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明星艺人榜单,说到底,就是规制无序扩张的“饭圈”文化,让艺人的价值回归到作品本身。
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图源:中央网信办公众号截图
文 | 社论
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明确,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严禁新增或变相上线个人榜单及相关产品或功能;严禁呈现互撕信息,及时发现清理“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等各类有害信息,从严处置违法违规账号等。“饭圈”治理又进一步。
这是今年6月15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后,中央网信办针对“饭圈”文化祭出的又一记重拳,不仅体现出持续发力的政策连续性,也因应了近期舆论场对“饭圈”的反感心态。而治理措施中“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一项,可谓釜底抽薪之举。
这意味着明星不能再依赖这些所谓的榜单来提升影响力,而是要靠作品与实力来赢得观众的喜爱。流量明星的路子行不通了。
其实,粉丝追星本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理性的追星还可能激发正向激励作用,赋予粉丝个体坚定追求人生价值的力量。分散化的粉丝个体自发组织起来为明星加油助力,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喜爱之情也无可厚非。但这一过程一旦掺入利益诉求、受到资本控制、被盲目情绪裹挟,就会导入党同伐异的极端路径,引发“互撕”乱象,斯文扫地,一地鸡毛。
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图/ICphoto
而且现在的榜单本身就是一个资本与利益交织运作的产品,而不是个人作品的成绩说明书。取消榜单,也是演艺行业正本清源之举。
明星艺人榜单的存在,极易导致粉丝群体“圈层化”。这种所谓的“饭圈”往往以某位明星为偶像,背后常受到经纪公司操控。“圈内人”为让明星始终保持流量热度,分工明确,“应援组”“打投组”“控评组”“反黑组”等不一而足,掀起风浪。对外,为明星带来流量和舆论关注度;对内,则形成对明星个人的盲目崇拜意识。而明星一旦爆出丑闻,人设坍塌,也会被轻易原谅,哪怕违法违规,依然能受到追捧。此前就曾曝出某位艺人被刑拘,粉丝商量“劫狱”的消息,可见某些所谓“饭圈”群体已到了是非不辨、正邪不分的境地。
就在中央网信办大力整治“饭圈”文化的当口,明星赵某某与明星王某某粉丝群体对立互撕事件持续发酵。微博部分账号借机挑起事端,恶意发布和搬运引战信息,煽动围攻抵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这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更增加了社会戾气。此次中央网信办继续出台治理举措,也是在前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之上的顺势而为,显示了职能部门“除乱务尽”的治理决心。
微博上成立的各种饭圈的反黑打投组。
取消明星艺人榜单,则可以给“饭圈”卸掉动力,淡化明星艺人个人的“光环”,引导粉丝群体更多关注其作品。这不仅有利于更好保护明星隐私,也能使粉丝文化从对人的盲目崇拜转变为对作品的关注和欣赏,从而促使艺人将更多精力用于创作,以精益求精的艺术呈现,赢得观众认可,而不是总想着如何讨好和吸引粉丝以获取流量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明星艺人榜单在青少年群体中曾产生不小负面影响。尤其明星不时曝出的奢侈的生活方式,高额的收入,伴随着逃税、吸毒等各种负面信息,极易在青少年中形成拜金主义的价值认知。高知名度与高收入的关联,也极易消解对踏实、努力、奋斗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躁社会风气。
取消明星艺人榜单,说到底,就是规制无序扩张的“饭圈”文化,让艺人的价值回归到作品本身,也让粉丝团体既独善其身,又相善其群,真正形成一个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新京报评论员 | 迟道华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