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专项整治,不少劣迹网红受到应有处罚。但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些人在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又被平台“挖”出来换个马甲重新捧。这般“凡是流量,来者不拒”的难看吃相,招致舆论强烈质疑。
流量时代,网红成为各平台吸引眼球的“法宝”。一些网红动辄坐拥数万粉丝,也已不是单纯的网民个体,而是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公众人物”。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就越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为粉丝“打个样”。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些网红恃宠而骄,或污言秽语,或直播售假,或低俗炒作,更有甚者侮辱先烈、侮辱国家,这些恶行,经由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一次次冲击着社会价值底线。封禁劣迹网红,是明确权责的必要之举,也是清朗网络生态的当务之急。
可在一些平台和经纪公司眼中,这样的封禁不是警钟,而是损失。平台为了捧自家网红,多多少少砸了资源,一旦被封禁意味着投入打了水漂。利益面前,“操盘手们”自然不甘,一夜成名的网红更不肯凉凉,变着法儿去“找补”。于是乎,他们有的哭卿卿、拗造型,个个都说自己被“冤枉”;有的改名字、戴面具,使尽浑身解数换“画皮”;有的当嘉宾、玩客串,利用他人直播间打起“游击战”……平时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推送广告的平台,也突然“关掉了”摄像头,“忘掉了”大数据,“丢掉了”人工智能,好像就是认不出那些转移阵地的劣迹网红。某种程度上,这是平台抱着侥幸心理疯狂试探底线。
成名出名的门槛愈是降低,对劣行丑行的惩治就愈要严格。倘若放任“臭名也是名”“丑红也是红”,就会不断有人做着“网红梦”炫丑炒丑,拉低社会文明底线,模糊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鉴于此,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严禁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严防违法违规账号“转世”。这个问题,绝不是可以模糊处理、蒙混过关的。我们期待监管重拳出击,网友擦亮眼睛,平台严格执行,令劣迹网红无处容身,还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冬天
流程编辑: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