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誓血五人组》遇到“黑人平权运动”,一切都显得那么别扭

超高的辨识度、标签化的影像、现实荒诞的风格、出人意料的配乐,是好莱坞资深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最瞩目的人设。

毫不掩饰对黑人题材的喜爱和热衷,充满黑色幽默和绝佳讽刺,让这位美国怪才导演执导的电影作品,散发出独树一帜的韵味。

在越来越强调“政治正确”的奥斯卡,从喜剧、动作、纪录片样样精通,到持续关注黑人题材剧情片,斯派克·李是美国影坛特别“吃香”的那批电影人。

如果说2018年他执导的那部略显戏虐与滑稽的《黑色党徒》,在最佳影片这个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上,败给了虽同样讲种族隔离与融合、却多了几分技巧与温情的《绿皮书》,那么在严肃性与娱乐性、戏剧性与叙事技巧上试图寻找平衡的努力上,他所做出的努力,应该是值得尊重的。

于是,当充满野心与壮志、急于表达政治理想和诉求的斯派克·李,与同样对美国甚至世界影视剧市场充满觊觎的网飞(Netflix)撞在一起,观众心目中的期待,就变得尤为热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派克·李的新作《誓血五人组》,更像是这位鬼才导演混合了多种情绪与表达的“骂街之作”。

因为影片上映之时,正好赶上了“佛洛依德事件”引发的一系列抗议与冲突,在这个大背景下,这部片子的政治色彩变得更为突出。

这是一部真诚的作品,真诚到不带脏字的说了一大堆口号、硬话和狠话,在观众眼中,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内容上却显得太疯狂了。

然而,在《誓血五人组》中,斯派克·李风格化的讽刺与戏虐依然很受用,但整个故事被抽冷子抛出来的理念与想法,割裂到四分五裂,再加上过度戏剧化的情节,很难让观众引发共情。

看来,理想化与情绪化,固然是艺术化的前提,却不一定能最终转化成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作品。

塞进情绪的私货

片长达到155分钟的《誓血五人组》,显然是努力往史诗感、年代感的路子上靠,却犯了和老搭档乔丹·皮尔的《我们》,几乎一模一样的原则性错误:太沉迷于自说自话的心理状态。

《誓血五人组》讲述了一个简单却又复杂的故事。

四个参加过越战的非洲裔美国老兵,再次踏上曾经的“战场”,这一次,他们肩负了一个使命和一笔生意,找到在战场上死亡的小队长兼“精神领袖”彪汉·诺曼(《黑豹》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拿到本该属于他们的一箱金条。

然而,事情绝非他们想的那般简单加轻松。

故地重游的伤感冲击之下,当人为财死的追求与寻找真相的憧憬引发了冲突,夹杂在历史与现实、幻想与真实、螳螂与黄雀之间的人们,陷入了一场痛苦的自我救赎之旅。

说简单,这部片子更像是一场简配版的黄金大冒险,人物的动机基本上都说得通,围绕黄金开展的鹬蚌相争也算得上清晰明了;

说复杂,是因为斯派克·李有意无意的加入了太多的意思表达、浓烈的感情色彩,让这部作品变得画蛇添足、冗长无趣。

把各种理念和表达都硬塞进一部片子里,斯派克·李做得太刻意,以至于让这样一部私货满满的作品,充满了无端的情绪。

没错,这又是一部拍给普通美国观众看的作品,只有沉侵于那个社会的撕裂、种族的冲突、信仰的迷茫的世界之中的人们,才能深切体会到斯派克·李想要表达的用意,才能因那股无端的情绪而血脉喷张。

至于我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国内观众,也只能把它当成是一场闹剧般的寻宝枪战片看了。没有了感同身受,共情这种事便失去了基础。

用老兵不厌其烦的自我调侃,夹杂着真实而惨烈的新闻画面,一次次撕开观众的心理伤疤,顺便讽刺了一把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斯派克·李做得足够绝,毕竟只有撕开伤疤才有真正愈合的机会。

只是,电影不过是造梦的艺术,理想永远与现实弄不到一块去。

尴尬的自我认知

与无人提起的朝鲜战争比起来,越南战争是美国人记忆中永远的痛,它头一次让处于二战胜利者的美国人意识到,当时依然如日中天的祖国,社会的撕裂与种族的隔绝依然如此严重,意识形态与政治诉求依然极端对立。

越战就是一个浓烈的药引子,引出了一个至今仍难以弥合的大漩涡。而处于这个种族隔离制度刚刚瓦解、对外战争如火如荼的时代,非洲裔美国军人成了地位极为尴尬的一群人。

生活始终不随人愿,家庭矛盾层出不穷,《誓血五人组》中,久别重逢的四位老兵,在一个多小时的冗长开篇中一直情绪激动的絮絮叨叨。

生活与家庭的压力只是表象,被白人官兵当成炮灰、被本国公民当成婴儿杀手的刺激留下道道伤痕,不被认可的精神压力与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始终挥之不去。

若不是为了那一箱能够瞬间改变自己尴尬地位的黄金,想来他们死也不愿意回忆过往、并肩作战,这才是这场黄金争夺战如此惨烈的前提。

用战场上浴血奋战凝结而来的战友亲情,很快被各怀鬼胎的想法撕得粉碎。

首先暴露是当年与风尘女子阿仙旧情未了的欧迪斯,他是本次寻找黄金行动的牵头人和组织者,却无意中成了那场孽债的偿债人;

视诺曼为精神支柱的鲍尔,之所以在战争之后变了个人,对儿子和家人如此冷漠,就在于在那场战斗中,是他失手杀掉了诺曼。

艾迪是个表面有钱有势却早已破产的生意人,金子对他来说更加实际,然而,触雷身亡死的戏剧性结果,放大了讽刺的意味;

四个老兵中,只有麦尔文是一个“正常人”:他珍视战友情谊,尊重别人的选择,成为宽慰他人、弥合矛盾的中坚力量,在最后关头用身体扑向即将爆炸的手雷,选择了自我牺牲,让人唏嘘不已。

无论是死是活,他们都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只是,这个代价太沉重了。

残酷的象征意义

片中,斯派克·李试图把每个角色都赋予某种意义,因此也让整个故事变得更为刻意,显然,最终呈现出来的影片,并没有如他所愿,甚至,连寓言故事都不如。

没人会喜欢现在的自己,却仍要憧憬未来的生活。黄金代表了老兵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然而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沾满了鲜血的黄金,不是那么好拿的。

除了非死即伤的老兵们之外,让·雷诺饰演的奸商达罗斯,是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代言人;阿仙的“善有善报”总觉得让人看起来不太舒服;代表南越后裔的阿荣与北越后裔的阿管,成了整个故事的牺牲品;“爱心抗雷”公益组织的海蒂,因这个撕裂的故事而变得可有可无。

大统领红色“MAGA“帽被赋予独特的寓意,只要戴上它的人,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会死于非命,或许,就像大统领口中的那句“可能这就是生活”。

影片最后,黄金被顺理成章的瓜分,有的用于个人的生活,有的用于救人的事业,有的用于黑人的平权事业。

黄金本没有错,人的理念与欲望才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09 字。

转载请注明: 当《誓血五人组》遇到“黑人平权运动”,一切都显得那么别扭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