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照相馆迁址新开:“要人民喜欢,讲技术也得重感情”

人民照相馆迁址新开:“要人民喜欢,讲技术也得重感情”

挂上招牌后的效果图,采访对象供图

黄浦区蒙自路636号,小马路翠绿掩映,斑驳的阳光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新开张的照相馆却不打眼,招牌还没来得及挂上;走到近处,柔和的灯光打在墨绿的墙上,装裱黑白艺术照的相框错落排布,一副老派不失体面的气质,一转头,牌匾纹样映入眼底:人民照相馆。

去年因顺昌路旧改而面临闭店的人民照相馆,迁址到蒙自路,并于近日重新开张。记者实地探访时,在照相馆拍了30多年照片的老师傅黄沫华,正指挥徒弟们准备两天后外勤拍摄的装备。谈及照相馆的生命力,他说,“这是一家为人民开的照相馆,要人民喜欢,得讲技术也得重感情。”

城市更新中,比邻老城区的“老字号”小店前景每每成为不少人心口的“朱砂痣”。但情感链接不会因物理层面的重塑而轻易中断,“老字号们”总会以各自的节奏重新焕发生命力,同有心人在城市各个角落重逢。比如这家有着82年历史的照相馆,用老顾客的话描述,“每年都要来找老师傅拍全家福,雷打不动”。

人民照相馆迁址新开:“要人民喜欢,讲技术也得重感情”

岁月痕迹应在照片中保留

黄沫华是人民照相馆的“镇店之宝”,年至退休,但负责人俞莹不肯放人,“照相馆离不开他”。

照相馆奉行的师徒“传帮带”到黄师傅这辈,已是第三代,也到了最难坚守的时候:一方面是数字照相的冲击,一方面是大众审美的迭代。尤其是后者,是全然向磨皮美颜妥协,还是传承照相馆对人物肖像拍摄的纪实风格?黄沫华在专业审美和客户需求之间巧妙地寻找着平衡。

“从专业角度,我一眼就能看出拍摄对象的五官缺陷,但每个人都有最佳角度,我们尝试在纪实的基础上实现自然的美感。所以在拍照前,我都会花时间跟客户沟通,只为挖掘出拍摄的最佳角度。”黄沫华介绍说。

人物肖像摄影的关键在于调动出拍摄对象的最佳状态,并由此捕捉到神韵。黄沫华笃信沟通能给予拍摄对象一种参与感,“一张照片是大家共同创作的结果。被拍摄者不是一个工具人,拍摄过程也不是一笔交易。我认为这应该成为被拍摄者的一种回忆。看到这张照片,他会想起这是一个故事,一个摄影师和他一起创作的故事。”

负责人俞莹也是黄沫华的徒弟。她深信这种坚持是照相馆的生命线,“对于人物肖像,一个人到了年纪,该有的岁月痕迹应该在照片中保留。这一点我们的老客户都很认可,对于特别要求后期修饰的新客户,我们会解释,实在说不通才会按照要求改。”

人民照相馆迁址新开:“要人民喜欢,讲技术也得重感情”

向内挖潜将82年历史感用足

黄沫华的“沟通艺术”,引来不少年轻学徒。

摄影师包骏是一名90后男生,常向老师傅“偷师”。他说,黄老师对客户情绪的调控,状态的调教非常到位。这样的沟通能让客户松弛下来,利于在镜头前呈现更自在的状态,也能同客户培养感情,建立长久联络。而这正源于老师傅经年累月的察言观色,以及对人情世故的充分体察。

老师傅镇店,守住追求、让老客户心安之余,也难免令俞莹担忧传承的问题。如包骏这般小徒弟,来来去去已经好几茬,往往能独当一面就跳槽,“如今留住技术性的年轻人是照相馆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在维持住现状的基础上做一些业务增量,以寻求营收上的增长,来反哺人才的收入。”俞莹说。

但眼下,维持现状也并非易事:照相馆几次迁址,面积却越发变小。蒙自路新店仅120平方米,什么概念?俞莹说,相当于部分影楼一个摄影棚那么大,“这样很难对拍摄业务做拓展,比如婚纱照、儿童照等要求服化道和布景的业务就颇为受限。”

目前,照相馆寻求实惠方面做到极致:譬如不做成套系列的捆绑销售,在价格上尽量亲民……在拍摄主题上则向内挖潜,将82年的历史感用足,推出复古风格的拍摄。俞莹说,“照相馆招牌虽还没挂上,但附近已有不少居民来过问,我想还是要把‘人民’这两个字的口碑做大做足,充分诠释‘匠心’二字。”


  作者:苏展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49 字。

转载请注明: 人民照相馆迁址新开:“要人民喜欢,讲技术也得重感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