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开端》还是部“反网暴”教育片 | 沸腾
面对一些社会新闻事件,要警惕自己不要在“主持正义”中迷失,由“说句公道话”演变成单纯的负面情绪宣泄。
《开端》中,重要的一站:沿江东路站。图/《开端》画面截图
文 | 丁慧
“车辆行驶,请您坐稳扶好”的公交车播报声,《卡农》的音乐声,近日,这两个声音让不少人“心脏骤停”。一部以时间循环为题材的剧集——《开端》,正在热播。这部剧因为剧情精彩,演员演技好而被网友热议。
这虽是一部以时间循环为题材的剧集,但讲述的却是一桩极具现实感的事件——“跨江大桥公交车爆炸案”。剧中的男女主,一次次在公交车上死去、醒来,就是为了拯救一整车人的生命。
“嘉林市跨江大桥公交车爆炸案”折射到现实中,可能是一桩令人瞠目结舌的恶性社会事件,对于普通的大多数人来说,爆炸案中未曾谋面的受害者,只是一个冰冷的死亡数字,甚至在热度过后,就会淹没在大大小小的社会新闻中去。
《开端》中爆炸的公交车。图/《开端》画面截图
《开端》中的“网络暴力”
这部剧以时间循环的方式,放大了一辆公交车上乘客存在的时间,为观众展现了普通人的善良和抉择。但与此同时,也让更多观众看到了,发生在嘉林市的这起“社会新闻事件”的另一层内里:“网络暴力”害人不浅。
剧中,网友对王萌萌进行谩骂。图/《开端》画面截图
《开端》由爆炸案的两名当事人带领观众,如剥洋葱一般,探索这起公交车爆炸案背后的原委和是非。
一位女孩在跨江大桥上要求公交车司机停车,下车后被货车撞死,被网友大骂“死得好,谁让你去拉方向盘”;
男主为了拯救全车人与“炸弹客”搏斗,在他捅伤“炸弹客”之后,被网友扒出身份,发现他正在开发的游戏中包含暴力元素,因而被叫做“杀人魔”;
在爆炸案中丧生的乘客之一“直播一哥”,因为生前是主播,在死后,却被网友在他过往的视频留言大喊“死得好”。
种种评论,对应起来的,就是现实中一些社会新闻下的评论百态。
《开端》剧照。
过往,在不少社会恶性事件的新闻中,不少留言是针对受害者的诘问、批评、道德谴责甚至谩骂,以至于“受害者有罪论”和“完美受害者论”,一次又一次地被拎出来在公众舆论场中进行讨论。
《开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展现了“炸弹客”的作案动机——他们的女儿王萌萌,因为在跨江大桥上强行下公交车,而意外被货车撞死。
王萌萌的车祸视频却被一些网友当做谩骂、调侃、指责的对象。讽刺的是,现实中,本来是起警示意义的车祸视频,却被一些网友当做剪辑和调侃的对象。
被网友调侃的车祸视频。图/某社交平台截图
网友对王萌萌的谩骂和调侃,也成了“炸弹客夫妇”的作案动机之一。无论是之前的种种情节也好,还是“炸弹客夫妇”的作案动机也罢,揭示的都是同一个主题——“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甚至是“知晓全貌,也难以置评”。
只看眼下的是非对错,很难“主持正义”
《开端》让观众作为旁观者,看到了男女主一次次拯救全车人的努力;看到了“炸弹客夫妇”失去女儿后的伤心;也看到了“王萌萌”下车原因中被忽略的事实;观众在反复代入不同角色的视角里,体会到事件背后复杂性。
“女大学生因强行下车被货车撞死”,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车祸新闻;对于公交公司来说,只是一次赔偿事故;对于网络“喷子”来说,又多了剪辑素材和调侃对象;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生命的终结;对当事人的家庭来说,是一辈子压在心头上的大山。
《开端》画面截图。
《开端》探讨了每一个自诩正义、三观正常、判断力准确的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施暴者的议题。大多数事件,没有那么简单,只看眼下的是非对错,很难去“主持正义”。正因为如此,网暴的参与者,往往不是一小部分人,恰恰是一大部分人;不是某些个别人,也许就是评论区的你和我。
互联网环境下,因为信息的快速集纳和处理,极易因为某一事件造成情绪的集体发酵,而对当事人形成特别的“暴力事实”。在一定时间内,这个现象产生的本身和程度大小与被施暴者本人的善恶、是非无关,只是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互联网世界中一些人纯粹的情绪发酵与变异。
很多时候,网友在网络上发表评论,都只看到眼下所谓的是非对错,但是一个人犯了错自有与之对应的惩罚,而不是被无止境地谩骂、指责、攻讦。
面对一些社会新闻事件,每个人都要警惕自己在“主持正义”中迷失,由“说句公道话”演变成单纯的负面情绪宣泄。严格可否情与法的边界,方能避免自己成为悲剧背后那双推波助澜的手。
新京报评论员 | 丁慧
编辑 | 刘昀昀
实习生 | 吕怡然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