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里的翠竹女孩:“因为曾经淋过雨,如今也想给别人撑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平常人要走10分钟的路程,我只要5分钟,都是逼出来的。”25岁的王倩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走完下班的路,这种焦急的情绪一直包围着她的生活。

  有时候,当她在手机端的视频监控看到弟弟在家出了状况,就会一头冲出公司,“恨不能飞回去,他一个人在家,太让人担心了!”

  门开了。21岁的弟弟王成财在沙发上激动地发出呜呜大叫,手里比画着各种动作。王倩会上去给他一个拥抱,一起拍巴掌做游戏,或者背着他原地转几圈,而弟弟只能继续用“呜呜”的声音回应。

  看到弟弟笑了,王倩才会忙着洗菜、做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这套公租房里上演。姐弟俩的这种交流,是用近20年时间“磨合”成的一种专属彼此的心灵默契。

大别山里的翠竹女孩:“因为曾经淋过雨,如今也想给别人撑伞”

图为王倩在家照顾弟弟 王磊摄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在这个四口之家,王倩的母亲智力残疾,只会吃饭和上厕所。弟弟5个月大的时候,被诊断出脑瘫,病情恶化时,一度出现自虐和攻击人的情况。积劳成疾的父亲,现在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

  这个穿着职场制服的娇小女生,自小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背负着全家的生活重担。自5岁起,她背过残疾的弟弟,背过山里的毛竹,背回城里便宜的大米和腌肉……韧劲十足的女孩,就像大别山里的翠竹一般,担得愈重挺得愈直,始终用盈盈的笑容回报生活给予的一切。

  坚持下去,总有希望

  王倩的家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龙门冲村,打记事起,父亲王永海天不亮就上山砍毛竹,撑起一家人的生计。

  6岁时,王倩成了父亲的小助手,喂弟弟吃饭、吃药,给他洗澡、换尿布。7岁时,王倩开始帮母亲洗头,学做简单的家务。上学起,她习惯了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帮助父亲照顾好妈妈与弟弟,然后沿着山道上学去。

  年少的王倩知道,父亲为了这个家付出太多,一根毛竹近百斤重,山路崎岖,搬运下山很是困难。王永海要天黑才回来,有时候,王倩等急了,就自己跑去山里找他,“一路上很害怕,头皮都竖起来了!”

  撑起这个家需要钱。既使雨雪天,王永海也坚持上山砍毛竹。有一次,他踩在青苔上滑倒,胳膊被毛竹砸到,肿了起来,但他舍不得医药费,忍着没去医院。

大别山里的翠竹女孩:“因为曾经淋过雨,如今也想给别人撑伞”

王倩小时候就开始照顾弟弟 受访者供图

  “我和弟弟都是爸爸一勺勺奶粉喂大的,他这么拼命,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王倩觉得很内疚,打那以后,只要有空,等弟弟睡着了,她就陪着父亲一起上山砍毛竹。她想去保护父亲,让他能安全回到家。

  2012年,她考上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专业(“3+2”学制)。前往合肥求学的她,最挂念的就是家人,每天早晚都会打一次电话,如果父亲没接,她就一直打下去,“有时,晚上彻夜难眠,害怕弟弟和父母在家过得不好”。

  那段时间,王倩特别煎熬,每半个月就回家一次。有一次,父亲刚从山下采购生活物品回来,腰已经直不起来了,身上还驮着一袋大米。

  她又瞥见家门口堆放的毛竹,于是“骗”父亲说:“我难得回家一趟,要不你再去街上买个菜吧。”父亲走后,她用尽全身力气把所有毛竹扛下山,那一次,她没想到自己小小的身躯蕴藏着那么大的力量。

  在校期间,王倩在食堂勤工俭学,同时去校外兼职发传单,每次回家都能攒上500多元钱。她在合肥逛超市时,发现有打折的大米,会一次性“囤”下来,她还买来便宜的肉,制作成腌肉,放假时装在行李箱中带回家。

