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黄梓:我除了接受0.9%的排片,还能怎么做?

导演黄梓:我除了接受0.9%的排片,还能怎么做?

青年导演能认清市场的“围城”,但愤怒和焦虑不会解决问题。

文/七月

新导演走入市场。

其实从2018年左右开始,国内电影市场迎来了一批新导演逐渐崭露头角。特别是到了2019年,不少新导演在自己的处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类型元素创作,并因此得到了行业和不少影迷的认可。

然而,更现实的问题在于,这些新导演以及他们带来的文艺作品陷入了一定的困局,即这种来自行业的肯定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大众关注度、喜爱度,排片占比并不高。同时,能够在市场里取得亮眼表现的新导演少之又少,甚至票房500万左右成了一种“正常表现”。

在这些新导演身陷困局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国产文艺片在传统院线发行时面临着重重的限制,即使影片的质量上乘,想要达到“破圈”的难度也不小。更不用说,不少观众常常止步于对文艺作品所拥有的较高观影门槛。

但通过与导演黄梓进行对话,可以在整个电影市场经历了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重新了解这些刚进入市场不久的新导演们。新导演对国产文艺片的院线发行抱有什么态度,以及对接下来类型化创作进行的更多思考,这些问题可能都有了新的答案。

1

—想通过院线发行

弱化“文艺片”标签—

大众的固有偏见。

导演黄梓:我除了接受0.9%的排片,还能怎么做?

对于往年的国产文艺片来说,走艺联发行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想要求稳的青年导演的“第一次”或“前几次”创作。到了2020年,在疫情的“致命性”影响下,电影发行的“渠道革新”已然发生,一些文艺片则放弃了线下发行,直接登陆了流媒体平台。

直到目前为止,处于防疫常态化大背景下的国内电影市场尚未完全恢复,全国各地区仍有新增病例零星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年导演的前期文艺作品无论是走艺联发行、还是登陆流媒体,似乎都是当下更稳妥的打法。

最终,黄梓还是选择了让《小伟》走传统院线发行的路径。对此,黄梓认为这跟自己坚持了创作初衷有很大的关系,“(传统院线)覆盖的受众范围会更广,我从一开始就希望能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小伟》”。同样的,传统院线发行的方式还能让他收到更多来自大众的真实反馈。

至于直接登陆流媒体平台,在黄梓看来,“观众很难坐下来、静下心一口气看完《小伟》,其实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导演黄梓:我除了接受0.9%的排片,还能怎么做?

不仅如此,黄梓意识到,“文艺片确实有一批更直接的受众群体”,但更多的观众听到“文艺片”三个字,脑海中首先蹦出来的是“观影门槛高、内容难懂、小众题材”等固有印象,进而不考虑观影,“走传统院线发行也有想要弱化这种标签的想法,不想先打上文艺片的标签再推广给大众”。

“文艺片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既有很艺术表达、很前卫的作品,也有比较通俗、比较生活化的作品,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作品。希望大众不要把所有的文艺片都当作是,那种距离观众很远、拒绝与观众交流的影片。”

甚至在考虑改片名的过程中,黄梓也想过要不要给影片搭配一个更市场化的片名,“列表里有过例如《如果离开不需要告别》这种偏商业、青春伤痛文学的”。只是到了最后,黄梓还是决定用《小伟》这个片名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情感。

此外,在选择传统院线发行时,虽然《小伟》是一部粤语电影,黄梓并没有考虑过分区域发行的可能性。在黄梓看来,文艺片的受众主要还是在一二线城市,“你看《小伟》的路演集中在华南地区,但华东地区的票房成绩其实是更好的”。

2

—“行业认可你,

不代表更多观众能够喜欢”—

更内敛的大众联系。

导演黄梓:我除了接受0.9%的排片,还能怎么做?

