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艺强势崛起,以95后为主的Z世代成为其收视主流人群。网综缘何爆款频出,吸引年轻人热捧?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关注度C位的网综背后,是内容生产者秉持来自青年、关注青年、呈现青年原则,更关注小众文化的新潮表达。促进网综健康发展,需以正能量内容陪伴青年成长。
网络综艺成为年轻人新宠
互联网时代,部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在年轻群体中影响力式微,而求新求变的网络综艺异军突起,受到年轻人喜爱。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所属的“中国视听大数据”监测显示,几年前,支撑起市场收视的一些“综N代”节目还能以破3、破2的收视率位居市场头部,如今却只有0.6%~0.8%的收视率。
击壤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8月,各电视台播出“综N代”节目数量为70部,新推出的综艺节目有111部,新节目数量超过“综N代”;电视综艺新节目数量虽然保持增长,但“破圈”乏力。
同时,网络综艺强势崛起。《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统计,2020年国产综艺播出206部,其中增量主要来自网络综艺。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综艺商业变现白皮书》指出,在线视频迎来狂飙式增长,综艺作为平台主打内容,从采购电视网播版权转向平台自制;头部网络综艺逐步超越电视综艺,抢占消费文化的C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卜宇认为,网综热播的背后,是传播格局的变化催生了新的生存发展逻辑。
相关调查显示,18~25岁的学生群体是网络综艺的主要收视人群。云合数据发布的《2020网络剧综节目观察》显示,网综加码布局Z世代喜好的潮流、悬疑推理赛道,2020年潮流类网综有效播放量同比提升229%。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共有20档关注和呈现Z世代文化生活兴趣的综艺节目。
贴近青年,细分小众领域亚文化
“年轻人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已从单纯娱乐升级到求真、求知、求美。”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琛认为,网络综艺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灵活,它们敏锐抓住年轻人的喜好、向往和焦虑。
越来越多深耕垂直领域的网综开拓出一片市场空间。在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领域,传统电视综艺基本上主打大众接受度更高的流行音乐,而随着音乐圈层文化渐成气候,一些关注说唱、乐队、国风等细分音乐主题的节目在网综领域涌现。
《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分析指出,2020年网络综艺口碑榜单 TOP10 与热度 TOP10 榜单的重合度仅有三档。一些垂直类综艺在舞蹈、乐队等受众圈层里收获好评,一定程度折射出网综更好地适应了分众时代传播规律。
“我一开始对说唱抱有偏见,但通过一些节目我了解到,原来说唱歌曲主题广泛,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21岁的高校辅导员徐雪婷说,网络综艺节目经常会关注一些比较小众的事物,能拓展知识面。
与电视综艺多集中在大众文化不同,网络视频平台打造的综艺节目更注重小众领域和娱乐形式相结合的新潮表达。这一方面为节目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带动社会加深对一些亚文化的了解。
伴随Z世代成为综艺市场尤其是网综的目标群体,年轻人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也逐渐成为综艺节目取材的重要依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开展的“2020年网络综艺节目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发现,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真人秀类网综更贴近生活、接地气。
“它离我的生活很近,我未来也会面临求职问题。节目里都是优秀的人,看着很热血,也很受激励。” 在评价一档求职类网综时,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与电气类大一学生乔洪森说,相比电视综艺,网综更了解“当下年轻人在想什么”。
艺恩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超过75%的头部综艺观众为Z世代年轻人,2021年网综新节目多集中于年轻用户喜好兴趣,如推理、社交、小众职业、脱口秀、恋爱等。这些题材的网综以越来越鲜明的年轻态特点,吸引一大批铁杆观众。
以健康网综陪伴青年成长
2021年国家有关部门对文娱领域开展综合治理后,网综领域的一些乱象得到有效遏制,要持续引导网络综艺健康发展。
此前一个时期,一些素人嘉宾和选手借选秀造星、真人秀等获得较高关注度,部分人变身网红,走上带货路线。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实际上,看似偶然的素人走红背后,往往有一套商业运作模式。受访专家指出,一些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如果沉迷于此,可能会产生“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幻想。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处负责人认为,“素人造星”难以完全避免,但在综艺节目中要积极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奋斗观,相关部门要持续做好审核把关。
此外,一些网综也成为“焦虑放大镜”。在一些走红的观察类节目中,年轻人在现实社会面临的焦虑被极端化呈现。例如,一些职场观察类综艺被指刻意制造矛盾,增强冲突性和可看性,KPI考核、末端淘汰等环节容易进一步放大求职与就业焦虑,而在一些婚恋类网综里,“看似普通人、实则高颜值”的选角标准,似乎在暗示“颜值即王道”的择偶观念。
