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交易额屡屡被刷新,这样的直播带货能长久吗

“3亿元”“一晚卖出24吨”“直播一场卖出196辆汽车”……最近,直播带货圈里,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一个个不断刷新的交易数据,刺激着直播圈的神经。

在这背后,各路官员、企业家等也纷纷高调加入直播带货行列,相较于此前的草根成网红,在当前的直播中,“主播们”名气更大,带货交易额也更多,以至于小商家已不敢轻易涉足直播。

对于商家来说,最终目标必然把产品卖出去,然而带货却不一定与直播画上等号。当直播成为“你有我有大家都要有”的竞赛时,商家是否也要想想,究竟该以怎样的姿势投身于直播带货的浪潮中。

一支话筒、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直播带货”已成为电商平台新的增长点。这其中,企业家亲自入场带货备受关注。

至今为止,董明珠分别在抖音、快手、京东进行了3场直播,成交额更是从最初的23.25万,一跃至3.1亿元、7.03亿元,创下了家电行业直播带货新的成交记录。试想,如果按照一场7亿元的交易额来计算,董明珠只需要每天一场直播,一年365天就是妥妥的2000亿收入,“再造一个格力”完全不是话下。

产业观察|交易额屡屡被刷新,这样的直播带货能长久吗

但这可能吗?答案是,不可能。一旦带货场次多了,销售额必然下滑。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需求被集中、然后又全面释放,大众消费被提前透支的一个过程。正如每年的双十一,不过是一段时间的订单集中释放,也不可能天天持续。

其实,明星大咖也不是销量的保证。虽然“明星效应”有着足够的曝光度,巨大的流量成为他们带货的销量保障。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明星带货并不稳定,前有知名主持人李湘直播卖貂衣,商品销量从直播开始到结束一直维持在26件,一件也没卖出去;后者则有罗永浩屡屡直播“翻车”的经历。

对直播带货来说,交易额固然重要,但如果靠过分透支、亏本赚吆喝、二次签约、虚假下单等维持的天价交易额,终究是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随着疫情的缓解,线下商业逐步复苏,商家也肯定要调整其在营销上的投入比例,而一窝蜂而上的直播带货,毫无疑问也将迎来洗牌,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那么,直播带货,就真的只是特殊时期的应对方式,难以形成常态化吗?也并非如此。

前段时间,分众传媒创始人兼董事长江南春在直播间讲述《致胜下一个十年:行业突围破局之道》,其中提及,流量只是“术”,品牌才是市场的“道”。在网红产品时代,品牌力比流量更重要,因为品牌才是真正的流量池。品牌一旦赢得了人心,流量自然会来。

他举了一个例子,飞鹤奶粉针对新的定位打广告,但8个月之后销售量依然不见增长。因为选个奶粉品牌对家长来说需要深思熟虑。飞鹤奶粉决定持续投放,结果在第10个月出现拐点,业绩上涨,下一年从40亿飞涨到了79亿,甚至到后来的150亿,业绩翻了接近五倍。品牌广告效果有延迟是正常的。

别抱希望于流量或者广告立刻起到转化作用,品牌转化率是需要周期,不可能一下子就立竿见影有效。对一些品牌来说,即便每一场直播带货交易额都不大,但最起码不让外界遗忘。

同样,最近在汽车圈,各种直播带货也是火力全开。但不得不说,汽车是最难带货的商品之一,因为不存在冲动消费,作为大宗消费品,决策周期长,它必须要有线下体验环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直播最大的功能多为“种草”,而不是带货。

推而广之,像汽车这样的高端品牌,或者拥有高品牌溢价的产品,或者其它产品和供应链还不完善的新创品牌,并不适合赤裸裸直奔卖货而去。

如果你的商品平时很少降价,参加直播后却给出了比较大的降价幅度,那它就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平时你的商品价格过高。一旦直播的商品给消费者留下了低价的印象,再想让品牌力上探,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对商家来说,直播更多是一个与消费者沟通、互动的方式,如果急功近利只剩下带货,这对品牌无异于是杀鸡取卵。

【撰文】郜小平

【海报】许蕾

产业观察|交易额屡屡被刷新,这样的直播带货能长久吗

【作者】 郜小平

【来源】 南方产业观察南方号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33 字。

转载请注明: 产业观察|交易额屡屡被刷新,这样的直播带货能长久吗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