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和韩寒,两个从出现在大众视野,就被扎实捆绑在一起的名字。
从文坛走到影坛,他们的恩怨随着时间淡化了不少。
但如果他们各自的电影在同一档期遭遇,一起上热搜是肯定的。
2014年,他们的电影就出现在同一个档期之中。7月17日,郭敬明的《小时代3》上映,首周末拿下3.15亿人民币票房;
7月24日,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首周末2.96亿;《小时代3》次周1.54亿,被挤到单周票房榜第三位。
只要搜索这两部电影,出来大都是2014年7月的内容。可见当时拿他们来比较是家常便饭的事。
之后韩寒闯进了香饽饽的春节档,和他比较的都是真正的电影人了,郭敬明则主要在秋季档出现,导演之外还当了制片人,出品了监制作品。来到2020年,郭敬明在《爵迹》的失败后,重新开始活跃。
在12月,他要一口气拿出两部导演作品,一部网大,一部院线,之前还有一部综艺抢尽话题。
论流量和人气,他绝对不输韩寒。
只是作为一位导演,与韩寒相比,差距已经相当明显了。
2014年那次对碰,最终胜利者无疑是韩寒。《后会无期》一上映,《小时代3》就被比了下去。
对比最终票房,前者6.28亿,后者5.2亿;
对比口碑,无论豆瓣还是猫眼评分,前者都更高一筹。甚至可以说是全面碾压。
虽然《后会无期》的豆瓣评分是虚高的,第一次当导演的韩寒不习惯用镜头讲故事,拍得像散文,但对比郭敬明的“幻灯片”,韩寒的表现当真是不错的了。
要知道,郭敬明2013年就开始当导演,他比韩寒还更有经验一些,这样的结果,令到他的导演才华一下就被比了下去。
郭敬明在电影界最引以为豪的成绩,应该就是《小时代》四部曲的超17亿票房。在商业上,他确实取得了成功。
然而韩寒在商业上的表现也不差。
《后会无期》用小成本破6亿之后,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打破10亿票房。
单片“10亿+”,是郭敬明到现在都没有达到的里程碑。
本来2016年他是有那么点机会的,只是那部《爵迹》粉碎了他的美梦。截止至《晴雅集》前的5部导演作品,郭敬明个人拿到的总票房为20.86亿。
韩寒呢,2019年第三部作品《飞驰人生》之后,33.7亿。
比郭敬明少了两部电影,却多了大约13亿。
别说人家韩寒是沾了春节档的光。春节档的竞争激烈是有目共睹的,能在春节档立足也是一种本事,至少韩寒已经证明自己可以拍出及格的电影。
相反郭敬明,还深陷在烂片标签的泥潭之中。
更要命的是,他本人说艺术与商业,他选择商业。哪想要比商业,他的票房成绩还不如韩寒。
接下来《晴雅集》必须拿到13亿,才能重新反超过去。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差距?这里想说三点。
第一,态度。
当年把中国足球队带进世界杯的教练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
郭敬明和韩寒对电影的态度,早已经决定了他们在电影领域的成绩。
韩寒说拍电影是他小时候四个理想之一,在实现了作家和赛车之后,他有了拍电影的机会。
处女作《后会无期》不能称得上是佳作,他自己也意识到,在电影领域,自己还是个菜鸟。
“我觉得我要学的太多了。”在一次电影主题的演讲中他说。
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就是他专门用来学习的。电影声明感谢了《回到未来》、《新难兄难弟》、《时光倒流七十年》等片,韩寒承认在抄,同时也在学习。
其效果也十分明显。
相比散文般的《后会无期》,《乘风破浪》总算是用镜头讲通了一个故事。
郭敬明也有学习,在综艺节目上他能讲出很多专业性的知识。这比网络上的键盘侠强不知道多少倍。但他至今都没能把学到的那些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韩寒在拍完《后会无期》后说自己要学习,而郭敬明拍完《小时代》遭遇争议,他所做的,是为自己争辩。
一个不愿意承认失败的人,想让他进步自然是很难的。
票房的成功使得郭敬明觉得他没有失败,因为电影对于他来说,大概是商品罢了。
第二,定位。记得郭敬明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他更愿意称自己是商人。
所以写小说也好,拍电影也好,他的根本目的不是艺术成就,而是赚钱。
《小时代》真是他个人价值观的完美体现。
里面的奢华是一种美好,他向往的是这种美好,而非被岁月摧残的书籍,被尘埃腐蚀的光碟。
他对文艺的事物不太感冒,那要求他做好文艺项目,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韩寒对艺术是有一定追求的。想当年,他雄心勃勃地创立文学杂志,试图搞一场中国文学的文艺复兴。
奈何他个人的力量无法逆转时代的浪潮,文学梦被迫停下了脚步。
好在时代给了他另一个机会,他可以转头去实现自己的导演梦。
自身的审美和品味使得他拍出来的东西能够达到一定的品质。
就像他自己在演讲里说的,不丢人。
作家,赛车手,导演,每一个身份他都做得很是纯粹,赚得钱比郭敬明少,但在领域内的成就,却能更胜一筹。
第三,市场。2016年之前,郭敬明的口碑再怎么差,他都能够镇定自若的。
因为那时,口碑不怎么影响他的票房收入,不影响他赚钱的目的。
2018年之后,市场的风向还是吹向主流电影,喜剧片和爱情片的份额遭到削弱。
最为致命的一点,越来越多观众开始根据口碑选片。
买票之前,看评分高低是正常操作。
口碑,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头等因素之一。
这就让从未拍过高分电影的郭敬明十分难受了。其实不用等到2018年,2016年他的《爵迹》就已经受到了影响。
这部准备征战国庆档的“高科技电影”,被高评分的《湄公河行动》按在地板上摩擦。这是郭敬明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口碑的力量。
在这样的市场风向下,保持不俗口碑的韩寒就可以轻松适应下来。能在第一大档期春节档站稳脚跟,他依靠的就是稳定的电影品质。
郭敬明要想重新赢得优势,就必须重新认识市场,重新评估自己。想依靠粉丝经济,顶多只有一个效果。
那便是,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