于深沟高壑、防守稳固的洛阳城,李密虽占尽优势,但也只是望而兴叹。
而当时的东都洛阳,兵力寡弱、粮草不足,加上屡战屡败,李密认为自己胜券在握,越发死心塌地的在这里耗下去。
而就在李密统领数十万大军在中原横行无忌时,通出自关陇贵族集团的李渊父子,却带着区区3万精兵,孤注一掷奔袭关中。在行军途中,曾有人提醒要防备李密,但当时年仅19岁的李世民一语道破了李密的局限:“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
一针见血!洛口仓几乎取之不尽的粮食,既是李密实现滚雪球般实力增长的依靠,反过来也成了束缚他实现更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但也许粮食太多了,以至于李密逐渐丢掉了当初艰苦朴素的作风,日渐奢侈、挥霍无度。对于洛口仓的粮食,他根本不派人把守,任人自取;各地百万人口一窝蜂赶来取粮,对此毫不珍惜,洛水两岸十多里地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大米,厚达数尺,远远望去仿佛是一层厚厚的白色毛毯。
如果只是这样那就罢了。当时洛阳城内布帛充裕,但粮食短缺,因此不断有饥饿的隋军将士、百姓偷跑出城前来投靠;而李密的军队则完全相反,粮食取之不竭,但布匹稀少。起初王世充私下请求用布换粮食,李密自然不答应;但亲信邴元真等人试图从中谋利,苦口婆心劝说,脑袋犯浑的李密竟然答应了。
不久后,洛阳城内逐渐粮食充足,不再有逃兵前来,而且顽抗的决心更加坚定,李密对此后悔莫及。
但真正对李密造成巨大削弱的,是与宇文化及的血战。
当初,隋炀帝杨广带着十余万骁果军巡游江都,其后被中原的李密等人截断了西归之路。而骁果禁卫军大多是关中人,他们想念亲人、思归心切,对于安于现状的隋炀帝日渐不满。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江都发动政变,杀死了杨广及绝大多数隋氏宗室、外戚。其后,宇文化及率领隋军官兵十余万众西归关中,而途中必然会经过洛阳一线。
得知宇文化及前来,东都君臣大为惊恐,在元文都等人的建议下,杨侗写信诏安李密,双方共同对抗实力强劲的宇文化及大军。
而此时的李密,也担心被宇文化及和洛阳前后夹击;同时,他内心对于回到隋王朝体制内满怀渴望。因此洛阳使者前来,李密的反应是这样:
密大喜,遂上表乞降,请讨灭化及以赎罪。
占据优势,面对对方伸出的橄榄枝,却迫不及待、毫不保留的投降,隋末各路形形色色的枭雄中,李密也许是最实诚的了。但在乱世,老实人是没什么好下场的。
面对背信弃义的洛阳,疲惫但骄傲的李密一败涂地
宇文化及带领的骁果,是当初隋炀帝精挑细选、高价征调的精锐军队,此时归乡心切之下,战斗力更加不可小觑。李密使出了全身解数与对方鏖战,好在对方的带头人宇文化及才能平庸,瓦岗军才取得了胜利。
但这只能称为惨胜:“密破宇文化及还,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而洛阳城内的杨侗为一举摆平两股势力而欢欣鼓舞时,早就心怀异志的王世充突然发动了政变,屠杀了主和派、控制了越王杨侗,随后与城外的李密势力翻脸。
但即使这样被人摆了一道,李密仍乐观的认为自己胜券在握。但他不知道的是,之前自己的手下败将王世充,此时正准备大招。
知道李密元气大伤,王世充决定趁机偷袭。他的部众虽少,但都是来自江淮地区的楚人,他们生性剽悍、作战勇猛,同时还信奉巫术。为了为了激起他们的斗志,王世充建起周公庙,让巫师宣布:周公准备让大家讨伐李密,听话就会立大功,否则将染病而死。楚人对此信以为真,无不跃跃欲试请求出战。王世充从中挑选出精锐2万人,作势出击。
得到这一消息,李密与众将开会讨论对策。起先,他认为王世充军势头正旺,己方则刚刚经历大战,不可硬碰硬,而应采取固守消耗的战术,让对方进退两难,其后以逸待劳、一网打尽。
但由于之前面对王世充经常取胜,加上刚刚击败了兵强马壮的宇文化及,单雄信等人信心爆棚,强烈要求摆开阵势,凭借己方的绝对优势兵力,对王世充来个泰山压顶。
在座的将领中,有七八成都赞同这一意见,见他们如此自信,李密也受到了影响,想法逐渐动摇。裴仁基、魏徵苦苦劝阻,当仍旧无济于事。最终,李密决定听从单雄信等人的意见。
双方在北邙山开战。初次交手,瓦岗军就吃了些亏,裴行俨几乎当场命丧敌手,在程知节奋不顾身的救援下才逃过一劫。
但李密仍未警醒。第二天,他的排兵布阵仍体现出对敌人的轻视。王世充则完全相反,他实现安排骑兵埋伏,其后天一亮就带兵逼近,趁着李密军阵还没布好就纵军出击。
开战前,王世充找了一个长得很象李密的人,捆起来藏好;战斗正酣时,他命手下把此人牵着在阵前穿过,大喊:“李密已经被活捉了!”手下将士更加振奋,李密军则不明所以、人心惶惶;此时,王世充的伏兵策马冲出,李密部众瞬间崩溃。
经此一战,单雄信等人向王世充投降,秦叔宝、程知节等人被俘,李密精锐尽失。眼见大势已去,他往西入关投靠李渊,不久后在出逃的途中被杀。一代风云人物,就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而在李密死后,他的部下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魏征等陆陆续续归到李渊父子麾下,成了大唐纵横天下的珍贵资源。人才和物资固然重要,但怎么使用,却是重中之重。守着金山,却坐吃山空,说的也许就是李密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