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有话题的综艺节目,当属《乘风破浪的姐姐》。
有人曾言,如果微博热搜榜没停,当天的榜单上应该大多是与该节目有关的话题。看上去,强烈的自我意识、清醒的自我判断,让事业有成的“姐姐”们在节目中大放光彩,呈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也让观众产生“极度舒适”之感。
节目收获如潮好评的同时,插播的一则十几秒的广告却“翻车”。
广告内容很简单,一个长发红唇的艳丽女性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在一对夫妻之间,“咄咄逼人”地说:“我能给他讲段子,我能跟他聊新闻,我还能跟他打游戏,你能吗?”然后妻子甩出一盒优思明口服避孕药在桌子上,“这个,你能吗?”第三者见状立即变回了原型——手机。最后以“优思明有效避孕,亲密无间”做广告结尾。
网络上,优思明的广告还有另一个长版本,内容略有差别,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夫妻之间出现了第三者(手机),女性靠口服避孕药挽回了感情。
有网友在看完广告后表示,“就像吃了苍蝇般,实在恶心”。
想不明白,一款针对女性的产品,为何要站在女性对立面,给女性添堵。“佩服”广告的策划方,能在十几秒的时间为产品“收获”巨大的反效果。如果优思明只是想引起广泛关注,毫无疑问,它做到了。
但由此引出几个疑问:将女性和手机并置,难道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和一个没有生命的手机没有区别?女性生活中只有感情、只有丈夫,没了其他追求?如果靠口服避孕药维系感情,这份感情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可能的确会因手机引发冲突。乍一看,广告是对手机拟人化呈现生活的真实,但拨开其表面不难看到另一层含义:广告里的女性,仿佛是“男性凝视”下的产物,没有自我主权,附属于男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似乎只能通过男性来体现。妻子以主动口服避孕药来赢回男性关注的桥段,可以说是将人等同于产品,是对女性人格的蔑视。
一个物化女性的广告,出现在标榜女性独立的节目里,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难怪有网友直言,节目营造出来的立意和突破点,被这个广告“直接抹平”了。
闭目一思,物化女性的广告并不少见,最为典型的是2017年一则二手车广告:婆婆冲向举行婚礼的夫妇,检查媳妇鼻子、耳朵、牙口……最后做出OK手势,随后出现二手车介绍页面,配音“官方认证才放心”。
康德说过,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诚然,消费主义盛行,让一切都能成为商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可以将人性抹杀。更要明白,当女性被当作产品查验、与手机并置时,男性也相应地被物化着。
一则避孕药广告是社会的一面“照妖镜”,那些洋洋自得的商家,通过广告将自己陈腐而非新锐的思想、低下而非高级的趣味,赤裸裸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更让人不解的是,这款有着非常明显倾向性的广告,从策划到拍摄甚至播出,历经这么多环节,却最终大剌剌地呈现在众人面前,直至引起大众反感后,才对相关视频做出处理。
层层环节的失守提醒我们,这可能不是个例,也不是某个人的问题。面对频频出现的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广告,相关部门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及时出手,以此倒逼相关方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大众也要把握好手中的权利,广告主是平台节目的“金主爸爸”,各位广大消费者,何尝不是产品的“金主爸爸”?对这类广告大胆批判,高声说“不”,让爱打擦边球的广告主明白:低俗营销、恶臭价值观,这样的“抖机灵”行不通。把握不了自己的营销底线,不给予消费者基本的尊重,下场只能是被踢出局。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黄秋荻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