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3》上映12天票房突破40亿元,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六名。毫无疑问,《唐探》的成功极大地提升了喜剧、推理类型市场的天花板。这一切,在《唐人街探案》刚获得8亿票房那时,应该很少有人能想到。
「唐探电影系列」的风格DNA中最突出的关键词肯定是「混搭」,丝丝入扣的推理,癫狂无厘头地追逐转场,亦庄亦谐的格斗,嬉笑怒骂的语言包袱,所有这些看似不搭的元素以极高地效率来回切换,看一部电影就像看了两三部电影。你可能会说,类型融合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手段,但「唐探」做到了让其中的冲突也成为一种趣味。并且这种类型的交融,也成为它市场表现优异的关键,各种类型的观众都能从中获得观影乐趣。
而为什么它能做到,这需要回到它的核心创作团队构成来找原因。换言之,这要从陈思诚、王宝强、刘昊然三个人的组合说起。
三人的渊源往最早推溯,始于陈思诚与王宝强通过合作《士兵突击》《红旗渠的儿女们》等电视剧建立起深厚的个人友情。在那段时期,王宝强擅长的角色形象,还是以挖掘其真实质朴的性格本色为主,他的本色中因为憨、楞、倔而自带的喜感色彩,也慢慢为人接受。
可能是陈思诚首先意识到了,王宝强虽然已经证明自己可以演喜剧,却还没有得到一个角色,能彻底释放其身上的喜剧才能,而这个新的角色,不仅要一反王宝强给人留下的质朴本色印象,也要和他前期出演的大部分喜剧截然不同——因为说到底,这部分喜剧仍然是根植于王宝强的朴实性格。
王宝强需要一个更大的颠覆。
于是有了唐仁,这个贫嘴、好色、爱吹牛的「唐人街第一神探」,他那黑口黑面镶金牙的暴发户腔调和过耳难忘的方言话痨人设,都令王宝强得以在较快节奏的剧作发展中,充分发挥其表演中还无人见识过的才能,撑起了《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喜剧底色。值得一说的是,这种夸张的表演方式,其尺度是很难把握的,但王宝强凭借他的表演能力和个人魅力,加上十多年所积累的观众缘,让这个角色变得无比讨喜,成为片中的喜感担当。
光有王宝强的唐仁还不行,他需要一个搭档。为搭档设计人设容易,但有了人设也未必能有合适的演员。唐仁和秦风的组合能够存在,说真的也是一种时运。
但是刘昊然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出生于1997年的后的刘昊然是直接由陈思诚发掘入行的,初时在陈思诚的《北京爱情故事》中参演,给人留下清秀单纯的「国民弟弟」第一印象,以这一人设为底色,增加坚定、果敢、聪明、内向的性格元素,就能极佳地和王宝强的唐仁形成互补,起到1+1大于2的效果。所以说到这儿,陈、王、刘这三人组,戏外的个人关系和创作上的互相促进,还真的是分不开的。没有戏外的多年交情和彼此了解,唐探系列不会有今天的默契。
具体说下唐仁与秦风这对第三次组合的CP,其实和前两次相比,是有演变和进化的。王宝强在前两部中胡搅蛮缠的烈度有所缩减,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效、一击即中的喜剧梗,他与刘昊然的一些密度较强的对白,也较前两部的口舌之争上升到颇具意义递进的对答,在片尾的一段被秦风形容为「有哲理的」的对话中,可以清楚看到《唐人街探案3》中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不再停留在「亲舅还是表舅」的亲疏之辩,而真正达到了某种心灵相通。但这个结果无法一蹴而就,它又必须是经过三部电影一句句拌嘴和一次次调查的过程下来,才能实现的情感连接。
很多人都说过,《唐探》系列必须去一次日本。因为日本作为本格推理的重镇,无疑影响过全世界的推理创作,陈思诚绝对就是日式推理的硬核粉,这从《唐探》第一部就看出来了。所以第三集来到东京,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也因此,本集影片邀请了包括妻夫木聪、长泽雅美、染谷将太、铃木保奈美、浅野忠信、三浦友和的顶配演员阵容加盟。不夸张地说,这份名单几乎涵盖了喜欢日影日剧的全年龄层中国观众,几乎每一位都是他所属代际的大咖。这手笔,别说中国电影,可能在日本电影里,都不太常见。
这一策略就如同《唐人街探案》系列每一集必用的国语流行老歌一样,成为影片的专属风格。当银幕上出现长泽雅美之时,观众耳边却响起了《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这样颠覆观众惯常观影体验的手法,正是陈思诚要在《唐人街探案》中达成的。通过混搭观众对流行文化的集体回忆,产生如同片中唐仁说话口音一样的特殊荒诞效果。
同时,这样群星闪耀的阵容,也直接让前两部电影将主角空降到目的地,让观众以游客视角进入剧情的手段得以被改造并加强,将两名主角直接放置于东京的在地空间,让他们充分融入到这些角色构成的实在生活领域中,成为具备了国际视野的商业大片。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缺少这个强大的演员阵容的存在,观感将是完全不同的。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国际全明星阵容的实地操盘经验,不仅是唐探系列自身的规模升级,也是华语电影国际化升级的一大进步。
下面再说说这片最让我感兴趣的一些异国文化元素。
前面提到《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作为直接的怀旧元素纳入影片叙事,与这异曲同工的是,在影片非常具体的案件侦破与法庭审判同步进行戏份中,出现了佐藤纯弥1977年导演、改编自森村诚一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人证》的主题曲《草帽歌》,这首歌不仅直接与叙事进程关联,更是将国人集体记忆的外延拓展到了包括电影、音乐、推理小说译介等维度。
作为最早一批引进中国内地的日本电影,《人证》与《追捕》《望乡》《远山的呼唤》等一样,见证了中国观众对日本电影的疯狂,《草帽歌》也因此在四十多年来的中国人心中长盛不衰,伴随着这一过程,包括森村诚一、松本清张等社会派推理大师作品在内的小说于1980-1990年代密集地被引进到中国,成为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一波阅读与接受高潮。
《人证》《唐人街探案3》对《草帽歌》的植入而引发的一系列怀旧文化密码,恰好与影片本身置身于当下的中日影视密切交流个体位置,形成了非常有趣的跨时代对照。
与这样更加铭心刻骨的「异国风情」相对应的是,上一部出现在名为「CRIMASTER」的推理app排行榜上、各具异秉的高手们在本片中仍然出场,他们甚至也担负了很具体的破案功能。一直排名第一但身份成谜的终极高手Q,在影片中也逐渐露出了真面目,于片尾彩蛋中,观众将收获核弹级的惊喜,又有几位顶级巨星露脸,他们会加入下一个阶段的唐探宇宙吗?
相对于「Q是谁」这个具体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影片对Q的设定,会为唐探系列下一个阶段开启完全不同的方向。
如果说前三部都是犯罪+破案的见招拆招模式,那么引入一个水平不分伯仲、彼此竞争的侦探群体之后,推理谜题的布局就必须进入更高的智商对决层面。唐探系列的演变,还存在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