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太平歌词”还是在电视上,看到的侯宝林大师一边用白砂洒字,一连唱着“一字写出来,一架房梁,二字写出来,上短下横长......”只是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听过哪位相声演员再唱过太平歌词了。
很多年后,再听到太平歌词,就是在德云社听郭德纲唱的了。郭德纲因为有戏曲的底子,他的嗓音明显比以前的老艺人们更高更亮。因此,郭德纲至少在音调上,就和以前的太平歌词有了明显的改变。
再有,郭德纲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演唱太平歌词时,加了很多装饰音。这样,也就更加丰富了太平歌词的韵味。因此,当时听郭德纲唱的太平歌词,就感觉特别漂亮,特别通透。
后来,又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听过一些演员唱太平歌词。只是老先生的嗓音条件实在不敢恭维,声调也太低沉了。不过,一板一眼,味道确实不错。可以说,和郭德纲唱得各有千秋。
在天津卫视的相声春晚上,郭德纲和少马爷唱的《鹬蚌相争》,就是明显的两种风格。为了配合少马爷,郭德纲也是特意压低了嗓音唱的。
所以,要听传统风味的,可以到天津的相声园子里听老先生们的唱腔。要听新鲜一些的,可以听听郭德纲,张云雷的段子。但现在很多人就因为风格不一样,就认为郭德纲唱的都是错的,是骗人的,这就是存心在鸡蛋里挑骨头了。
如果没有郭德纲把这东西拾起来,这太平歌词恐怕早就没人听也没人唱了。再者,太平歌词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演唱者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来演唱。你总不能让每个演唱者都削足适履,都按照原来的的样式,一成不变地唱吧。
不过,如果把会不会唱太平歌词,定义为会不会说相声的标准,也并不准确。太平歌词只是以前艺人撂地卖艺,拉拢观众的一种手段,当然这也叫“圆粘子”。会唱太平歌词的,可能到时候多分点钱,不会唱或者唱不好,就少分点钱。但这和会不会说相声,应该是两码事。
之所以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现在很多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他们既说不好相声,更不会唱太平歌词。就是因为这些人自己的一塌糊涂,才让我们产生了错觉,原来不会唱太平歌词的人,就是不会说相声的人。大家说,就是这样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