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霍尊和前女友的事情从闹得满城风雨到现在因为放出更的料,好像霍尊反而成了“不完美受者人”的感觉,虽然霍尊退圈了但是根据现在这个情况短时间复出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伯光君仍然没有分析这件娱乐事件的意思,霍尊行走在中国娱乐圈,或者说华语音乐圈靠的是国风音乐,而人设是“国风美少年”已经分析过了,他在华语乐坛大概什么地位也分析过了。
但是大家说到霍尊的音乐好像除了《卷珠帘》,大多数听众并没有听过霍尊多少古风歌曲,也就是国风歌曲(虽然霍尊的《天行九歌》《粉墨》等歌曲在古风算圈火爆了)。
这个其实就是中国古风,或者国风歌曲发展到现在遭遇到的问题。不能说走到了尽头,但确实需要改革了。
霍尊重新复出的时间指日可待,但国风歌曲想要重新崛起却不太容易。
古风,国风和中国风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如果讲到国风、古风、中国风、戏曲音乐甚至还包括民谣之类的,这个具体划分非常的模糊而且非常的复杂,三言两语都讲不清楚。
照我个人对于华语音乐发展和华语音乐类型的了解来讲,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当下音乐无论是古风、国风、中国风、戏曲流行甚至是民谣,它们的源头其实都是民歌和中国古典音乐,民歌就是各地民歌,戏曲和地方剧种。古典音乐就是像街知巷闻的《梅花三弄》《广陵散》《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古曲。
近现代的中国音乐都受到西方音乐体系的冲击,但主要分化我觉得来自于内地和港台地区因为不同社会环境,经济和都市文明的影响,从而发生了一种细节上的分化。
民国时期到建国后二十年左右,中国风的音乐当时的体系都差不多。
近现代受到西方音乐体系的冲击融合的过程,有包含西方乐浓烈的各种上海滩歌曲像《夜上海》《何日君再来》等,以今天角度看除了词,除了词,曲子编曲都没什么中国风的味道了;另外是融合本土化的国风,知名如李叔同《送别》《茉莉花》。后者也融合西方曲子结构,前者曲子都是改编的西方。
另外一种就是传播下去的中国古典歌曲,包括大量的古典乐曲;戏曲,全国各地的地方剧种(大量民歌一样是融合),另一种就是代表时代精神的红色歌曲,用西方乐器,曲子编曲重新演绎中国经典等等。
这个分化细节主要是来自内地和港台地区各自不同发展,音乐发展导致的分化。
1、港台地区的国风,中国风音乐的发展
建国后二十年左右还差不多,两岸三地的音乐都是以继承民国时期的音乐为主。但后来内地因为各种历史大事件商业化的音乐停滞不前,当时音乐主要以红歌为主,古典音乐和地方戏曲等音乐都受到较大的影响,不提。
中国港台地区没有这些事,同时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在80年代左右就城市化成功。都市文明带来了对于商业流行文化的需求,小说,音乐,电影和各种流行文化开始迅速发展。
音乐方面,邓丽君的继承民国以来的民歌,西洋小调风天后就不讲了。
港台地区对于中国风最主要的影响,大概是因为城市化得早,很早就用西方和日本的音乐体系,结合当时港台地区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近代化改造,创新和构建的一个过程。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影视剧配乐,同时武侠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像顾嘉辉,黄霑,胡伟立;台湾地区那边的小虫,周华健等等。
像顾嘉辉,黄霑的各种影视剧配乐,一个就是继承民国以来的上海风音乐,比如《上海滩》那类歌曲,不提。
当前中国观众最熟悉,直到今天都有很大影响的港台中国风歌曲就和港台武侠文化离不开,所谓的旧中国风就是那类歌曲。
黄霑的《沧海一声笑》,周华健的《难念的经》,小虫的《爱江山更爱美人》等等。
这些所谓的“旧中国风”歌曲,从专业上来讲也是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唱腔上运用中国民歌或戏曲的方式等。但音乐节奏、编曲结构等受到当时欧美,还有日本流行乐的影响。
这种模式从顾嘉辉,黄霑等崛起的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到达巅峰,2000年左右逐渐走到了尽头,然后就是周杰伦等音乐人更进一步学习西方,融合本土化成功的“新中国风”音乐,影响同样很大。
周杰伦这一套倒不是他最先搞的,但他是集大成者和巅峰者。慢的中国风像《东风破》《发如雪》《青花瓷》一类,快的说唱+中国风的歌曲很多,同辈的王力宏又搞个Chinked Out风格。
内地的胡彦斌,许嵩的中国风也类似,只是融合唱腔和不同曲式做出自己的音乐风格。
2、内地国风,中国风音乐的发展
内地因为时代原因前三十年除了红歌,其它歌曲发展很慢更没什么商业歌曲,这个直到80年时代才逐渐放开,但放开后内地所谓的国风音乐;要么是偏学院派西洋乐调式的,比如各种官方舞台用西方弦乐演绎中国古典歌曲,要么就是直接继承民国以来的中国古典乐,各种戏曲,地方剧种。
