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瓜田”刚刚被屠了一圈,舍己为人的汪峰老师抱着为群众吃瓜事业做持续贡献的坚定信念,终于带着他的新歌姗姗而来。
不知道是纯属巧合还是成心想搞事情,汪峰的新歌叫《没有人在乎》,光听这歌名就能真切感受到他次次冲击头条,但不能如愿的愤怒。
这首新歌汪峰还拉上了黑泡人GAI和POP风张艺兴一起合作,而听完之后网友的评论则是:汪峰的新歌除了汪峰都挺好听!
我恍然大悟:汪峰老师这是借着发歌搞了一次社会实验,歌不是重点,听完歌顶上热搜的“难听”,和网友期待汪峰老师把自己唱的part去掉的深切愿望,一起完成了这次强化自我标签的大型行为艺术。
在人均“懂王”的社交平台上,因为这首歌,华语乐坛又双叒叕要完蛋了。
然而事实上,这首歌真的像热搜上说的那么难听吗?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次汪峰发歌恰好完整地呈现了一场当代流行音乐营销术:话题、话题、还是话题。
01 歌曲营销必备热点:跨界与feat
汪峰这次新歌拉上了GAI和张艺兴,歌曲信息显示这俩人分别写了自己的PART,而正如同网友们吐槽的:汪峰怕不是给了这俩人命题作文,不管是从歌词还是从听感上来说,他们交作业前肯定没对过答案。
但无论如何,《没有人在乎》这首歌基调是说唱,叫上GAI保证味儿正,叫上张艺兴保证POP感。3个人走到一起,宣发流量也都不用愁了,事实也证明,这次feat获得足够大的成功,不仅占据音乐app封面,还占据了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
其实feat这种形式在流行音乐中并不新鲜,毕竟八十年代漂亮国榜单top100里至少有六七首都会是feat曲,甚至不少还都是神仙帮神仙,比如大卫·鲍伊帮皇后乐队feat的《Under Pressure》。
而到了互联网平台高速发展的今天,feat这种形式几乎算得上家常便饭了,四五年前的B榜前100就能有30多首歌是feat出来的。
所谓强强联手、锦上添花,feat曲几乎可以算是当代乐坛大咖们互帮互助搞临时团建的一种方式,原本关系好的搞次feat符合大众期待,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搞feat又能吊足胃口。
feat曲这种自带话题的营销方式,自然不会被轻易放过。
除此之外就是跨界。
汪峰老师从摇滚圈跨到黑怕圈,尽管词句还是传统汪式组词——灵魂谎言寂寞疼痛,而且奇妙地没一句压上韵,但总之算尝试了摇滚黑怕的新曲风。
跨界也早不是新鲜事,早些年周杰伦还在春晚上串过《本草纲目》和《辣妹子》,而这两年国家队也纷纷下凡——腾格尔唱《日不落》、韩红玩rap、吴碧霞参与古风推广曲。
跨界让听众发现更多可能,也愈发迎合社交网络不断消解鄙视链和权威性的特质,因此成了营销手册中既简单又好用的手段。
02 歌曲营销屡试不爽的套路:玩梗
汪峰老师的新歌从玩梗角度来说也是心思十足,如今的歌曲流行“土味”,大张伟就在这种框架里过得有滋有味,李宇春的《无价之姐》多多少少也走了这种路子。
而“土味”歌曲必备的几大法宝——吵、洗脑、莫名其妙,在汪峰老师的新歌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歌的吵在编曲和汪老师的硬核“摇滚嗓”,“妹油人再糊”的反复吟唱也的确声声入耳,良好地用高重复性达到洗脑效果,莫名其妙则体现在mv之中。
从内容上,歌曲MV致敬了一大堆经典电影——《闪灵》《空房间》《逆世界》《黑客帝国》《银翼杀手》……结尾又用司汤达的名言结尾。
只能说,用致敬、科幻元素和文学提高土味歌曲逼格,这波操作也是另一种营销经典范式——让听众在吐槽和觉得有点东西之间左右摇摆,于是讨论的空间就被创造出来了。
除了作品梗,汪峰显然也很喜欢玩“时事”梗。
从歌名上看,他显然也深知自己娱乐圈送瓜第一人的地位,所以用这个主题来发歌,颇有点自我调侃的意味,套路类同吴亦凡的《大碗宽面》,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嘲,后者是公关。
这样的方式自然引发了网友们爆棚的吐槽欲,点进b站mv,满屏弹幕上是各色吐槽互动,评论区还有总结笔记。
在一顿“哈哈哈”中,这首歌彻底站稳脚跟——被以积极的方式不断次创造和传播。
如今网络信息发布者之间的互动不自觉消解了权威,甚至让扭曲创作者本意和跳出创作者议程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评论方式——这就是吐槽、恶搞、鬼畜等等流行文化的基点所在。
汪峰本来就是一个槽点浓度不低的歌手,网友们调侃起来自然也如鱼得水——
汪峰老师为什么喜欢穿皮裤?因为他“没有牛仔裤”。
MV里为什么只有张艺兴不戴墨镜?因为三个人总有人要看路。
低情商:个人各写各的。高情商:音乐因碰撞而不同,又因协调而美妙。
可谓槽点密集,数不胜数。
社交网络时代,不怕调侃,怕无人问津,这首作品下形成的良性互动氛围对歌曲热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以梗造梗,自来水的力量早就是各大营销者期盼的理想状态,无论是因为好笑还是因为好听,总之关于这首歌的讨论出现了跨平台的讨论和互动,这已经是营销上的一大成功。
03 歌曲营销当代必备手段:引起两极化讨论
如果说短视频平台是如今音乐传播的重要内容平台,微博在观点发布和讨论上的地位至今还没哪个社交平台能彻底取代。无论是算法还是平台生态,微博都在鼓励观点的两极化,以及两极观点的对立化,并以此创造流量和日活率。
有人曾以为互联网会让人开阔思维,见识更广,但事实上,互联网也帮助井底之蛙找到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观点相同给了人们彼此支持和更多自我认同,加固的自我认同又会让人在碰到相反意见时反应激烈,并很难有被说服的可能。
所以如今的营销者往往会走上另一个路子,就像前面讨论过的,力图让大众在两种极端中左右摇摆自选阵营,并由此形成大范围的讨论,让焦点聚集在所宣传的作品上。
“让人骂”是引发两极化讨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所谓“黑红”并不是完全不存在,但通常来讲这种营销也很容易翻车——因为当舆论倒向一侧,便意味着你很快就要从讨论的中心消失了。
因此长久性的营销通常需要不断向大众抛出可质疑的点,同时把讨论方向控制在两者皆可的范围内。
从汪峰的例子来看,新歌发布当天,“难听”瞬间冲上热搜,从个人角度讲,这首歌大众接受度低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他一开口差点没把人带走,几遍下来,“没有牛仔裤”已经深深扎在脑海,一时半会估计抹不过去。
但这大概也并非是所有人真情实感的结果,而是为讨论和传播提供一种出路。
新歌究竟难不难听?客观地讲,把汪峰老师的part去掉,听感还不错。
只是这年头,不管什么文化产品,营销的最终目标还是争夺大众有限的注意力。所以,难不难听已经不重要了,对汪峰而言,重要的是你们在思考“难不难听”这件事。
无论是因为这首歌哈哈哈哈,还是因为这首歌和人键盘打架,只要你们在聊这首歌,最终的赢家,就会是“有人在乎”的汪老师。拉兄弟下水的汪峰,终于扳回一局。
说到这里去翻了翻GAI和张艺兴的转发文案:
果然,因为汪峰吃了无数瓜的我们,还欠他一个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