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纳兰惊梦/文

体育题材电影向来都是热血拼搏、坚持梦想的代名词,体育精神背后不妥协、不认输的昂扬普世价值,常常使得观众能够感同身受,更有甚者常常能够影响远及一生。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过往以顽强战斗、勇敢拼搏为内核的女排精神,不仅极大的激发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更是为各行各业奋斗的亿万国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由陈可辛导演的《夺冠》,便是以扎实的品质、高燃的剧情与触及内心的精神与感情,打开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全新大门,也是为所有努力付出的国人又一次精神加油。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过往有种说法,说是中国拍不出高质量的体育题材电影。随着《夺冠》的上映,这种偏见大有被打破的趋势。从手法上来说,《夺冠》打破了成王败寇的简单逻辑,女排姑娘们的夺冠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既有北京奥运会在家门口的关键场次落败,也有重建队伍十四场连败十三场的经历,女排姑娘的自我怀疑与否定,球迷与媒体对于球队战术的质疑与不理解,管理高层对于成绩的不满意,《夺冠》里都没有回避。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实际上,导演陈可辛准确的发掘到,体育的核心与魅力是竞争,是为了胜利背后付出的血汗泪。既不是弱者受一两句激励就陡然神功附体勇夺冠军,也不是天赋异禀的选手降维打击全面碾压。真正的体育电影,应该是充分尊重体育规律,从基础体系建设、人才选拔、训练竞争,乃至心理调适的全过程。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夺冠》不仅仅展示在镁光灯下竞技场捱捱的较量,更将运动员、教练员场下的真实生活充分展现,譬如郎平作为职业教练身份与中国女排情感的矛盾,朱婷对于为谁打球这个终极问题的思考,多条情感线的层层推进,最终才足够串联起让人热血沸腾的高燃场景。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体育题材电影之难,也难在技术展现之上。因为拍摄体育电影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更高,既要记录运动过程,又要结合历史真实比赛进行还原,调度之难可想而知,常常一场几分钟的戏拍摄时间都要数十小时之长。有时候为了还原一分钟的现场,更是需要耗费整整一天,细致程度可想而知。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而《夺冠》可谓是迎难而上,大篇幅高还原了1981年日本世界杯决赛中日大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美大战,以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巴大战三场经典赛事。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陈可辛不仅通过大量启用了中国女排运动员解决了技术真实性的问题,同时也邀请了部分巴西、日本等国家的真人运动员。剧组从球场动作、走位到场景都力求还原,采用了远高于现场转播的视觉呈现,给观众带来实况转播都无法体会到的视听感受和刺激。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而对于非专业运动员出身的吴刚、彭昱畅等人来说,常常也是为了完成一个简单动作付出了无数次的练习:吴刚将扣球动作周而复始的练了又练,还得到了前来探班的郎平亲自指导;彭昱畅需要有一个“鱼跃”救球的动作,也是反复练习直至得到专业排球指导认可才算完。这些细节的打磨,都是《夺冠》充满真实感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对于情绪的自如调动也是《夺冠》的亮点,经典体育题材电影里每逢关键场次,球员与教练的情绪波动,才是最能够让观众感知到这个角色温度的地方。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吴刚饰演的教练在出征日本前的训话:“什么是中国女排?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这是一个老女排人对于集体概念的高度凝练,也是对集体荣誉感的高度珍视;郎平给朱婷的短信里鼓励她,“你是我见过最好的球员,你不必成为我。”这又是一个老女排人对于新女排人的精神传承与接力。中国女排能够踏上辉煌,捱过低谷,再攀辉煌,靠的就是这股子劲。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有道是女排精神,是对时代的呼应和作答。放到当下背景,国人所处的环境跟女排又何曾相似——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夺冠》对有着辉煌过去的新女排重新出发,再登辉煌的刻画,更是鼓励我们任何成功,光靠敲锣打鼓是不够的,只有靠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来让愿景一一落地。行走在当下的我们,不仅需要牢记这段温暖而有力量的全民记忆,这段点燃爱国情绪的世代共鸣,更是要在这样强烈民族情怀,干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78 字。

转载请注明: 为什么要“学习女排精神”燃爆的《夺冠》告诉你答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