相较电影、动画、网剧等内容形态,网综的审核机制相对宽松,自主性较强,应进一步督促平台履行好主体监管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董晨宇认为,要加大力度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传统电视综艺节目要借鉴网综的成功经验,和年轻人共情,唱响正能量,以积极健康的综艺节目陪伴青年成长。
下篇:网综镜像情绪爆棚
半月谈记者?蒋芳?邱冰清
将恋爱、结婚、怀孕、育儿、离婚等环节“一网打尽”的婚恋类综艺,涵盖“母单”、毕业生、30岁以上人群、离异人士等群体的恋爱综艺,描绘岁月静好的慢综艺,观察社交方式的群居生活综艺……网络综艺社会关注度、影响力持续走高,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的部分情绪与焦虑,折射出一些群体的社会心态。
紧跟潮流喜好、对社会热点快速出击的网综,正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访专家认为,网综应走好进阶之路,成为观众的优质精神食粮。
擅长说“脱口秀”并曾参与过知名网络综艺节目的上海交警黄俊,参与拍摄公益视频,倡导“零酒驾”。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 摄
“站在大众身边”的网络综艺
从10余年前开始,我国网综经历了“发轫”“井喷”“转型”“迭代”等发展阶段,出现了经济竞演类、偶像养成类、观察类、人文类等多种不同类型,题材覆盖多个领域。一段时期以来,一些素人成为网综常客,部分明星在网综里“翻红”。
网综数量逐渐超越电视综艺,题材开始瞄准小众亚文化,进入“大投入、精制作”的超级网综时代。有专家认为,网综与传统综艺相比,更擅长对社会热点、痛点、暖点、爽点快速出击,它们抢位新鲜题材,将年龄焦虑、婚恋、老龄化等热点融入内容赛道。
“网综已站在大众身边,一些传统综艺却还站在台上。”一位广电部门负责人说,相较于一些“一本正经端架子”的传统综艺,网综对社会心态的变化有更敏锐的感知和捕捉能力,因而往往能自小切口切出爆款。
“网综是反映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体现了社会心态的流动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董晨宇认为,网综并非凭一己之力创造某种潮流和心态,“火”的网综要么给予受众感同身受的真实,要么让受众满足期待与幻想。
热门网综情绪爆棚
从婚恋压力,到求职焦虑,再到“佛系”“躺平”等情绪,一些网综因精准挖掘人们的兴趣话题而成为超级爆款。爆款背后,是值得关注的社会情绪。
——较为普遍的婚恋压力。婚恋是网综里的“超级题材”,市场上有一大批关注恋爱、结婚、离婚等不同阶段,聚焦“母单”、离异、大龄等不同群体的节目。展示独居生活或“大龄”男女婚恋的观察类节目走红,一定程度折射出对婚姻的“低欲望+不将就”态度正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新选择。面对离婚率上升现状,离婚综艺则产生一种镜像式心理效应,让部分观众看到婚姻中的磨合、碰撞,一些话题也映射到自身婚姻生活中。
与此同时,网综也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念。不同于多年前某婚恋节目中“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言论,在一档异性交友网综里,90后女生关于“面包我都有,姐姐只要爱情”的表达,引发了有关支持女性经济独立的热议。
——“打工人”的职场内卷。求职竞聘类、职场观察类网综走红背后,是当下中国社会数量极其庞大的“打工人”群体。当前,青年人在学业、工作中面临日益加剧的竞争,此类综艺试图通过职场工作及同事间、上下级间关系的观察式呈现,提供“攻略手册”。
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一些网综中求职者、职场人的形象普遍“精英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内卷”的职场生存状态。例如,在一档职场竞聘类综艺节目中,实习生们多是“高颜值学霸”,就读于国内外知名院校,读书期间成绩优异,不少拥有良好家境。一些观众表示“看完更焦虑了”。
——“求躺平”的心理诉求。在一档近距离观察体验城市年轻人生活的网综中,节目组请来心理医生为年轻人做焦虑自评量表。一档选秀节目中,一位选手因反复公开表达自己“进不了决赛”“回家不录了”而意外出圈走红。“这迎合了这个时代拒绝高压的部分心态”,董晨宇说,慢综艺受到关注也有此原因,治愈类综艺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压力之下的一个情感出口。
社会情绪出口要注意观察和引导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传欣撰文认为,网综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直接、密切,为用户带来伴随式、即时化的时空体验;它正开辟出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潜移默化影响观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董晨宇认为,网综在反映社会心态的流动之后,还有强化其反映的既有社会心态功能。如恋综、调解类节目在为受众提供建议的同时,也会使受众不断对应自身价值观,从而形成价值判断。“一些网综中形成的舆论或公共讨论议题,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道德反思,这比讲课要有意思,人们听的是故事而非理论。”
受访专家认为,热门网综将社会争议性话题呈现一定冲突性,并将其戏剧化,此时观察员的评论和讨论就承担了引导社会心态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大部分网综中,观察员角色均为多位明星加1名专家,一些明星的点评在价值观引导的有效性上值得商榷。
此外,一些网综中的专家为“学术快思手”——参加的节目领域与其专业领域并不紧密相关,有些节目甚至会事先给专家提供好纲要,为专家规定好表达方向,这种观察点评和价值引导“有形无实”。
网综作为社会情绪的重要出口之一,也是社会价值观引导中最接地气的“排头兵”,应合理、正确选择并配置“观察室内嘉宾”,强化节目价值观建设,注重输出理性、客观、高质量的观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