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都市剧《小敏家》完结了,由于是《小别离》《小欢喜》的金牌班底,周迅、黄磊的三度合作,刚开播的时候也是很火的。演员演技在线,家长里短的生活细节,中年危机和恋爱期盼让不少观众好评了。但后半段急转直下,原来是单身妈妈与单身爸爸相恋,结果三代人都开始谈恋爱,最后陈卓还得了癌症。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剧情像什么?没错,和暑期档的《乔家的儿女》一模一样。只是那是部年代剧,前期一乔、二强、三丽、四美和七七虽然贫穷但相互扶持的亲情多么细腻,多么让观众感动。中后期长大后的乔家五个儿女的结婚、离婚、再结婚,最后大哥也得了癌症,其狗血之处更甚。
《小敏家》《乔家的儿女》是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的,结果我们发现这些都市剧不但越来越狗血,而且所谓的“现实主义”也在这些狗血的剧情当中消磨殆尽,完全成为了噱头。
现在我们只要说到国内都市生活剧,一是会谈到以前的《马大帅》《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下称《张大民》)拍得好,现在的都市剧过于的狗血了,二是有些人会阴阳怪气怪审查,说什么“老爷看不得穷人”。
“审核”从来都是影响中国影视剧优秀的原因之一,这对于现实题材都市剧当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就都市剧里面没有“穷人”这回事情,我认为“审核”的问题在其次,但另一个阶级才占据了主要的问题。
为何国产都市剧里没有“穷人”?“过审”才不是真正的原因那些喜欢评价影视剧,喜欢发声的观众以学生、文青群体和工薪阶层为主;真正的中产阶级和新资产阶级有没有发声很难量化,但我相信成天在网上撕来撕去的应该不多。而这些现实主义都市剧的观众,至少从影视资本是他们以为的中产阶级,都市精英与工薪阶级看的。
现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非常的方便,全世界哪国优秀的影视剧看不到?学生、文青和工薪阶层的观众,尤其是大都市年轻观众的受教育水平,审美水平和发达国家观众没有多大区别。他们想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是针砭时弊、反映黑暗、反映人性、反映道德困境、甚至剖析社会问题等等表达。
反正像什么都能拍的韩国电影那种,《我们与恶的距离》过后的现实题材台剧也是一个道理,这才是他们想要的现实主义的影视剧,归纳一下仍是尺度、深度和题材多样化三种。“审核”绝对影响了创作,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像《都挺好》等反映原生家庭的都市剧,明明剧中家庭、亲情和爱情都已经分崩离析了,但是结尾如果不是大团圆请问能不能“过审”。
你们这个不行啊,国内主流价值观不倡导家庭破碎和婚姻崩溃,现在是动画、游戏和任何娱乐产品都会毁了中国的孩子;任何文艺作品对于现实的表达要么三观不正,要么就是在宣扬焦虑啊——
如同现在骂中国娱乐圈烂成了惯例,但也有想创作真正现实题材的从业者,结果这也不能拍,那也不能拍,拍了过不了,过了删减、重新配音和下架(例子不计其数),这都撞南墙了你还拍不拍?
出轨、癌症和原生家庭?国产都市剧越来越“狗血”的原因在这不过,国产都市剧单纯的没有“穷人”,还有打着现实主义旗号却是噱头这回事,我认为伴随新资产阶级一起崛起的中国影视圈脱离人民群众,如同“流量经济”般的逐利和引导才是根本的原因。
2012年后中国流行文化产业掉入“流量经济”,都市剧和同期国产剧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很少有什么优秀作品(《回家的诱惑》yyds)。
新时代中国都市剧迎来改变是什么时候?大概还是正午阳光,古装剧《琅琊榜》,谍战剧《伪装者》,2016年的《欢乐颂》也改变国产都市剧的生产模式。大女主,现实主义,大都市海归阶级,新资产阶级,工薪阶级和受原生家庭影响的都市白领。樊胜美可以看作新都市剧的一个文化符号,这部剧的成功影响非常深远,后面的现实题材都市剧多多少少都在学。
《我的前半生》开启新时代婚外情都市剧的大门,正午阳光后来的《都挺好》深化了大女主,原生家庭和极品家庭狗血的模式,后面《安家》在学,《小系列》在学,后来的都市剧你不学大女主,你没有原生家庭问题只怕都不好意思。
《三十而已》更是针对新时代中国大都市,某一些新消费阶层和社会思潮的一种精准投放。深度和尺度上不敢反映(审核有一定影响),但在表达现实主义问题和生活细节都是噱头,是一种“流量经济”式的营销噱头。
比如现实中的消费主义,婚恋价值观和996、打工人等职场问题火了,他们一股脑的往电视里面塞。这些东西在作品里只是文化概念,再和市场上已经成功电视剧的角色人设,家庭元素和戏剧桥段结合,最终一部现实主义都市剧就出现了。
至于消费主义,婚恋价值观和996、打工人等问题的探讨,是否接地气他们压根就不关心。甚至真正的“穷人”反而成了洪水猛兽,大城市光鲜亮丽的女性角色肯定有原生家庭问题,穿得又穷又破烂的农村父母一定重男轻女;小地方到大城市工作的人不是蝇营狗苟的,便为了上位不择手段。我还发现好多都市剧里最后结局中产阶级主角团大团圆,结果只有小地方来的那个角色失去了一切。
(国产都市剧这个价值观倡导很普遍了,而且明显和政策倡导的主流观违背)。
主旋律、警匪悬疑剧?“穷人”早不在国产都市剧里了大家谈到国产都市剧立刻会有人阴阳怪气“老爷见不得穷人”。这时候问题来了,现在穷人最多的国产剧恰恰是有官方站台的作品。很多人没有注意一件事,那就是现在的主旋律影视剧里的穷人是最多的。
因为官方要求的主流导向是扶贫攻坚,既然要扶贫攻坚,你都不贫困那扶什么贫?
