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后讲的相声里,未来的彩礼什么样

九五后讲的相声里,未来的彩礼什么样

  廖志洲(左)与搭档韩景轩在表演相声。 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华历史——”“几千年。”

  “光辉的业绩——”“说不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清脆的快板声中,一句句字正腔圆的唱词从安徽省广德市文化馆小剧场里传来。

  快板《长征》、相声《彩礼》……当地文艺宣讲志愿者廖志洲与搭档一个小时的曲艺专场演出,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方向,通过艺术化呈现,让现场的观众“大饱眼福”。

  在乡村的舞台上,廖志洲运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将传统文化表演与当下移风易俗热点紧密结合,引导群众从自身做起抵制铺张浪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他创作的作品有料有趣接地气,是因为灵感大多源于自身的经历与见闻。

  本次专场演出的相声《彩礼》,便是如此。一次下乡时, 他偶然听见一对夫妻关于农村嫁娶时关于“天价彩礼”而产生的讨论,回家便开始构思这部作品,进行艺术加工。

  作品中,他以“彩礼”为意象,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折射出经济发展的变迁。

  他将老一辈儿的“彩礼”概括为“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响的是录音机;将年轻一代的“三转一响”总结为:我围着你转、你围着孩子转、大家围着家转,响的是支付宝收付款的叮咚声。

  他预测下一辈的“三转一响”是家围着主人转(人工智能),医生围着病人转(医疗服务越来越全面),飞机围着乘客转(小汽车算什么,家家户户都买飞机),一响就是生活随着掌声响(日子越过越美好)!

  因为接地气、包袱强、理论深,这部作品还获得安徽省第十届曲艺节优秀作品奖。

  1995年出生的廖志洲是广德人,毕业于辽宁科技大学曲艺表演专业。2017年开始,他拜相声教育家和剧作家为师学习相声艺术和曲艺创作。

  “平铺直叙,不是曲艺。”在他看来,评书的创作首要就是故事情节,作品想要吸引人,内容必须一波三折。故事要精彩,既要在情理之中,又要在意料之外。

  他的从业路如他的作品情节一般,也称得上是“一波三折”。

  毕业后,他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加入创业大军,在黄山办起自己的曲艺剧场,想要干出一番事业,他每天说单口相声、说评书、唱快板,一场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然而剧场收益甚微,直到最后,剧场只剩他一人,此次创业也以失败告终。

  此后,他入职合肥一家企业,开始当“按部就班”的职场人,但心中仍留存着对曲艺的那份希望与追求。

  2019年,过了一段“安稳”生活的廖志洲,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偶然中,他得知广德缺少语言类节目的人才,经人引荐回到广德市文化和旅游局。恰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际,他结合本职工作,创作并表演相声《怎样文明》、快板《勇立潮头争第一》等7个相关题材作品,用方言和评书的形式开展艺术化宣讲。

  2020年7月,广德市利用文化中心小剧场打造了品牌文艺志愿服务项目——群文书场,每周五晚7点,廖志洲都会驻场演出。只木桌一张、方帕一条、醒木一块,小小一方天地,却能道出大千世界。台上演员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演到兴起处还辅以生动的肢体语言,台下亦是座无虚席。

  如何让作品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观众需求,非常难拿捏。对于一些岁数比较大的观众,他们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都更为丰富,自己就更得在作品上花心思,让他们听得进,听得懂。

  为此,廖志洲决定,一部作品诞生后,先请父母欣赏一遍。“记得有一次在写宣传勤俭节约的评书《美食博主现形记》时,我总不满意,反复修改磨合,每改一遍都让爸妈听,再做修改。等作品达到我满意的程度,爸妈也会背了。我在家里背台词,有时候想不起来,他们还会给我提词,背得比我还熟练。”

  迄今为止,廖志洲在文化馆小剧场累计演出130余场,讲述长篇评书5部,原创短篇评书26篇、相声41段、快板27段、小品15篇。

  2020年,廖志洲还尝试直播评书和相声,尽管首场直播只有20多位网友在线观看,但他精心打磨脚本,力争让内容有“料”还要有趣。

  如今,他开始践行另一份责任——定期教授青少年儿童学习曲艺文化。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梦,只是个梦。如果能让曲艺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那才是梦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32 字。

转载请注明: 九五后讲的相声里,未来的彩礼什么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