  从合肥回到老家山村,要换乘6次车,最后一段路,她得把行李箱绑在自行车后座,骑到山脚下。她告诉记者,羡慕很多同龄人,回家后可以吃一口热腾腾的饭菜,睡一个安稳觉。“但现实如此,没有什么比照顾家人更重要。”

  “没有他们,一个人走不到今天”

  2013年冬天,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卢晓玲注意到这个始终坐在第一排、神情专注的女生。下课时,卢晓玲想伸手去握她胖嘟嘟的手,对方迅速将手藏在背后,用弱弱的眼神看着她说:“老师,我不冷”。

  班上的同学偷偷告诉卢晓玲,“那不是胖,是被冻肿了。”卢晓玲心疼了。那天,王倩因为家庭压力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向卢晓玲倾诉了家庭的遭遇。

  得知王倩为了省钱,每天吃清水煮面条。卢晓玲经常在家烧好排骨、带鱼等菜,送给王倩补充营养。她还专门送给王倩一套保暖内衣。王倩穿上以后,对她说:“卢妈妈,长这么大,第一次穿保暖内衣,穿着它,就像你抱着我一样,很温暖!”

  有时,亲戚也会劝王倩“别念了,早点出来打工”,但卢晓玲始终鼓励她,一定要坚持把学上完。

  让卢晓玲欣慰的是,王倩很争气,成绩在班级始终排在前几名。“她一直很乐观、有志气,她的脊梁是笔直的,老师们给她钱,她总是不收,说够用。”

  王倩读大二时,弟弟的病情恶化,父亲只能把他固定在床上。她请假回家,带着弟弟去合肥的一家医院治疗。每天下课,王倩坐公交车去陪护弟弟,第二天早上再回学校。

  几天以后,弟弟住院就欠了9000元医药费。王倩好奇地问医生:“你们为什么没有停止治疗?”医生回复:“你是个好姐姐,医药费的事暂时不用担心。”

  祸不单行。

  就在那一年,父亲王永海被查出腰椎间盘脱节,治疗需要2万元。她向亲戚、老师、同学借钱凑齐了医疗费。“我去照顾爸爸,弟弟和妈妈怎么办?”王倩决定找亲戚帮忙照顾,但父亲怕给亲戚添麻烦,想放弃治疗。

  王倩思前想后,给卢晓玲打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温暖的鼓励声:“别怕,我和爱人一起照顾你爸爸。”

  王倩带着父亲到合肥,卢晓玲夫妇俩专门来到火车站接他们,并帮忙联系医院。办手续时,主治医生问卢晓玲和王倩是什么关系,卢晓玲说:“我是她的老师。这个孩子真的需要帮助。”

  最终,手术顺利。在亲戚、卢晓玲夫妇及社会爱心人士的轮流陪护下,王永海出院了。“我爸这条命是大家一起救的。”王倩说。

  如今,每次到合肥,王倩都会“回家”看看卢晓玲。每次见面,都要献上一个时间超长的拥抱。“虽然我和倩倩不是母女,但自从认识她开始,我俩之间就牵上了一根线。”卢晓玲说,自己和王倩经常在微信上互动,她时常嘱咐王倩,“有什么不开心的,一定要和我说”。

  2017年,毕业后的王倩回到六安市实习。一天晚上,她接到父亲电话,弟弟不吃不喝,病情加重。王倩一夜没睡,第二天,她坐最早的一班大巴车回家,带着弟弟到六安市的医院,随后又辗转到合肥。

  当时赶上晚高峰,打不到出租车,王倩背着55公斤重的弟弟跑了五六家医院,因为没有预约,医院都没有床位。“有朋友劝我放弃弟弟,这怎么可能,我还没有尝试呢。”这个倔强的女孩不放弃。

  第二天,她又通过微信向爱心人士李梅求助,对方答复:“丫头别怕,你还有我们呢”。那一刻,王倩热泪盈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李梅立马开车赶来,带他们四处打听,终于让王成财住进了医院。