这几年很多的扶贫剧质量口碑都不错,更有《山海情》这样的神作,里面的人还不够穷?还是不够土?亦或者艺术表达不行?其它还有《一个都不能少》《最美的青春》《石头开花》《最美的乡村》《江山如此多娇》《一点都到家》等等。
这些剧的故事剧情只要看过一两部的就知道,政策的导向,有志向的商人,有梦想的主角团扎根贫困乡村,然后通过努力摆脱了贫困,里面反映很多贫困问题和落后问题。一群大城市的学生,文青和工薪阶层说老爷看不得穷人,结果老爷全力在扶贫,拍的作品我们还要大力脱贫攻坚,也是挺讽刺的。
另一个相似的是创业剧和年代剧,你都不穷你创什么业?这几年中也是一个佳作频出的题材了,《大江大河》《鸡毛飞上天》《启航当风起时》等等。
当然,此时肯定有人会说你们想要的尺度、深度和表达不是这种“你还不够努力”,这确实是主流倡导的价值观,新时代“穷人”不在现实题材都市剧里了,而在警匪悬疑剧中。警匪悬疑剧往往涉及犯罪和极端社会问题,这就是穷人和社会问题的具象化反映。
如果说《沉默的真相》还是理想化的反抗强权的一出悲剧,《隐秘的角落》里几乎所有角色都是“穷人”和社会问题的反映,张东升的婚姻破裂和职场遭遇,可能还有生不出孩子的问题。朱朝阳一家更是典型,单亲妈妈的亲子关系,感情的选择。父亲、后妈和骄纵妹妹的家庭问题等等。
2021年还有一部不算火的悬疑剧《迷雾追踪》,24集两个案子,第一个案子拍得不错,讲了一个女孩到县城举办的选秀,因为表现太突出被姐妹设计强奸,然后自杀了。她父亲到处寻找真相吃了闭门羹,被不知哪个商人派人打成重伤活不久了,于是父亲四处杀人寻找真相。
我记得养大女孩的姑姑给警察说女孩身世的那一集,她说女孩是超生的,原因是当年为了躲“计划生育”罚款到山洞里生的,母亲生下孩子感染了早早去世,所以父亲特别疼爱这个女儿。
结果选秀是个骗局,父亲在查明真相之前伤重死了。当年那群搞选秀的因为凶手杀人害怕的达官贵人们松了口气,相互握手弹冠相庆,警察小队看着他们沉默不作声。那个强奸女孩的嫌疑人一开始就被女孩父亲杀了,最后嫌疑人的女儿问警察凶手为什么要杀自己的父亲,女主角下说道“他心理有问题”。
此时电视里放着上图这个新闻,这部剧的第一个案件才是真正反映的现实主义意义,让观众看了能思考,而不是那些惩恶扬善的爽剧,很多都市剧也是一个道理。关键的是,这种很多挺敏感的社会现象它正儿八经播了出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都市剧里没“穷人”,古装剧越来越烂?国产剧的问题不仅仅审核这个“审核”从来都是问题,比如今年被删减得支离破碎的《谁是凶手》,但我认为审核主要问题在三个方面,尺度、深度和题材多样化,它是不管影视工业、演员演技和具体文化元素的。当然文化元素深入到尺度和深度算是问题吧,但至少都市剧里面的穷人接地气一点,甚至让穷人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个不但不管反而是政策一直倡导的。因为大量主旋律、创业剧中的穷人不就是这个意思。
根本原因是新资产阶级下的中国影视圈和“流量经济”式的结合,这个导致的问题都不止都市剧里没有穷人,普遍出现在所有国产文艺作品中。大家可能没有注意一件事,2021年的国产剧排名大多数榜单都是《大江大河2》《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某令》《司滕》《御赐小仵作》《爱很美味》《对手》等。
从商业模式来看真挺讽刺的,因为前者全是主旋律(资本难插手),后者全是小项目(资本瞧不上)。结果它们制作上来了,演员演技不烂了,故事剧情流畅了,甚至作品的深度和艺术追求也有了。相反那些所谓的大ip,明星云集的顶级项目,每次播出都会像《小敏家》一样撕得腥风血雨的。
现在反而是你没有官方保驾护航,你要得“穷”才能拍得好,你有钱反而还拍不好,这到底该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