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网暴之困:放下键盘,放过他人,放过自己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我向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申请互加微博好友,结果他礼貌而略显尴尬地婉拒了,理由是“内容不堪,怕误伤你!”我会意地笑了笑,默默将大号切回小号。

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一大区别可能正在于此。当你披上外套,你不自觉地开始束手束脚;而当你穿上“马甲”,你不自觉地开始思维裸奔。在公共舆论场上,如果情绪任由引导而语言又不受节制,那么思维极有可能奔向同一终点——不堪入目的网络暴力。

近日,有媒体调研显示,20.82%高校受访者表示受到网络暴力的严重影响,包括改变情绪、说话方式等,56.70%受访者表示受到部分影响,比如干扰对事件的判断和思考。两者相加,近八成的比例,足够引起高度警惕。

“键盘侠”们常说,“嘴臭一时爽,一直嘴臭一直爽。”不可否认,披着“马甲”骂人可以带来肆意妄为的生理快感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感,集体“出征”有时甚至能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正义感。看上去,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也只是那些在聚光灯下社会性死亡的个人,比如被曝光流调信息的新冠病人、比赛失利后晒自拍受讥讽的运动员,而更多人则是故作正经的施害者。

但现实是,如果将每一起孤立的网络暴力事件串联起来,那么无论被骂者、骂人者、围观者,人人如困兽一般囿于乌烟瘴气之中,没有人是胜利者,更无人从中受益。这不仅因为大范围、持续性的过激言论消解了多数初衷的善意和正义,更因为其所滋生的群体性极端情绪完全压倒客观理性的独立思考,限制了信息的畅通交流和逻辑的针锋相对。久而久之,集体无意识塑造了片面狭隘的思维方式,催生出弥漫网络社群的暴戾习气。从某种意义上讲,热门事件的频频反转、争议过后的一地鸡毛,正是网络暴力盛行的背景下“二极管”思维的必然归宿。

当然,网络暴力是一场“假面狂欢”,其复杂程度远超现实世界的打架斗殴,所以治理难度更甚。以社交媒体平台的饭圈治理现状为例,大规模的封禁措施固然在表面上重挫施暴者的气焰,但在根本上并未禁绝粉丝之间的拉踩行径,有时甚至衍生出更隐蔽、更畸形的样态。究其原因,是对网络暴力事件中潜藏的挑唆者和煽动者欠缺更为清晰的描摹,对集体行为背后的运作势力欠缺更为有力的制约。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平台拿出明确的惩罚依据、细致的处理手段,更需要监管部门协同发力、治标治本。这才是“清朗行动”的题中之义。

与此同时,我们呼吁高校学子及广大网友,不妨从虚拟空间适度抽离,与热搜热榜保持距离,去感悟身边生活,汲取书本智慧,以更健康的方式排解情绪,通过更多元的渠道认识世界。放下手中的键盘,放过他人,也是放过自己。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06 字。

转载请注明: 热评 | 网暴之困:放下键盘,放过他人,放过自己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