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会因为读过《雾都孤儿》这本书,就会知道你的生活有多艰辛?除非你愿意敞开你自己,愿意和我交流,不然我无法知道“你是谁”。——题记
故事讲述天赋过人的年轻人威尔,因童年时遭遇家庭暴力,自此关闭心门。之后其数学天才被麻省理工学院的知名教授发现,在教授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威尔逐渐打开心防、突破内心障碍,找到了人生方向。
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设定了一个极具反差的人物,吸引观众的好奇心,进而层层递进展现主角跟自己、跟爱人、跟社会的冲突,最后剥开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这部电影长达两小时,但是观影过程中却丝毫不觉漫长乏味,反而被故事牢牢抓住,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主角的人物设定。主角威尔智商奇高:轻易解出世界上只有两个人能解答的数学题、根据一幅画就能解读出作画人的内心状态、哈佛高材生眼中的生物化学难题对他而言易如反掌。在人们的惯常认知中,这样一个高智商的人物应该对应具有高学历、处于高阶层、从事高大上的工作。而威尔偏偏却只是一名清洁工,跟三个混混朋友寻衅滋事、喝酒撩妹、浑噩度日。频频因偷盗、打架、袭警被告上法庭,以致连清洁工的工作都无法保住。
这种极具反差的人物设定达到了以下效果:
1.利用“间离效果”制造故事悬念
在戏剧中有一个戏剧美学理论叫做“间离效果”。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认为,间离就是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影片中威尔的人物设定,其实就是达到了“间离效果”。叛逆不羁的天才、身怀绝技的扫地僧,电影将“数学天才”和“清洁工”这两种似乎云泥不相融的身份赋予于一人,让人们熟知的两种身份碰撞出疏远的感觉,这种间离打破了常规,增加了角色的神秘感、制造了悬念,令观众吃惊和费解,进而引人深思。
2.利用反差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对于一个故事来说,人物设定是非常重要的,故事与人物相辅相成,故事催生人物,人物推动情节,人物的设定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必然性,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形象,最终帮助人物树立形象。故事与人物皆是优秀剧作的关键,是缺一不可的。
传奇人物自身的经历必然更具传奇色彩,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清洁工威尔正是由于他的过人天赋吸引了蓝勃教授的注意,教授坚持将威尔从看守所保释,从而催生了后续的精彩情节,而后续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又进一步让威尔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在其作品《故事》中提到人物的生活中存在三个层面的冲突:
- 个人内心冲突:人物内在的情绪、情感,头脑、身体方面的冲突;
- 个人与其他个体的冲突:人物与家人、恋人、朋友之间的冲突;
- 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人物与社会机构、社会个体如政府、警察等的冲突;以及与环境的冲突。
1.人物冲突的展现
在《心灵捕手》中,威尔正是一个由内而外都充满剧烈冲突的角色,其冲突在三个层面均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 威尔的内心冲突:威尔内心深处渴望自己的天才被认可,故而作为清洁工,趁无人之际解答知名学府教授写在课室门外的难题,证明自己的天才。但另一方面,他再三强调自己所从事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职业同样值得尊敬,似乎对自己的高智商毫不在乎。他看似非常高傲,实则极度自卑。
- 威尔与其他个体的冲突:他爱上了在哈佛医学院的学生——富家女史凯兰,但因为害怕受到伤害,选择无视史凯兰的一往情深,决绝地终止了这段感情。
- 威尔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威尔拥有过人天才,但为了与朋友相守,选择从事清洁工、建筑工人一类的工作,然而内心仍模糊想要发挥自己的天赋。但当他到国安局面试时,又认为到国安局工作、研究尖端科技毫无意义,甚至可能导致战乱。
2.人物冲突的表达效果:
威尔这三个层面的冲突,在心理学上属于典型的“双重趋避冲突”。所谓“双重趋避冲突”,个体对同时碰到的两个目标中的每一个都产生趋避性动机冲突的矛盾心理状态。威尔内心深处渴望天才得到认可、渴望爱情、想要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又害怕因此受到伤害。想要放弃这些又心有不舍。
这些“双重趋避冲突”在影片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让威尔的人物维更加丰富,展现了他的孤傲又自卑、义气又冷酷、狂妄又脆弱,看似清醒实则迷茫、消极而怯懦,以及极强的防御心理,让他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生动和细腻,与他在第一幕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一切都无所谓、爱打架滋事的人物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另一方面这些冲突推动了情节的转折发展。电影以威尔为核心,以其接受心理咨询为主线,利用矛盾冲突让威尔与好友的兄弟情谊、威尔与史凯兰的爱情、蓝勃教授与希恩教授之间的恩怨流畅呈现且反复转折,让电影充满跌宕起伏之感。
此外,威尔性格中的矛盾性也牢牢锁定了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将移情焦点集中在他的身上,同时引出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威尔的性格如此矛盾?
影片进一步追根溯源,揭示威尔性格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童年时期曾经遭受养父的残酷虐待,受到严重的身心创伤,这段经历让他禁锢了自己,无法与任何人进行心灵层面的沟通,即便是情同兄弟的好友。他像一只刺猬,通过刺伤别人让自己免受伤害,他正是如此利用自己的高智商,以过度防御的姿态击败了蓝勃教授为他安排的5个心理医生。
希恩作为威尔的第6个心理医生,在第一次咨询中同样威尔狠狠刺伤,但是相似的童年经历让希恩对威尔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希恩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对抗威尔来自书本的干巴巴的理论。他一层层突破威尔内心的高墙,让威尔从戒备到沉默、再逐渐打开心防。最后,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那个脆弱无助的少年:这不是你的错。
而希恩的内心也有一堵高墙——他对亡妻的爱,这堵高墙同样让他闭上了心门。咨询过程中在威尔一次又一次的逼问下,希恩最终也突破了内心的壁垒,决定重新在世间下注。
影片利用心理咨询过程,清晰地呈现了主题:人会以各种方式建筑内心的高墙,童年的痛苦经历、甚至对爱人的爱。而以内心的高墙隔绝世界将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唯其勇于接受过去、走出过去,拥抱新世界,才能创造新可能。
区别于其他心理电影单向治疗的设计,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或者说巧妙设计就在于心理医生和来访者互为对方的心理治疗师,帮助对方打开了心结,相互治愈。影片以希恩、威尔两人走出相似心理困境的故事设计,通过二重奏的方式加强了影片主题的表达,让整个故事更震撼人心,也更具有说服力。
电影总体而言非常精彩,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威尔虽然童年不幸,但是成年后的他周围都是一群温暖善良的人:家人般的兄弟,深爱他的恋人,爱惜他天赋的蓝勃教授,助他寻回自我的良师益友希恩教授。他并没有遭遇来自社会的恶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威尔的心理转变历程其实不具备绝对的说服力。事实上,像威尔这样的天才未来为国家重要机构或数学界工作时,很可能会遭到恶意的利用,当他面对来自世界的恶时是否会再度关闭心门呢?
《故事》中提到,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作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其选择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因此,假如影片让威尔面临社会残酷欺诈,逼迫他展现更深层次的内心,如果在巨大考验下他仍然能敞开心胸,那么故事的结局将具有绝对的说服力。
无论如何,这是仍然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我们的内心或高或矮存在各种原因垒起的墙,现在也许是时候打破这堵墙、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