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之前我一直以为纯元是个不折不扣的圣母白莲花、绿茶心机婊,看罢原著才发现——还真是冤枉她了。纯元是无辜的,她也不过是被人利用的一枚棋子而已。这个秘密与隐情只有端妃知道。
1、端妃忆当年
甄嬛最后一次怀孕,端妃与敬妃前来祝贺并探望。甄嬛便说自己这次怀孕有些不适,与前几次怀孕感觉不一样,不但害喜害得厉害,而且胸口总是闷闷的,不知怎么回事。
敬妃便建议甄嬛让太医卫临来看看,千万马虎不得。端贵妃便借此说起了当年纯元皇后怀孕时,也是百般的不适,最后分娩竟是一尸两命。
这引发了甄嬛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纯元,她只闻其声名美好,如雷贯耳,却并不十分了解纯元与皇帝相识并成亲的过程,所以,想趁此机会仔细了解一下。
端妃便娓娓道来,说起了当年事——
原著原文如下:(为方便大家阅读,我把原著原文里的人称与人名换成电视剧里的人称与人名,基本情节不变。)
端贵妃说道:''当年,太后母家有两位适龄的女子,嫡出的纯元皇后朱柔则与庶出的朱宜修。纯元皇后入宫前便已芳名动天下,更早早被许配了抚远将军之子,只待成亲罢了。
太后自己是庶出,也怕嫡出之女未免娇气,所以属意虽是庶出但心思沉稳的朱宜修入宫。因为皇上还年幼,朱宜修又是庶女,不宜即刻册封为皇后,所以先立为娴妃,只待生下皇子便可册封为后。”
也就是说,此时的朱柔则实际上已经定了亲。她尚在闺中时,就已经芳名动天下了。朱柔则不但非常美貌,而且多才多艺,性情温柔,无可挑剔。
太后当年利用这个侄女当诱饵,为自己的儿子拉选票当皇帝,便把朱柔则许配给位高权重、树大根深的抚远将军的儿子做未婚妻。为的就是收买人心、拉拢权臣。端妃继续说道——
''当时皇上对宜修不错,彼时宫中只有我与她,日子也还顺遂。不久,朱宜修便怀孕了。一切都在众人的期望之中,直到那一日……
纯元皇后奉旨入宫陪伴初有身孕的妹妹,谁知,在太液池边遇上皇上,皇上竟对纯元皇后一见钟情,立时去求太后迎她入宫为后。皇上执意如此,太后也不能违拗其心意。''
此时朱宜修已经怀孕,按规矩旧例,是可以让娘家人进宫陪产的,但无论如何不应该是朱柔则。她本身还是个未出阁的大姑娘呢,怎么能懂孕产之事?何况,朱柔则是嫡出,宜修是庶出,哪有嫡出姐姐照顾庶出妹妹的道理,宜修也承受不起啊!
但端妃话里面有句关键词很重要:朱柔则是''奉旨进宫''的。也就是说,她不敢抗旨不尊——她是被动的。那么,这个下旨的人是谁呢?
2、太后的阴谋
这个下旨的人绝对不会是皇帝,皇帝刚刚登基,以端妃的话说,既然''皇帝年幼''到还不足以''娶妻''成家,只能让朱宜修先以妾室之身侍奉左右,又怎么敢擅自下旨让朱柔则进宫?
很显然,这是太后下的旨。而皇帝也是无意间在太液池碰到朱柔则的。倘若是皇帝蓄意而为,那就不存在''邂逅''了。
太后把朱柔则召进宫来,目的就是与皇帝制造一场邂逅。太后笃定了儿子一定会对朱柔则一见钟情的,因为朱柔则比宜修美太多。
以端妃的话说:''纯元皇后当年被许给抚远将军之子亦是为皇上登基多一份助力罢了,彼时摄政王已死,太后铁腕任谁也不敢违背,抚远将军只好以“幼子不肖”之名提出退婚,太后又好意抚慰,嫁了一位翁主出去,才保住了皇家颜面。”
看了吧,太后这招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用的还真是妙啊。当初也只不过利用朱柔则诱惑抚远将军给她卖力罢了——事成之后就兔死狗烹。
敬妃问道:“皇上之前没有见过纯元皇后么?”
端贵妃道:“纯元皇后早已许配人家,待嫁之女是不宜面圣的,所以一直都未见过。皇上与太后如此,朱宜修亦不敢有异议,到底是她自己提出嫡庶尊卑有别,长姐入宫应居后位,皇上和太后也松了一口气。柔则为中宫之主,朱宜修为四妃之首。如此这般,她生子而封后的话也成了一纸空文了。”
所以说,根本不是纯元蓄意出来勾引皇帝,而是奉命进宫的。这一切事情的幕后推手是太后。
那么问题来了,太后为何要这样做呢?不管是宜修做皇后还是朱柔则做皇后,又有什么区别,都是她的娘家侄女啊。
既然已经先让宜修进宫,就该履行承诺,把宜修扶正,为何出尔反尔,改弦易辙呢?
其实,原本太后也是这么想的,但经过与宜修的相处了解后发现:朱宜修心思深沉阴暗,骨子里悖逆不逊,根本不像她最初想象的那样好掌控。
而当时的宜修与皇帝感情不错,有点恃宠而骄,也没太把太后的教导放在心上,因而惹怒了太后:''哀家既然能抬举你,也能够挟制你,你以为木已成舟哀家便拿你无可奈何了?做梦!''
于是,太后才故意把朱柔则召进来照顾宜修,让皇帝移情别恋于纯元,自己再故作无奈的顺水推舟——这是皇帝自己的选择,哀家也无可奈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