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前几天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香港大导演吴宇森回到好莱坞拍片了,电影叫《沉默的夜晚》,主演是乔尔·金纳曼,也就《自杀小队》中的瑞克·弗莱格,比较特殊的是宣传说这电影没有台词,讲了一个平凡父亲因儿子的死走入黑社会世界复仇的故事。
这是吴宇森时隔二十年后重新回到好莱坞导演的美国片,吴宇森进入好莱坞是1993年的《终极标靶》,离开是2002年的《风语者》,从时间上算起差不多刚好二十年。
这部电影不管是卡斯还是电影题材,感觉都有一种严重炒吴宇森冷饭的感觉。再联想到吴宇森上部电影2016年的《追捕》有6年时间了,而且关键是《追捕》,再到上面的《太平轮》都谈不上好。
这个电影的资源,卡斯和投资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小,难免有种借自己曾经的声誉拍了一部投资不大不小的电影的意思。毕竟之前宣传过的可是重拍《变脸》,再到什么吴宇森退出美版《喋血双雄》之类的新闻,吴宇森从国际大导演到现在混得越来越差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
36年了,《英雄本色》的影响有多大?我们看成龙就知道了吴宇森出生于1946年,2022年已经76岁,1975年导演处女作《铁汉柔情》,拍了不少当时香港电影市场上热门的武侠片和武打片。这些电影不能说不行,但不是他电影生涯的巅峰作品。吴宇森真正巅峰期还是武打片拍不下去,发展不顺加入徐克工作室。
1986年,吴宇森导演人生不顺利的《英雄本色》,然后获得巨大的成功。
很多人不明白这部电影影响力有多大,除了演员张国荣,周润发那些。它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像吴宇森在香港电影,中国电影,甚至是在世界电影上面的地位和影响力。大概就是香港电影巅峰时代时开创,建立的电影风格;从影响自己电影市场,再到影响好莱坞的香港类型大片,而且是最早的几个佼佼者。
香港电影发展49年之前不提,之后是50年代早期发展阶段,也就是长城、新华、凤凰、新联等电影公司的阶段。60年代香港电影经济高速发展,迎来电懋和邵氏斗法的年代,这个时期代表性的大导演就是李翰祥。
后来电懋的老总和公司精英因为飞机失事被一锅端,邵氏开始一家独大。这就是60年代香港代表性大导演胡金铨,张彻和程刚(程小东父亲)等人。
70年的时候原邵氏首席执行官邹文怀出走创建了嘉禾,整个70年代就是嘉禾和邵氏斗,这个嘉禾能崛起的关键人物是李小龙,但李小龙去世得太早,70年代中后期香港大导演是楚原,后期的胡金铨和张彻。
同时还有处在刚刚崛起的武打片的刘家良,香港鬼马喜剧的许冠文;功夫片,武打片的洪金宝和成龙,以及武侠片的徐克等等下一代香港电影人。
吴宇森是张彻的弟子,开始跟着张彻就是拍的武侠片和武打片,时间是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前中期,这个时间段的香港电影是处于全面爆发的前夜,电影和导演也不是不行,但和70年代初的李小龙,胡金铨和张彻比较,你会发现这个差距是比较大的。
1986年,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电影本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地位和影响在我看来,它就是巅峰时期的香港电影第二部电影风格,电影技法在影响自己,甚至影响好莱坞,进而一定程度轰动世界的香港类型大片。
第一个是是融合了70年代李小龙的现代搏击,刘家良类传统武打片,再到他们自己发扬光大喜剧风格的洪金宝、成龙的动作喜剧,时间上面确实要早一点。
1983年的洪金宝的《a计划》,84年的《快餐车》,1986年成龙的《警察故事》加入搏命元素彻底独立走出了另一条路子。徐克的武侠片、奇幻片则要等到1987年的《倩女幽魂》,1990年的《笑傲江湖》和91年的《黄飞鸿》。王晶,许鞍华,王家卫和周星驰都更晚,那是在90年代了。
《风语者》败走好莱坞,《追捕》烂到不忍直视?这个大导演快退休吧这里再谈谈吴宇森电影风格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消化了师父张彻的阳刚美学,再加入他学习西方电影人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萨姆·佩金帕标志性的枪战慢镜头,无限子弹,鸽子乱飞,以及最重要的把张彻古代江湖情义嫁接到现代江湖式的英雄情义上面。
他这套东西都能在前辈导演那里找到,属于学习消化再推出陈新的类型。
如果要形容吴宇森的风格,我认为是有一种诗意和浪漫主义的枪战动作风格,结合师父张彻式双雄主角相爱相杀,再化用古代江湖情义到现代背景,最终形成吴宇森独一无二的电影风格。后世定义吴宇森的电影是“暴力美学”,现在来看暴力个der。
80年代中后期好莱坞大片还没有发展到数字特效时代,香港用三十年摸索,开拓和建立的动作设计体系,枪战片和武侠片等电影风格和电影拍摄技法,一如当时日本的剑戟片,黑帮片和动画片一样,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类型片,而且也非常先进。
