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君最近看到一个问题,问现在的影视剧为什么水平越来越低?有人将其归结为流量明星的崛起,有人说是明星片酬的缘故,这些都是理由,但要系统的考究,它们只能算是原因的一部分。接下来盒子君从“财”“色”“权”三个方面为大家认真的分析一下。
一、财
拍戏需要用钱,一部好戏的完成,一定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比如电影《流浪地球》,男女主演的片酬都不过10万块,老戏骨吴孟达也只拿了20万。最大牌的吴京零片酬出演,客串改成了主演,最后还倒贴了6000万,可以想象剧组有多抠儿。
然而近两年,一个主演的片酬能占到全剧制作成本的50%甚至70%,剩下的50%~30%用来置办服装道具,工作人员的工资,甚至全剧组的吃喝拉撒。
因为资金短缺,场地、灯光都按天算钱,为了不让作品流产,剧组越快拍完就越省钱。没有人会想反复打磨镜头,导演得过且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认的演技派也会有翻车的时候,他们想多拍几条,导演却连忙阻止:兄弟,咱拍不起啊。
拍电影是为了什么?还是因为赚钱啊。投入一部分钱获得更高的回报,如果开始的资金短缺,就会产生连锁效应,大多数场务都是被临时拉来的,拿着微薄薪水从零开始做起;他们也不能花太多的钱去找好一点的灯光师剪辑师,因为所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度拉低一个档次。
当然,最闹心的是,剧组花大把钱请来的演员,却从来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表演的训练。
二、色
色即色相、外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盒子君也喜欢多看一看外形美丽的人。但如果莫名其妙将一些毫无建树的人碰上神坛,那就有些变味了。
随着国内兴起的“选秀热”,许多素人横空出世,凭借出色的外貌条件在娱乐圈搏得一席之地。但问题是,国内的选秀节目都是参考韩国培养偶像那一套,制度并不完善,许多爱豆在国内出道后却没有相应的成熟体系,让她们继续这条做音乐、发专辑、开演唱会的路。
怎么办?好不容易出名,不能混吃等死啊?为了保持热度,他们会转型到影视剧行业。比较出名的是电影《诛仙》里的流量偶像,堪称大型车祸现场。我承认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特别之处,但演戏就算了。
爱豆自带流量可以赚钱提高收视率,既然有利可图,影视公司也愿意合作,但是他们压根不考虑演员和角色的契合度,这种情况下,谁会愿意为其买单呢?
有愿意的,爱豆粉丝。
三、权
我们将这里的“权”理解为观众的选择权。像何炅、汪涵、郭德纲这种情商高的艺人,经常把“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挂在嘴边上,也因此很得观众缘。
但是,现在的粉丝,在偶像明星眼里只是一个赚钱工具,身份低到尘埃里,即便如此还在沾沾自喜。
《让子弹飞》中,姜文一听自己是跪着要饭的,当场就火了。当代的某些粉丝比他还不如,属于跪着去给爱豆送饭,爱豆吃了一口,再啐你一口,丝毫不念粉丝的好。
这些粉丝聚集成为了流量,造成了某些题材“受欢迎”的假象。投资方以为市场喜欢,剧组以为投资方喜欢,爱豆以为粉丝喜欢,粉丝以为爱豆喜欢...
于是,剧组粗制滥造,爱豆努力挣钱,粉丝呕血应援,投资方高投入高回报。所以,你们有看出谁赢了谁输了吗?
这样下去,观众的选择权好像无关痛痒了。
盒子君总结:
所谓流量,其实是粉丝砸钱给投资方营造出的虚假繁荣。投资方有钱赚,觉得假无所谓;剧组能拍出有收视率的戏,觉得假无所谓;爱豆有工作,觉得假无所谓;粉丝看爱豆好好的,觉得假也无所谓。
一旦这形成死循环,还能有什么好作品出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