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尾声,顾家上下依然有观众熟悉的聚餐场景,只是不再圆满,顾家众人也并非人人都实现了最初的理想。
由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同名小说改编,滕华涛执导,海清、童瑶、张颂文领衔主演,冯绍峰特邀主演的当代家庭情感大剧《心居》于4月4日迎来大结局。爱奇艺站内热度突破9000,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收视第一。
从一座城市、一个小家、一群平凡人,《心居》细细展开一副生存图鉴、讲述一段民生百态,其中既有切不断的血脉牵连,也有推不掉的人情世故,既是打磨精品剧作,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在著名文艺评论家潘凯雄看来,对比腾讯影业、阅文影视“时代旋律三部曲”的前两部——“电影《1921》立足于世纪之交的宏阔视角与时代风云,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历史必然;电视剧《人世间》则以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年代更迭折射出那段沧桑岁月和社会变革;相比之下,电视剧《心居》就只是聚焦于当下这个时点,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为背景,记录芸芸众生为日子过得适宜一点的种种劳作,摩天大厦、花园洋房、弄堂烟火、一地鸡毛……”他将《心居》称作“一部切口虽不大但吸睛力还不错的日常生活剧”。
故事的尾声,冯晓琴所经营的“不晚”养老院生意蒸蒸日上,却意外在感情上迎来了让她悲欣交加的局面;顾清俞逐渐走出婚姻创伤,在自我反思中达成内心的和解与重建。
但《心居》的大结局并未给出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而是把镜头指向顾氏家庭成员在生活得与失中收获的成长。观众会看到,家庭与亲情血脉始终是《心居》的重心,“家”这块田地传递的“心安”让剧终但人心不散。正如《心居》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程武所说:“《心居》中的角色都代表着平凡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大家都在大都市努力生活。而这些平凡的生活,蕴藏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渴望,这正是我们希望传递给观众的。”
“居”的故事记录特定时期的社会心态
《心居》从顾氏家族四代人围绕“居”的故事讲起。冯晓琴、顾清俞、顾昕乃至施源一家,都是由于在合适的时机买入房子或错失良机,生活境遇由此发生根本性变化。如程武所言“上海不只是一座城市,也是一扇生动的时代窗口”,电视剧便是从一家四代人的小切口,纤毫毕现地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在房产市场剧变的这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心态,用生活剧折射了一段经济史。
比如冯晓琴,她的“心居”是放下对户籍、对“一间写有自己名字房本”的一味追求。
她在经营“不晚”养老院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在和同样是外来者的弟弟妹妹激烈的观念交锋中意识到,立足大城市并非只靠一些虚名,而是要通过个人奋斗和创造价值,去赢得这座城市的接纳与尊重。
比如顾清俞的“心居”,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工作事业的飞鸿并不意味情感生活的顺遂,顾清俞开始真正认清自己在个人感情上的瞻前顾后,同时也更懂得要珍惜眼前至真的家庭亲情。于是,她卸下坚硬的外壳变得柔软,做出回归与和解的选择。
《心居》直至大结局都未曾出现过一个真正的反派。不管是前期借钱买房的冯晓琴,逃避现实出轨葛玥的顾昕,为体面生存不惜走捷径做第三者的冯茜茜,还是铢锱必较的华永瑜,贪图小惠小利的苏望娣……《心居》里的剧中人无不在顺应时代浪潮的过程中被裹挟着前行,种种穿插于剧中人物生活里的“灰色言行”,恰好串联起琐碎生活最原始最本真的面貌。平凡人有平凡人的模样,那些无伤大雅的“坏”,其初衷无非是希望自己这方小家能够平安顺遂,自己的家人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能够更加安稳地前行。
愿身有所“居”更愿“心”有所安
冯晓琴意识到自己爱上了展翔,历经无数辗转后,她最终选择退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默默祝福喜欢的人获得幸福。而顾清俞也在痛失婚姻后意识到,世间唯有感情这件事,绝非依靠努力就能换得,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却也成就了人生大部分的生动与精彩。顾清俞做出接纳展翔的决定,既是彻底放下对初恋白衣少年的执念,也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笑对不完美的人生。
剧集尾声,顾家上下依然有观众所熟悉的聚餐场景,只是不再圆满。计划一家三口有美好未来的冯晓琴,梦想同白月光结婚的顾清俞,企求与顾清俞白头偕老的展翔,不愿再打零工赚外快的施源,立志在上海立足的冯茜茜……剧中的他们,虽未获得最想要的东西,却也得到了意料之外甚至超出原对象的一些收获,那便是家庭与家人之于自己的重要性。从家庭中传递出的亲情的柔软,恰好能与坚硬的现实相抵。顾家四世同堂大家庭在成员数量上有了一些变动。人数有所减少,人心却更齐。也让观众明白,家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性,明白珍惜亲情、重视家人的重要性。不管身边发生多大的事,家永远是心灵的港湾。
细看你我,面对生活的磨砺,皆是如此。生活中没有反派,生活本身足够有挑战,每个人不都是在不完美的现实中,依旧坚定傲然地前行。剧集所传递的信念,即为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做自己的赶路人,更是心有所居。
作者:王彦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