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在《奇葩说》关于女权主义的发言,又一次引发性别议题的不定期探讨。
大众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关注始终存在,电影圈也一样。
近期登陆国内院线的荷兰传记电影《指挥家》,就用激昂的音乐与浪漫爱情,展现了女性为自身权益奋斗的坎坷史。
本文有剧透。
1
偌大的音乐厅,著名指挥家威廉·门格尔伯格正准备开始演出,却突然听见背后观众的骚动。
他一转身才发现,身后的观众席通道上竟有个女孩,拖着椅子、抱着曲谱,全神贯注等待表演开始。
门格尔伯格没过多在意,随即转身正式开始表演。
音乐会如同往常一般引发掌声雷动,但女孩却因自己的举动,被辞去在音乐厅打杂的工作。
女孩名叫安东尼娅·布里克。
这个名字是她在离开养父母后才找回来的,在此之前,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居然是被美国父母从欧洲买回来。
相对于不清不楚的身世,布里克似乎更清楚想要成为什么人——指挥家。
20世纪初,每个乐团从乐手到指挥都是男性,女人想成为指挥家简直是天方夜谭。
很快,在一次音乐人聚会上,说出梦想的布里克就遭到嘲笑。
这种印刻社会文化深处的不认可,布满了布里克求学的道路。
为了精进钢琴技艺,布里克登门拜访音乐学院最有名的钢琴老师,对方却不屑一顾:“找个人嫁了,生生孩子。”
好不容易申请成音乐学院学生,钢琴老师却见色起意骚扰布里克,慌乱之下她用钢琴盖砸伤了老师的手,被勒令退学。
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布里克只好到欧洲求学,又同样因是女性被拒之门外。
天生执拗的她,干脆直接爬上老师家窗户,表达想要成为指挥家的坚定信仰,也就此离梦想更近一步。
然而,即便布里克排除艰难终于获得演出机会,等待她的也不是康庄大道。
就在她演出前夕,有一位试图成为指挥家的女性晕倒在观众前,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笑话。
“女人无法成为指挥家”的论断再次被证明,闻风而来的观众就是为在现场见证布里克失败。
所幸,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的布里克并没让自己失望,她不仅带来了一场精彩演出,也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世界认可的女指挥家,用专业实力席卷欧美音乐圈。
2
在记述布里克追求梦想时,《指挥家》呈现了两段重要的感情经历。
一是布里克与著名演出经纪人法兰克的爱情。
当布里克还是个寂寂无名的小丫头时,法兰克就关注到这个企图心极强的女孩,互相看不顺眼的二人,像拿了《傲慢与偏见》剧本,在一次次误会与针锋相对中发现对方的才华与魅力。
可惜,贵公子与穷姑娘并没复现王子与灰姑娘的童话。
因无法接受与法兰克回国结婚生子的请求,布里克不得已放弃了这段感情。
碍于家里压力,法兰克则与父母心中门当户对的姑娘结了婚,婚礼当天,正是布里克的欧洲首演。
内心极痛苦的布里克也在那一刻明白,成为指挥家的梦想将是自己一生守护的宝贵财富。
另一段是布里克与乐手罗宾跨越多年的友情。
在布里克被音乐厅辞退后,罗宾给了布里克在酒吧弹琴赚钱的机会,还在她搬离养父母家后为她提供住处。
即便二人相隔大洋,罗宾也匿名资助艰难求学的布里克。
这段友谊变成一生之交的关键转折,是布里克准备在美国组建女子乐团。
尽管布里克刷新了全世界对女指挥家的看法,但对女人与音乐的偏见仍根深蒂固,不仅男人不看好,连女人自己也无法相信这样反传统的举动能成功。
于是,往日一直是男人形象的罗宾换回女装,参与到女子乐团,布里克才知道,原来罗宾是一位跨性别者。
在女主与男性、跨性别者及其他女性交锋中,《指挥家》用热血奋斗史勾勒出上世纪的社会风貌,最终得出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音乐无性,每个热爱音乐的人都能成为演奏者。
3
而《指挥家》之所以有强大感染力,是因为布里克确有其人。
一如电影里出现两次的那句“所有好东西都来自荷兰”所称颂的,尽管这位出生荷兰鹿特丹的女指挥家一生漂泊,却在音乐界留下不可撼动的盛名。
作为第一个从柏林国家音乐学院指挥学硕士毕业的美国人,她师从汉堡爱乐乐团指挥卡尔·穆克,并指挥过柏林爱乐乐团、洛杉矶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带领新女子交响乐团在纽约举行音乐会,一路受到评论家高度赞扬。
在那个女性意识刚觉醒、男性仍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一位不被抱以期待的女指挥家,成功用自己的才华与气场,创造了不可能的奇迹。
将故事搬上大荧幕的玛利亚·彼特斯是荷兰著名导演、编剧,出演女主的克里斯蒂亚娜·德·布奥恩尽管是首次演电影,但本身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剧演员,而出演罗宾的斯科特·特纳·菲尔德,现实中也是跨性别者。
女性角色、女演员与女导演的集结,自然将《指挥家》推向探讨女性主义的路口。
从主题立意来看,刻画一位在性别偏见最严重时代努力实现梦想的女性形象,无疑是符合当前社会潮流的演绎,也确实能够让许多女性从布里克身上获得力量。
但这部电影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
比如,对女主奋斗史的描绘始终占据主要篇幅,却弱化对其本身音乐天赋的必要交代。
又比如,开篇结尾都用搬椅子坐在台下凸显主角的独树一帜,但这种违背观众礼仪的操作并不利于塑造形象,不免有刻意强化主角光环的设计感。
不过,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指挥家》仍有很多聪明的地方。
既塑造了“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的男钢琴老师,也塑造了用金钱和利益看世界的富家太太,而非仅将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
这种跳出男女框架的设计不仅能展现时代背景对性别观念的禁锢,也有助于刻画丰富多样的配角形象与人性特征。
最终,《指挥家》既用学院派的手法复现了一段动人的音乐家奋斗史,也借音乐家本人之口表达了无数女性的共同愿望:她们尊重世界,是因为希望世界同样尊重她们。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Moviebase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