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无论是5岁还是50岁,总有一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能打动你。
确实,他的作品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能取得令人赞叹的票房成绩。如今他已是全球唯一一位达到百美元票房标杆的导演。
不过,今天跟大家聊的,是他电影生涯中,少见的一部被低估的科幻巨作——
《少数派报告》2002
豆瓣7.8
-------剧透分割线-------
故事设定在未来的2054年,科技迅猛发展。
AI智能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
超酷炫的无人驾驶汽车,AI智能的物联网管家系统。
技术几乎已经控制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不可思议的是,彼时华盛顿特区的犯罪率已趋近于零,世界变得愈加完美。
当然这不是因为没有人想犯罪,
而是,得益于“先知”。
“先知”是人类发明出的一种能侦察人脑电波的“机器人”,
他们全身浸泡在营养液中,每当有人想犯罪事件,她们就会预见。
分析器会将先知的脑电波转换成影像投到大屏幕上,并且会产生一个印有凶手名字的小球球。
红色表示冲动犯罪,棕色表示预谋犯罪。
人类利用先知的这种能力,成立了一个犯罪预防中心。
阿汤哥( 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约翰,就是这个机构的主管。
这时候的阿汤哥还是人见人爱的汤帅。
连老太太看了,都忍不住来一口...
影片一开场,约翰就向我们展示了犯罪预防中心的牛逼之处。
这次是红色的冲动犯罪。
一对夫妻,丈夫无意间撞见了自己的妻子和其他男人在自家滚床单,
一怒之下,将二人双双杀死。
犯罪预防中心根据“先知”预测到的画面,及时赶到了案发现场,
阻止了这场命案的发生,
并逮捕了还未犯罪但注定会犯罪的犯罪分子。
在这里,有犯罪的意图就是罪犯。
如果所有犯罪在发生之前就被制止,那么就再也不会有人受到伤害。
听起来真的是个很棒的系统。
由于犯罪预防的效果显著,预防中心的局长拉玛开始致力于将其在全美范围进行推广。
事关重大,司法部派出一名年轻的官员丹尼(科林·法瑞尔 饰演)对预防犯罪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
但再理想的系统,都会有瑕疵。
丹尼一来,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先知”的预测去判定一个还未实行犯罪的人有罪。
这个合理性,似乎还有待商榷。
仔细一想,确实是。
但尽管如此,约翰依然对预防犯罪系统深信不疑。
直到有一天...
他在“先知”预测的画面中,看到了自己。
36个小时之后,他就会在某个公寓将某个人杀害。
可约翰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
身为执法人员,更不可能知法犯法。
约翰坚信自己是无辜的。
可组织中的其他同事不这么认为呀,
面对即将来逮捕自己的同事们,约翰只能选择:逃。
逃跑的过程也相当酷炫了。作为一部商业片算相当合格了。
可他又能逃往何处呢?
为了避开侦查,他决定先接受换虹膜的手术, 再弄清楚问题的真相。
但术后12小时不能拆纱布,否则就会失明。
也这样意味着这12小时是被追捕的有利机会。
他们锁定了约翰的最后位置,利用蜘蛛进行温感检测,整个过程让人屏住呼吸,紧张不已。
好在,最终侥幸逃脱。
他找到先知系统的发明人,一个植物学博士。
博士告诉他三名先知们并非发明出来的机器人,她们其实是吸毒者的后代,基因变异导致他们拥有预知未来的功能。
先知的预测一般不会出错,但是有时候会出现预知能力最强的女先知与其他两位先知预测不一致的情况,
当三个人意见不一致时,则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份少数意见的报告,被称为“少数派报告”。
但司法系统容不得半点怀疑,这些“少数派报告”因此而被销毁。
到底是“先知”出错,还是约翰真的会在36小时后犯罪?
真相还是留给你们自己去影片中寻找答案吧。
影片改编自 菲利普·狄克的同名小说,他是大名鼎鼎的雨果奖得主。
他的多部小说都被改编成电影,比如《全面回忆》《银翼杀手》、《记忆裂痕》。
《少数派报告》剧本的牛逼程度自然不用多说。
作为一部科幻片来说,概念设定往往是最吸睛的部分。
但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里,成功地融合了动作、科幻、悬疑、政治、亲情、家庭等诸多元素,使它得以给各种类型的观众带来观影乐趣。
作为悬疑片来看,各种细节的设置扣人心弦,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令我们爱不释手。
除此之外,它也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商业片。
精彩刺激的打斗、炫酷的动作特效、充满未来感的科幻设计····
商业片和科幻片的完美结合,看得人特别过瘾。
但有人却说这是“斯皮尔伯格大大烂片”,
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珠玉在前。
从左至右:
《辛德勒的名单》豆瓣9.3,《拯救大兵瑞恩》豆瓣9.0
《幸福终点站》豆瓣8.8,《人工智能》豆瓣8.6
这部作品的分数豆瓣7.8确实不算高。
但说烂片,不至于。可看性还是很高的。
--好了,我bb完了,看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