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平竖直、一笔一画,中国汉字是最具美感的书写体系。
中国书法也是自古以来"琴棋书画"之类风雅事的一部分,不论走到哪,建筑匾额、景区景点、书籍题目、室内装饰等都离不开书法题字,名人的字迹更是一字难求。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外行看热闹内行才看得懂门道,不然只能根据感性认识判断字迹的美感,多数时候大众无法将书法作品完整念出来。
走笔游龙中都是作者恣意情绪的挥洒。中国书法题字已经成了一门显学,如果能够有幸受邀为人题字,真是一生莫大的福分,今天的故事也和书法题字有关——有关高晓松和他的晓书馆。
大背头中分的高晓松"曾经牵着手/说的以后/那个/普通路口,如今月如钩/海棠消瘦/一叶知秋"
这是高晓松和郁可唯合唱的《一叶知秋》中的一句歌词,从歌词和曲调就可以看出高晓松的性格特点:平静清远,内涵深刻。
高晓松的人生比较丰富,20世纪60年代末的他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外公和外婆都是中国著名大学的筹建者,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师从梁思成亦是建筑学家。
高晓松从北京四中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系,这段经历和他日后从事文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转。
大二时期,高晓松和老狼等人成立了乐队,《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白衣飘飘的年代》等校园民谣即创作于那个年代。
大三的高晓松从清华退学到北影学习导演,兜兜转转之后,高晓松成了一名兼具音乐人、制作人、导演、主持人等身份的斜杠明星。
近几年,高晓松频频出现在各大卫视,担任多个娱乐节目的评委,还主持了《晓说》《晓松奇谈》等脱口秀节目。
虽然高晓松因为酒驾和婚姻等问题引发争议,但总体而言高晓松比较受欢迎,他是中国文艺界不可多得的人物,就凭那几首民谣感动千万学子,高晓松的一生足矣。
写书、出书和晓书馆高晓松的形象让人一见难忘,很多人用丑来形容,的确高晓松的外貌称不上具有美感,但这不妨碍他追求美——知识和智慧的美。
高晓松虽然中途退学过,但是他一直和书建立着深刻联系,家庭氛围就熏陶他热爱读书,而且从他的口才和文笔来看,他的确是个成熟的才子。
如果没有博览群书的经年积淀,是不会有日后那些文艺作品的。
三十岁未满,高晓松就在游历欧美之后写就《写在墙上的脸》《那时花开》等小说和剧本作品,多项音乐作品自不用多说。
几年前,高晓松宣布正式退出娱乐圈并卸任阿里音乐公司领导职务,专心从事他热爱的音乐、写作等创作事业,五年前他出版了多部《鱼羊野史》。
高晓松写书出书不止于此,他爱书爱到要专门开书馆,目前他已经开设了三家公益书场——杂书馆、晓书馆和晓岛。
杂书馆的合作者孙雨田是孔夫子旧书网的创始人,目前设在北五环外的崔各庄。晓岛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其与商业的合作更多一些。
晓书馆在距离杭州市中心16公里处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浙江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在这里充当"晓围裙"服务生,晓书馆也是与万科合作的建筑作品。
可以说,三个公益书场都借了高晓松的名号,目前晓书馆只有一些微薄的收益,而我们对这些书馆都怀有更大的期待——更多的是对文化复兴的期待。未来的晓书馆将向何处尚未分明,目前的书馆题字争议也未落幕。
晓书馆题字惹争议在晓书馆的显著处有白板黑字的图书馆招牌,上面从上到下写着"晓书馆"三个字,三个字属于繁体字系列,总体是可以认得出的行书体,很是让人平静安逸。
不过有人细细端详后提出了疑问:三个字中有两个字写错了,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原来受争议的是"晓"和"馆"两个字,"晓"字的兀字上面多写了一横变成了"元","馆"的繁体字左边将"舍"变成了"食"。
一些网友认为这样的瑕疵不应该,而且简体和繁体混用也需要斟酌。而高晓松公开回应:"张大春不拘泥,随心所欲地书写,我就喜欢这样的字体。"
说到张大春,他其实主要的身份不是书法家,而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但依赖与欧阳中石的亲属关系,他的书法也很了得,曾多次举办书法展,是高晓松特别要好的朋友。
专业人士解释道,张大春个性就是个老顽童,这样书写应该有他自己的用意:
其一,晓字为了与高晓松的名字避讳,因而多写一笔;
其二,馆字写成食字旁,代表精神食粮的意思;
其三,书法也讲究整体的结构,因而多笔和缺笔都是为了书法的章法布局。
篆刻专家特别提出,面对这样的艺术问题应该宽容一些,没必要对细节斤斤计较,整体文雅大方即可。
别样书法是对?是错?如今的书法没有传统那么中规中矩了,很多人愿意书写变体、艺术体、丑书等,为书法增添了很多新内涵。
不过严谨的人不能接受这样的改变,认为书法就应该按照原本的字样书写,而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书法规则呢?
其实书法是个即时性艺术,书法家每次写成的作品都不一样,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难免会出现纰漏,连康熙和乾隆皇帝在国内的题字都多次出现"错误"。
说来说去,书法本身的章法还是以严谨为重,特别是刚开始练习一定要遵守规则和套路,不过练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自由发挥了。
就像武功练到最后就完全打散了套路,再到高级阶段就可以自成一体,因而"晓书馆"三个字自有它的存在理由。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