实际上,总结这两年涌现出的优质青年导演的前几部作品可以发现,他们在进行传统院线发行自己的作品时,往往不会获得很高的排片率支持,或者上映首日的较高排片率到了次日有着不小的落差。

当然,市场“不友好”这一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刚进入市场不久的青年导演们,即使是万玛才旦、刘苗苗等这样有过海内外电影节提名嘉奖的知名导演也受到了同样的市场限制。

对于《小伟》这部影片来说,排片占比从上映首日的0.9%降至次日的0.1%,之后基本维持在0.1-0.2%的范围,黄梓自然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排片支持,但他也能够接受影院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果。

在黄梓看来,“排片是很现实的问题”,影院一方需要考量的市场因素要多得多,“《小伟》确实受到了行业的认可,也有不少前辈、老师帮忙发声,但是这并不能影响了更多的观众去喜爱它、接受它”。

导演黄梓:我除了接受0.9%的排片,还能怎么做?

对于影片没能获得较亮眼的票房成绩,黄梓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内容层面的问题,黄梓觉得《小伟》虽然有“癌症家庭”这个比较有代入感的大众共鸣点,但影片并不是通过他们遭遇的苦难来只给观众悲伤或感动的情绪,而是更内敛、克制的表达,“讲的是这个家庭里的成员因为癌症所做的选择,可能真正看懂或喜欢影片的观众才更容易产生共情”。

包括改片名,黄梓认为也多多少少产生了影响,原本喜欢这部影片的一些原始影迷感觉片名改成《小伟》之后,影片就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那个《慕伶,一鸣,伟明》了,“他们心里产生了一些失落感”。

同时,黄梓通过《小伟》意识到,改片名并不仅仅属于创作范围,也就是说,需要让观众明确感知到这一动作的目的所在。“至少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因为改了一个更容易让人记住的片名,而让这个片名达到更多、更广的范围。”

此外,黄梓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小伟》上映以来,黄梓的社交账号收到了不少信息来询问影片是不是有配音版本、时长变化是不是有删减。这些“误导”也一定程度上有所影响影片的市场表现。

3

—青年导演的类型化创作适应期—

必要的成长过程。

导演黄梓:我除了接受0.9%的排片,还能怎么做?

回看近几年整个电影市场的表现,从《战狼2》到《哪吒》,再到《流浪地球》,国产片的单片票房天花板不断被类型片突破,整体大盘也更依赖于类型片的发展,因此当下的市场对类型片的需求变高。

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电影产业需要进入市场的青年导演能够在类型片填充市场上起到更多的作用力,即希望这些新导演更多的是有着强类型化素养的新人才。

对此,黄梓表示,类型化创作或者类型片创作是青年导演的必经之路,“我们处在这个行业、这个市场里,就需要去了解这个行业、这个市场”,经过多年发展的电影行业和市场有着自己的规律,“类型片可以说是整个行业对当下市场的最佳考量”。

“作为创作者,你可以有自我表达,但是你也需要适应市场规律。不是为了拍一部市场需要的电影而去创作,而是你对这个行业和市场有更多的了解,有助于你的创作、做一个更深入的自我表达。”

导演黄梓:我除了接受0.9%的排片,还能怎么做?

对于黄梓自身来说,他的下一部作品并不排斥任何的类型化创作或者类型片创作。只不过,在黄梓看来,他应该跟其他的青年导演一样,尚未培养出足够的类型化能力,可以在一次创作前清楚地划分这次创作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化创作,“而是在自我表达的中后期,才能充分地了解到这次创作更匹配哪些类型元素”。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受类型片熏陶的青年导演们进入了市场,想要更加快速地撑起类型化或类型片创作,需要接下来用一部一部作品扎扎实实地走出来。这并不是一个能够在短期内完成的成长过程。

诚如黄梓所说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青年导演们肯定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性,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行业和市场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磨合,“大导演走出舒适区的创作新尝试也可能无法一步到位,需要去适应、去摸索,更何况是新人”。

显然,新导演已经意识到如今市场和产业对他们有着怎样的需求,也意识到他们需要经历一段适应市场的必要时期。在更多的包容和等待之后,这股新导演力量定能“温暖”长期受疫情“冰冻”的行业和市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023 字。

转载请注明: 导演黄梓:我除了接受0.9%的排片,还能怎么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