  “没有这些好心人的帮助,我不可能坚持到现在。”王倩记得,当年很多爱心人士翻山越岭来家中探望,因为山路难行,有的女士脱掉高跟鞋,赤脚爬上山。“对于社会的关爱,我要一直胸怀感恩之心。”

  走出大山,开启新生活

  经过几次求医经历,王倩坚定了信念——要将家人带出大山,以便及时接受治疗。多次搬家后,王倩在六安市区申请到一套一室两厅的公租房,并且帮父亲申请了低保,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离王倩的工作地点还很近。

  每天早上5点,王倩起床去菜市场买好一天的菜,喂弟弟吃好早饭,再去上班。下午上班之前,她将母亲安顿好,打开电视,播放音乐给弟弟听。晚上等哄弟弟睡着,已经是深夜一两点。“虽然很辛苦,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是和家人在一起,感觉心很安。”

  王倩搬到公租房以后,六安市金安区的相关部门给予这个特殊家庭以特殊的关爱。2019年端午节,三里桥街道阳光社区志愿者到王倩家中慰问时,得知送去的粽子和食物没有冰箱储存,就联系爱心企业送来了冰箱。

  生活的压力并没有消磨事业进取心。2021年7月,王倩终于完成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函授课程。“在我困难的时候,很多‘卢妈妈’一样的老师帮助了我,给了我前行的精神动力。”她特别敬佩并向往教师这个职业,眼下正备考教师资格证,梦想能当一名乡村教师。

  “困难是她的家常便饭,但她热心助人、善良可爱,呈现给社会的都是阳光的一面。”让卢晓玲欣慰的是,如今的王倩是一个自信坚强的女孩且眼神依然清澈、坚定,讲话和做事愈发干练成熟。

  目前,王倩在一家商业综合体从事管理工作,负责联系、服务入驻商户,工作内容繁杂。“可能是因为我遇到过太多的难事,看似困难的任务,哪怕加班到深夜两三点,我都会把它做完。”

  即使工作再累,只要回到家,看弟弟对自己笑一下,王倩感觉“一切都值了”。在下一步的人生计划中,她想带着弟弟去北京、上海做进一步治疗。她还想学习很多工作新技能。

  “时刻做一个‘抱薪者’,把爱心传递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王倩家中,看到一摞被深藏在角落里的奖状和证书——“抗击疫情最美志愿者”“抗洪抢险志愿者”“安徽向上向善好青年”“六安好人”……

  王倩的微信签名是“因为淋过雨,所以也想给别人撑伞”,她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2020年抗击疫情期间,王倩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每天挤出时间,穿上统一服装,上门走访、登记、测温、排查。下雪天,为了方便居民出行,她和社区工作者一起连夜清理积雪。

  “因为吃过苦,所以更能体会别人的不易和辛苦。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太多人帮助了我,我也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时刻做一个‘抱薪者’,把爱心传递下去。”她说。

  2020年夏天,六安固镇镇遭遇特大洪水,王倩参与了当地妇联组织的抗洪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安置被转移出来的老人,做好后勤保障。

  2021今年7月,河南因暴雨受灾,她在朋友圈发动捐款,和朋友一起采购雨衣、矿泉水、面包等物资,捐赠给安徽派出的救援队。

  每次做公益时,王倩特别想抱抱那些经受苦难的人,鼓励他们:“别放弃,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希望。”她希望自己的经历可以给更多逆境中的人带来正能量。

  早在16岁时,王倩就萌发了捐献器官的想法,但一直没有找到相关渠道。“能够把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这是生命的传递和延续,能够挽救人于黑暗之中,也非常有意义。”

大别山里的翠竹女孩:“因为曾经淋过雨,如今也想给别人撑伞”

图为王倩的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卡 王磊摄

  2020年4月,王倩注册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签订了捐赠协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未来,我想把我的一切都回馈给这个社会!”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211 字。

转载请注明: 大别山里的翠竹女孩:“因为曾经淋过雨,如今也想给别人撑伞”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