这个民歌就不说了,《刘三姐》《信天游》等都是民国以来的融合。
直到80,90年代所谓的“国风”歌曲哪怕商业化了,和港台古风音乐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大从眼中最深刻的影视配乐和歌曲。
香港武侠剧配乐有大量日本曲子,歌曲就是《沧海一声笑》《难念的经》这种。同时代央视《四大名著》歌曲味儿就完全不同,《红楼梦》的《枉凝眉》,《三国演义》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浒传》的《好汉歌》等等。
红楼,西游的多数歌曲更有古典,民歌的味儿,三国、水浒的歌曲更有近代中国学院派的味儿。哪怕《西游记》的《云宫迅音》学了电音,也和港台中国风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音乐风格一直都延续到张纪中版的金庸剧上。
如果要我个人形容这个时代的话,港台地区的中国风更亲民、更流行和更通俗化一些。内地当时所谓的国风更古典,更严肃和更学院派一些。
这个就是tvb版金庸剧与张纪中版金庸剧配乐、歌曲的不同感觉。tvb版金庸剧多少歌曲至今仍然传唱不休;张纪中版金庸剧配乐歌曲更加古典、更有气势和氛围,但大多数歌曲传唱度是很差的。
时间来到2010年过后,国内国风,中国风歌曲的展就走到头了。
古风、国风、中国风歌曲不会走到尽头,但确实需要突破2000年左右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中国风类的音乐,除了老人听的戏曲,再到舞台上表演的红歌和偏民国时期的歌曲。
1、旧中国风和新中国风歌曲,他们的发展确实来到尽头需要革新
这个旧中国风就是8090年代港台武侠歌曲,新中国风就是周杰伦,王力宏,胡彦斌,许嵩,后弦等那种歌曲,前者是港台流行音乐产业成功的直接表现,后者就是受到他们影响的直接表现了。
2010年后,周杰伦等新中国风歌曲和旧中国风歌曲一样,不是没有人听了而是没有再出现这种影响深刻的歌手和音乐人,这个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和周杰伦那个时代的R&B华语歌曲一样。
这些人写得太多了,各种和弦套路不能说写到了尽头,但延伸性已经太少了。
新中国风歌曲的情况也一样,这类歌曲总会被听众说抄袭,相似,没有以前好听了之类的。有些确实是“裁剪”像是当初华晨宇被当众打脸的《离人愁》,但有些真的不是,因为同个类型真的写不出好歌了。
2、古风和国风音乐算是接了班,但是成就不够
2010年左右,有一支以另一条路子走了出来,那就是古风歌曲,从时间来看也算是接了他们的班,周杰伦等人的新中国风在2000年左右,古风歌曲兴起在2010年左右。
我个人觉得许嵩,后弦的内地新中国风与内地古风算是一个过渡期,他们之后兴起的就是古风,后来也出现不少优秀音乐人像河图、墨明棋妙、HITA、音频怪物,晃儿,董贞,银临,黄诗扶,叶里等等。
不过,古风音乐在华语乐坛一直不够主流,因为古风通常和古典游戏,古装影视剧,动画漫画结合在一起,一直有种流行次文化的感觉。其中也有些歌曲非常出圈,但你和周杰伦的新中国风相比差距有些远。
古风音乐的缺点圈内和听众说烂了,歌词上水平不行堆砌辞藻,什么都是殇殇殇殇;曲子上水平不够编曲制作太差,什么照搬日本曲子填中国词;什么戏曲唱腔火了一个二个全扯嗓子不说人话等等。
大家是否觉得霍尊的歌曲就有点这种感觉?宣传是古风唱功也很好,但除了几首大多数歌曲在大众听得不多,经常又出现在游戏,古风动漫和古装影视剧里面。
尾声流行音乐的风行时间是有限的,能持续十年二十年和三十年已经很长了。
中国风歌曲这个类别而言,周杰伦的新中国风在十年前套路就用尽了,2010年后的古风好像也走到了尽头。现在随着科技,信息和短视频的发展,中国风,古风的发展也越来越分化。
比如加戏曲唱腔火了后的戏曲歌大行其道,自得琴社那种用传统乐器形式演奏各种流行歌,与河南卫视的传统文化节目的感觉很类似。
我个人觉得未来可能国风音乐会越来越分化,甚至是深入。学院派和传承路线的古典乐、民歌和地方戏曲永远都在那里,不会有太大改变(是源头)。
主要是走独立音乐人路线,那些学习西方音乐体系做融合,或者学习中国古典乐搞挖掘的音乐人,未来可能会形成各种音乐圈子。
独立音乐人和内地摇滚圈类似,音乐人不是挖掘古典音乐搞传承,便是学习西方音乐搞融合,现在有些曲高和寡但确实出现一些对音乐圈,音乐创作有较大影响、但大众知道很少的音乐人、歌曲。
比如窦唯后来的专辑《宋词》《元曲》和大量宗教歌曲,苏紫旭的同类歌曲;上过《乐队的夏天2》的野孩子乐队寻根民谣,福禄寿乐队的电子+宗教歌曲《超度我》《没咯》《兰若度母》等等。
比如福禄寿的电子宗教未必叫中国风,用西方的曲子、编曲方式融合了东方元素,并且表达东方文化内核非常带感。不但让这个乐队有自己的音乐风格,也凭这个音乐风格收获很多年轻听众的喜欢。
最后,现在是什么外国音乐都有很多音乐人都在搞融合,什么风格都会加中国文化元素,嘻哈+国风、电音+国风、乐队+国风、甚至是男团女团歌曲+国风等等。
中国风,古风倒也不是走到了尽头,而是会用更奇特的方式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