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你2》真的那么不堪吗?
可能有粉丝会觉得我这篇文章和上一篇有些冲突,但我觉得,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的,坏的我们可以批评,但好的我们也要夸奖。
这个节目一开始就告诉你了是要看资本的,是要买奶投票的。你说某些人不配出道位,自己家为什么上不去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当别家拼命打投的时候你又在做什么呢?当然,成因资本败也因资本,这点在上一篇我就已经说过了。
是啊,有些人可惜,乃万、金子涵、张楚寒、许馨文、徐紫茵、上官喜爱......太多太多了,我觉得,现在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祝福,是鼓励,而不是撕逼。
人生有梦、各自精彩,哪怕她们没出道,但至少还有你们,她们就有勇气下次再来。
此篇算是一个节目忠粉的小小的观后感吧,以下为正文。
决赛不好看,但对于很多和我一样的非常规综艺观众,《青春有你》结局的意义大概仅仅是这段难忘过程无法避免的终点而已。
《青春有你》大概是我2016年之后第一部能从头到尾看完的国产综艺。也从一部我不好意思承认正在看的综艺,成了疫情中处在隔离状态的我的良药。对我来说,每周的节目就像和我的一群好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看着他们练习表演,跟着他们笑和流泪(最后有几期真的很好哭!)
但当乃万在最后哭着说“终于结束”了,我才意识到,她们进组拍摄,开始极少接触网络的生活的时候,新冠疫情还没有爆发。现在外面和她们进去相比,已经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了。她们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要住在四人间的宿舍里,过着不怎么能接触手机和互联网的生活,她们很少和家人朋友联系,几乎没出过长隆度假村。早就有人提到他们比起刚进村时目光黯淡了不少,她们真的辛苦了。
疫情让这些女孩被比以往更禁闭的方式,困在了长隆这座“孤岛”上。然而她们在这段生活中不是产生绝望绝望,而是绽放善意,将彼此的生活用乐观主义交织在一起,留下了太多温暖的片段。
用14期举例,就有当练习室版《想见你》成了唯一战胜A组的B组后,几乎所有B组成员发自内心的欢呼。比如当四个SNH48的女孩被和夏研分到一组后,她们还是把后者推选到了C位。
又比如说第二次淘汰公布时,乃万必须向全场发问,才知道是上官喜爱在她最沮丧的时候写给了她一封信。和刘雨昕在自己排名公布的感言中,对段小薇的担心。
大家要明白,所有练习生选秀节目,本质是一部综艺而不是才艺比拼。所以我更理解虞书欣的合理性和宝贵性。也能欣赏刘雨昕用人格和实力的双重魅力击穿常规叙事套路。就像我两年前就觉得用“颜值”和“直男审美”来总结杨超越简直太简化她的价值了。
所以我知道,《青春有你》的意义早就不只是唱跳舞台了,而是所有训练生的人格在一起化学反应,产生的美好叙事。
这是一个导师好感度远超其他同类节目的秀,也拥有Lisa和蔡徐坤两个海外和国内的顶级流量,却将最大的时间与光芒给了练习生。无论是否是疫情的缘故,这都是一件重要且正确的事情。类似的事情还有将初舞台剪成4集,给练习生们尽量多的时间。
当然,爱奇艺会让我觉得矛盾,一方面他们在前期突出了淡黄的长裙和冰清玉洁两个负面话题,另一方面后面几乎不炒作负面话题也是他们的决定。另一件矛盾的事是对某一选手来回切换的正面和负面剪辑。
但他们做了最对的一件事:在这个甜美依然占据主导位置的世界里,他们突出了一大群不符合这个特质的女生:无论是乃万、许馨文、张钰、王清、陈珏,还是成为C位的刘雨昕。即使是符合这个设定的女生,也在这个设定之外更有人性。在决赛夜,姑娘们让上官喜爱成为C位,算是从心里做到了“不定义”。
最后的结果就是,《青春有你》的群像刻画简直太好了。节目在60进35淘汰的时候,大部分选手都已经有了让我有了记忆点,而35进20淘汰的每一个人都因为她已经被呈现过的故事让我惋惜。
另一个既定事实是,无论在国内最终评价如何,《青春有你2》都算得上一次正面的文化输出。(也许是中文综艺的第一次?)
光是爱奇艺官方YouTube频道里点击量破100万的视频就有几十条,而绝大多数舞台的英文版视频都要比中文版点击率高,这和以往中文综艺往往是海外华人观看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Lisa当然是流量最初的爆点,“爱奇艺对Lisa的宣传好过YG”是最初经常出现的高赞评论。但后来几乎所有舞台视频下的评论都是对选手们的赞誉。
YouTube 的数据水分很少,而且不强调评论功能,但上面这种几千赞的评论还是有不少。
最后我也无法忽略很多人对选手的恶意。
秦牛正威参加节目被认为是炒作,但短视频平台上却有一堆大号蹲点等着模仿“牛姐”的Rap视频。
李佳琪直播时告诉虞书欣他们上热搜了,虞书欣的第一反应是“是好的吗?”
过去几年里专门打字嘲笑蔡徐坤的人里,大概没几个人会专门打字向他道歉。倒是一张模糊不堪的截图,就可以用来完全否定一个人。
当一个互联网嘴神,手机打出“油腻”,“铁T”发送多容易啊。
导师们是好的,女孩们是好的,这个世界大概率是糟糕的。
在乃万说出“终于结束了”的时候,我能想象她们最后的身心俱疲。谢谢她们。
今天就像场毕业典礼,而她们就像我即将各奔东西的同学,我知道只要我想要去找,总能看到她们。可我也知道,哪怕让她们中的20个人坐在一起几个小时,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我会像张楚寒在离开时触摸心爱的舞台那样,和《青春有你》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