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口碑和票房节节攀升,火遍海内外。据悉,该片在北美市场差评率仅6%,上座率一度高居周末第一。这厢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却酸了,不仅给出了30分(满分100分)的低分,还诋毁该片“充斥着政治潜台词与民族主义”,是“科幻外衣下的政治宣传”。
《流浪地球2》公映已有时日。这部硬科幻作品,讲述的是太阳危机前期,人类迎难而上、启动“流浪地球”计划的艰难历程。观影者为之震撼的,是赛博朋克风拉满的科幻场景,是无人机方阵、太空电梯和月球基地等超级想象,更有不分国籍、种族、肤色的全人类携手拯救地球的艰辛与伟大。两三个小时看下来,何曾有什么“民族主义”,又哪里蕴含了什么“政治潜台词”?如果非要说其中的中国元素,那也是突破了“白人至上”的身份垄断和个人主义的叙事垄断,展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落脚点依然是“人类命运与共”的大情怀。
剧情不难理解,制作足够精良,为何有人硬要睁着眼睛说瞎话?无非还是源于傲慢与偏见。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总摆脱不了自身狭隘。只要涉及中国等他们口中的所谓“战略竞争对手”,就必然戴上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瞧啥都像“渗透”,瞅谁都是“敌人”。更何况,《流浪地球2》疾呼人类团结,直接戳到了他们的痛点。放眼当今世界,谁在制造分裂,谁在拉帮结派,谁在兴风作浪?比如当下各国都在驰援灾后的叙利亚、土耳其,美国却公然“补刀”,坚持不放松对叙利亚的制裁。如此想来,面对如此“团结”的立意,难怪这些个吹鼓手要“跳脚”“破防”,拼命颠倒是非了。
事实上,美国借电影等影视作品进行政治宣传,才是公开的秘密。以好莱坞为例,其故事的中心绝大多数都是“西方文明至上”,完全受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主导。而凭借其巨大的财力和专业资源,这些故事成为对外输出文化影响的“软性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不是简单源于创作者的自觉,背后更有一套运行机制。早在多年前,法国《世界报》曾专门刊文《中情局如何替好莱坞写电影剧本》,相当详细地介绍了好莱坞和中情局、五角大楼等机构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以及好莱坞如何成为美国政府全球宣传战的利器。
从文艺创作规律来讲,任何文化作品,必然会有中心思想,也就是其“主旋律”。其中体现价值判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问题在于,面对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课题,是倡导以撕裂的、对抗的姿态攻击,还是呼吁团结合作,实现共赢?对于多元多样的影视作品,是包容、开放,还是抹黑、诋毁?尽管《纽约时报》等不断声嘶力竭地拉踩,但《流浪地球2》的烂番茄指数依然实现了76%,爆米花入账更是高达96%,在全球性电影网站IMDB的评价中也获得了8.0分的成绩,这恰恰说明了很多问题。
“团结,延续着文明的火种”。观影时,我们看到,当人类最终来到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真正的团结合作才得以实现。这是一记警钟。只是,还有人想要继续装睡,还要强迫世人都沉睡不醒。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田闻之
流程编辑: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