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华晨宇演绎《七重人格》

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在如今综艺节目盛行的年代,我们总会发现,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到其中,这也是经纪公司给自己艺人做宣传的一个快速又高效的渠道。同时,不管这个明星是来自影视界还是音乐界,除了TA自身的职业归属外,综艺节目的秀场能展现其更多的侧面,让大众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个人。

但是,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扩大知名度、增加流量、圈粉都是好事。然而,为了节目效果,为了引发更多的评论和互动,节目组故意去制造一些假象,尤其是会对明星产生不好影响的假象,就让人有些心寒了。

在这里,想说说华晨宇,这个90后的音乐唱作人。出道至今,参与过不少综艺节目的录制。虽然圈粉不少,但带来的伤害也着实不小。

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华晨宇在《花儿与少年》

我们都知道,综艺节目的套路:最喜欢布置“人设”。

但如果这个人设故意被歪曲了,那么这个被歪曲的主人公的命运可能就有些悲哀了。毕竟,作为一个综艺节目的看客,如果只是一个路人,他就只会相信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因为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了解一个自己并不关注的明星。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就会对这个明星产生固化的印象,这个标签就很难撕下了。

当然,如果只是一个看看热闹的过客,不屑于提起也不屑于言说,就罢了。最怕的是你还没了解这个人就被舆论带进了阴沟,跟着一起享受嘴上的狂欢。

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要评价一个人,更是要全方面了解以后才能做到客观和公平。千万不要被综艺节目的套路给骗了。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华晨宇的几档综艺节目被故意刻画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花儿与少年》里的“巨婴”

即便你没有看过《花儿与少年》,你也一定听说过华晨宇在其中的表现。在节目里,第一次出国旅行的华晨宇不合群、总喜欢乱跑;不懂得照顾长辈,吃饭时只是自顾自;经常问一些小学生才会问的“小白”问题……

可以说,这个节目让华晨宇受尽了大众的冷眼,从此,便被打上了“巨婴”的标签。

然而,在姐姐们的口中,他却是一个不太爱讲话,更不爱证明自己,只是习惯于默默地付出,口中说着随意点儿却很有担当的一个孩子。

华晨宇从小自己一个人长大,一个人摸索探求着未知的世界。他是个好奇宝宝,看到任何新鲜事物都会感到新奇,会忍不住多停留片刻。哪怕是众所周知的常识问题,他也要自己亲自去尝试才会给出答案,绝不人云亦云。

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华晨宇录制《花儿与少年》

朋友着急的时候,他会主动去安慰并思考对策;凯丽姐晕车下车呕吐的时候,他始终陪伴在她的身边,帮她拍背,给她送水……

这些,你可能都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根本看不到。毕竟,这是一个综艺节目。毕竟,人设不能随意改掉。

但是,即便这些非善意的言论让华晨宇独自承受着,单纯善良如他。当被问及被冠以“巨婴”这个称呼的感想时,他却傻笑着说,我觉得挺酷的!

《明日之子》里的“毒舌”

这是一档颇具名气的音综。华晨宇作为导师的身份连续参加了三季节目的录制。

在选手当中,不乏那些已经在网络上红透了半边天、甚至在音乐领域已经小有成就的人士。这些人都拥有自己的代表作,同时,也拥有着大量的粉丝和追随者。

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华晨宇录制《明日之子》

在评价的时候,面对着这些红人,导师的每一句话都颇为慎重。赞许的话不可少,但如果真的有问题,也尽量蜻蜓点水指点一二。再有甚者,就只能把目光投向华晨宇。

为什么?因为他敢说!

从第一季开始时他就给人以十分严苛的“毒舌”形象。对选手的评价从来都是直来直去,甚至有时候听上去会觉得过于严厉。

但是就像他自己说的,这是一个比赛,每一位选手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好就是好,不好就是要清楚地指出来,这样对他们才是认真负责,才不会耽误他们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做“笑脸人”谁不会?但如果节目的初衷只是为了迎合和讨好,没有所谓的规则和严苛的选拔制度,那么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华晨宇担任《明日之子·水晶时代》导师

华晨宇真的“毒舌”吗?他只是直白地把话说出来而已,并以一颗善良的心真诚地希望每一位选手都能有所进步。就连选手们在私下采访的时候都会说,华老师特别认真和敬业,不分赛道,对每一个人都给予诚挚的建议和指导。

而华晨宇在对待自己的音乐时更是严苛到令人咂舌。录唱片时一句话唱得不到位就要反复录制好久直到满意为止;一首歌如果演绎不到位就绝对不会登上舞台;创作一首歌,哪怕再好听,但如果自己唱不出那个味道,宁愿放弃也不会发表出来。

现代人,也许是习惯了听好话、听假话,对于那些单刀直入的真话接受能力越来越弱。但是,忠言逆耳。能在求知求学的道路上遇到华晨宇这样直言不讳的导师,是一种幸运。

《歌手》中的“难听”

当华晨宇一个人背上行囊,独自飞往湖南去录制节目的时候,就知道等待他的必定又会是一场“历练”。

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华晨宇

本来没有打算参与这一季的录制,他是被临时“请”去的。公平地讲,这个节目并不是他一个人撑起来的,毕竟还有那么多很有实力的歌手。但是,他却一直都是《歌手》节目里的话题人物。少了他,可能连收视率都会变得不那么好看。

由于特殊时期,这一季的《歌手·当打之年》大部分场次都没有现场观众,大众听审只能在网络上收听和观看,这无疑就少了现场互动的氛围和视听感受。

如果说临时把华晨宇“请”来是迫不得已,那刻意修音和抹掉他现场表演中的创意就有些不厚道了。都知道华晨宇的现场很高级,就是因为他超强的唱功和无法复刻的创意演绎,而当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他的情真意切都不见了的时候,坐在电脑面前的人,又会如何评价呢?

但事实上,那一场是有现场观众的。很多人在经历了现场又看过了电视上的最终播出效果时都发出了疑问,感觉相差了好多。这一季的《歌手》是录播,想要呈现成什么样子,后期就可以做成什么效果。没有在现场亲身感受过,用“难听”来形容,好像也有些欠妥。

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华晨宇录制《歌手·当打之年》

华晨宇本季演唱的歌曲大多都是他自己的原创作品。而他的创作更多的突出的是一种大爱的格局,有思想、有高度,却并不符合一般大众的“审美”。所以其实并不是非常适合放在这种音乐竞技类的舞台上。曲高和寡,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大众更想听到的是刺激、是多变。

于是,就产生了评论两极分化的结果。专业的乐评人对他赞不绝口;另一部分人对他嗤之以鼻。

直到最后华晨宇捧起歌王的奖杯,依然有很多人在下面热议着“剧本论”,看着实在有些可笑。但无论如何,华晨宇的确带起了节目的热度和收视率,请他来,没有错。

看过了那些年华晨宇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背后的故事,会不会对你有所启发?综艺节目的大面积铺开是如今的趋势,而节目里的套路我们也越来越熟知。到底该如何去评价一个明星,表面带给你的印象还远远不够。如果你仍旧不了解,闭上嘴巴是最好的选择。

文 | 晶晶

图 | 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683 字。

转载请注明: 那些年华晨宇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和其背后的故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