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并解读

本文是肖战和王一博主演的古装电视剧《陈情令》的配乐《荒城渡》《孤城》《因果》三首词合并解读。


其实这故事仔细想来,含义很深。所以歌词作者们,才赋予了他们这么多的心血,去解读剧中人物角色。用因果来解,鞭辟入里。作为主线的旁支,每个角色,都有一个可歌可泣感慨很深的故事,这也是《陈情令》的魅力所在吧。这三人组,让我想到金庸《射雕英雄传》里裘千仞最终被一灯法师点化的描述。恶到尽头,原是善。善恶本是互相转化的。晓星尘如星辰般,嫉恶如仇,也高悬浩荡青天之上,于世事,黑白分明,理解过于单纯。但他后来在被薛洋蒙蔽中的所作所为,恰如一灯所为。所以到后来,薛洋在内心已被感化,但晓星尘已永不能知晓了。遗憾造就深刻的美丽。悲剧感人至深。 

《陈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并解读

 首先,周深的嗓音被公认为天籁之音。他在《我们的歌》中与李克勤的合作,可称为天作之合呀。周深高音的浑成、无懈可击,李克勤中音的浑厚、余韵悠长,配合极完美。我认为是绝美的一对组合。所以,用周深清亮高亢又悠远深沉的嗓音唱《荒城渡》,是否寄予了对人物很深的同情与悲悯情怀呢? 


 从公理心、同理心来讲,多行不义必自毙,薛洋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必遭反噬,他有必死的理由。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意识来讲,他也必须死。否则,天理何在?他不死,不合乎伦常道德的传统观念。


关于这个人物的解读,已有不少。各个角度都有。我希望就从歌名本身出发,歌词作者,很善用“因果”。 

《陈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并解读

 这个人物的剧中矛盾感极强。按理说,改变人的本性某种程度上可以靠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往往建立在精神信仰的重建基础之上,改换的是他所赖以维生的行动指南。要摧毁某人,首先要摧毁他的精神信仰,这一点上,薛洋本人倒是顿悟了的。他所做的,就是要摧毁晓星尘本人的精神信仰。这个魔鬼式的人物,用极其惨烈的做法,确实做到了。晓星尘的死,与其说是死于误伤挚友的追悔莫及,莫如说是死于自幼奉持的黑白分明的精神信仰被薛洋彻底摧毁。

《陈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并解读

他无以面对自己,更无以面对信仰的荡然无存。薛洋想让晓星尘知道,谁是谁非,不是那么简单容易就能评价和区分的。他的委屈,他的屈辱,他的磨难,在他所做出的大凶大恶的行为之下,已经没有人能够理解和包容了。所以他采用极端的做法,来反抗世人只凭简单的正邪二字,就区分人的善恶的价值观念。他自己正是毁于这种简单粗暴的价值观念评价之下。

《陈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并解读

顿悟是解脱,死也是解脱。薛洋临死仍留恋人间仅存的一点温暖,即使是在他的蒙蔽欺骗之下,侥幸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一点补偿性的温暖,也是他在这只感受到了冷酷的人世间,不能舍弃的温暖。所以才震撼人心。 


 安排这两个人相遇,极善与极恶形成鲜明对比,有太大太深刻的寓意了。信念、意念的碰撞、冲撞,所以用周深演唱荒城渡,本曲寓意最深刻。在不知、无知的情况下,善恶对撞是什么结果。恶到尽头,就是善。

《陈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并解读

晓星尘信念崩溃,完全不能接受自己,宁死,不求生。


薛洋的行为,只能用因果才解释得通。而侠士概念,不够覆盖,只代表了一个精神层面。而覆盖众生所有苦难,是一切因果最终的释义。所以用因果,理解何其透彻。


感化恶人难,去除好人的执念也难。


薛洋内心有什么样的理想?是一颗糖,打开了他的心扉。走近了这个大善人,接近他。因为有人接纳他。

《陈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并解读

善恶相互转化。放下一切成念,执念,用尽一切所能,接纳他的全部。因为他有错误的认知。执念太深,放不下。到达一定境界,已无懈可击了。


晓星尘蒙上双眼,才能放下心中执念,或偏见。要一双慧眼,但这眼睛太纯,太单一。反而蒙蔽心灵。只有在眼盲的情况下,心灵才会真正打开向善的通道。去除我执,接纳本真。

《陈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并解读

而薛洋靠欺骗才能获得甜。放下执念,有多难。世人放不下,保持我执,不悟。生死善恶原本无明确界限,就是互相转化的过程,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晓星尘无意中成了这个佛。

作者:海上孤客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47 字。

转载请注明: 《陈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并解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