美国好莱坞是会吸收全世界优秀人才去发展的,吴宇森就被吸收进入好莱坞发展。他那一套在当时确实是先进的,同时他对于美国文化的融合处理也非常成功。
毕竟,你现在去看他巅峰时期进军好莱坞的首部电影《终极标靶》,主演尚格·云顿在当时好莱坞只是个b级片动作演员(投资就有限),同样的有真功夫的美国动作演员,做那些香港动作片的是有些僵硬和滑稽的。
吴宇森放弃直接武打,下一部电影《断箭》效果和成绩都好了很多,跟着便迎来《变脸》的高峰。这部电影除了标志性的枪战慢镜头,鸽子乱飞,双雄对峙,你会发现电影的剧情设置,文化细节等都非常美国本土化。
这些结合当时两位好莱坞巨星的诠释,让吴宇森的电影在好莱坞做到巅峰。
实际上,这个时候已经是90年代末期了,香港电影公认的开始衰落,好莱坞经过《终结者》《泰坦尼克号》更是进入数字特效时代。这个动作片和枪战片的话,有点像香港电影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前中期一样。
这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上一代好莱坞动作巨星,也就是史泰龙,施瓦辛格,《虎胆龙威》的威利斯布鲁斯等人巅峰期已过,90年代末期香港电影精英全面进入好莱坞,还处在融合消化的阶段。
说人话:90年代末期吴宇森的电影风格、电影手法就有些过时了,吴宇森也差不多度过创作巅峰期了。
这中间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阿汤哥的《碟中谍》系列,1996年的《碟中谍1》有之前好莱坞谍战片的风格,1999年吴宇森导演的《碟中谍2》是他擅长的浪漫枪战片风格,和同时代好莱坞枪战片就有点格格不入了。
2006年的《碟中谍3》,明显就是经过《谍影重重》系列革新。也就是好莱坞吸收香港电影设计,融入数字特效时代,最终推出陈新适合新时代的枪战片,动作片设计体系。
也就是说,吴宇森的风格2000年左右就过时了,2002年用这套拍的战争片《风语者》,同期的好莱坞战争片是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结果票房惨败,吴宇森就被踢出好莱坞了。
电影越来越烂的吴宇森?他在香港导演中是什么地位吴宇森和同时代的香港大导演相比,他拍片时间几乎是最早的,这个创作巅峰期也够长了,完全经历和引领香港电影巅峰时代和香港电影人进军好莱坞的时代,回到中国还拍了个当时热门的古装系列大片《赤壁》,但中国年轻观众感觉他不太行,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吴宇森缺席了2012年过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崛起,这个作品的参与感不足,这个时代观众眼中的存在感也就不足。
成龙公认的最后的功夫喜剧巅峰是2012年的《十二生肖》,但这些年成龙的电影没断过,虽然口碑和票房越来越差,但是存在感十足,而且成龙还有各种表情包呢。
徐克2010年左右有《狄仁杰》系列,2015年有《智取威虎山》,这两年还有联合执导的《长津湖》,电影的口碑质量也和巅峰期有距离,但都是优秀的国产商业大片,陈可辛更是凭借内地电影市场重生。
总的来看,吴宇森的电影生涯和杜琪峰相似,杜琪峰是巅峰期来得太晚,90年代末期到2010年左右的银河映像时期;而吴宇森是前摇太长,巅峰期够长,但是后期参与感不足,观众眼中存在感也就不足了。
二是吴宇森的技术风格确实过于固定,而且几十年来没有任何进步。他这套东西在新时代落后了,落后过后不适应时代了,也就被观众抛弃了。
这电影能打动观众一般就两条路子,要么是走心的,以现实话题引起观众的共情,陈可辛就是这条路子,他的徒弟曾国祥也一样,要么是走技术路线的,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通常就是电影工业和类型大片风格的突破。
徐克一直都是香港大导演技术流的佼佼者,2010年后都有《狄仁杰》《智取威虎山》《长津湖》在推动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其它香港导演里只有晚了一辈的林超贤。
从这两个条件来看,你会发现不仅仅是吴宇森,和他同时代的包括晚一辈的香港大导演都不行了。走心的导演不去了解内地社会环境,拍的电影内地观众get不到;走电影技术和类型片的导演没有突破,最终就败给了有突破的导演。
比如这几年迅速崛起的内地青年导演像《寻龙诀》《战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等等。原因就是电影技术和类型片风格是会过时的,这个再加上内容跟不上的话,那么导演也一定是会过时的。
最后,吴宇森快要80岁了,而且对于香港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影响不可忽视。哪怕他现在拍的电影感觉都是烂片,但他仍然是中国电影史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导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