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集体怀旧,让人们的生活找到更多联结 |新京报快评

一场集体怀旧,让人们的生活找到更多联结 |新京报快评

“集体怀旧”的主旨并非是“回到过去”,其价值也是在对过去的怀念中感悟当下、启迪未来。

一场集体怀旧,让人们的生活找到更多联结 |新京报快评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初舞台上,王心凌再次唱起《爱你》。图/综艺《乘风破浪》官方微博

文 | 徐秋颖

近来,从全网刷屏的“王心凌男孩”到周杰伦演唱会重映霸屏,从“继续撒点野”的崔健到港星叶倩文再唱《祝福》,短视频、综艺、线上演出等多个行业纷纷刮起了“怀旧风”。于是,曾经的时代偶像得以“王者归来”,重新占据了头部流量,而当下人们集体怀旧,似乎也成为一种流行的精神时尚。

疫情之下,举办诸如演唱会之类的大型娱乐活动已变得不太现实,反而为线上演唱会和直播健身破圈提供了契机,加之如今文娱创作领域现状的疲软,“怀旧”成为平台获取头部流量屡试不爽的最佳催化剂。

因为怀旧没有特定的年龄和群体之分,也从来不是某代人的专属特权,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所以,像罗大佑、崔健、周杰伦、西城男孩等不同时代偶像,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其实,眼下这一波集体怀旧,是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通过新载体呈现的“怀旧风”,与老一辈的“怀旧金曲”“怀旧电影”没有太多不同。每一代人都会怀念与同辈人共同的经历与体验,从集体记忆中收获群体归属感,从消逝的青春岁月中找寻慰藉。

所以,怀旧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感需求,即便最初脱胎于病理学用语。时代更迭,科技进步,怀旧的方式也从“心动”转变为“眼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达,又进一步突破了时空限制,让怀旧变得愈发快捷和广泛,其范围也不局限于个体对自己过去的回忆。

从心理学来说,怀旧能给人以舒适、亲切等积极情感,成为人内心的庇护所。对未来,人们多少会有一些无法预期的焦虑,而对过去,人们却能进行加工、评价分析抑或解读重构,由此还能获得可掌控感和安全感。一些时代偶像承载的记忆符号,通过媒介放大后,怀旧还能轻易唤起共同兴趣人群间的亲密感,并获得群体性的认同。这也是怀旧总能引发广泛共鸣,乃至“集体欢腾”的原因。

当下,集体怀旧不仅是潮流,也成为学者眼中一种社会学现象——既带有浓烈的个人特征,也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无论个体将自身置于群体之中进行回忆,还是集体记忆通过每个个体记忆来实现,怀旧的主旨都并非“回到过去”,其价值也是在对过去的怀念中感悟当下、启迪未来。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线上演唱会等形式的出现,丰富了我们居家的娱乐生活,成为人们情绪释放的出口,人们在留言、弹幕中找到更多联结,让暂时“隔离”的生活不再孤独。从这个角度看,集体怀旧同样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在一波波“回忆杀”中,有人从崔健的“摇滚”中看到坚持,有人从周杰伦重映演唱会中看到了青春,有人从西城男孩变老的面庞中看到岁月……音乐抚慰人心,为疫情中的人们加油,更是为自己打气——重整行囊再出发。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

编辑/马小龙

校对/ 吴兴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64 字。

转载请注明: 一场集体怀旧,让人们的生活找到更多联结 |新京报快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