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评论
观众真正需要什么?
3月20日,历史剧《大宋宫词》正式上线,被多家平台重磅推介。遥想当年,该剧导演李少红曾以一部《大明宫词》名声大振,成为古装剧领域的佼佼者。时至今日,《大明宫词》仍在豆瓣拥有9.1分的高分,堪称国产历史题材精品剧作的代表。正因如此,《大宋宫词》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早在开播之前数月,就受到了大量业内人士与“追剧爱好者”的关注。然而,正是在如此之高的外部预期之下,《大宋宫词》开播后,竟然遭遇了一场“口碑滑铁卢”,其豆瓣评分从“及格线”一路向下,迅速跌破4分。在写作此文时,有74%的评价者给出了差评,仅有14%对该剧表示肯定。
乍看上去,《大宋宫词》的演职人员阵容,即便不说豪华,至少也算得上出众。不论是有诸多大作证明实力的导演李少红,还是以刘涛、周渝民为首的明星阵容,都为外界提供了不少相信其水平的理由。然而,观众口碑不会说谎,更不会因为这些原因“手下留情”。从受众反馈情况来看,该剧非但没有利用好表面上的优势,反而暴露出某些难以否认的问题。
纵观各路网友对《大宋宫词》的批评,可以理出一些头绪。有人认为该剧对历史的还原程度不足,其中不少细节贻笑大方;也有人认为该剧服道化发挥失准,华丽有余而考据不足;还有人认为演员形象与剧本不够契合,导致看起来有一种“违和感”;更有人认为剧情过于倾向“戏说”,显得漏洞百出……总而言之,如果要给这部处于舆论聚光灯下的剧作挑毛病,很多方向都能挑得出来。
然而,倘若我们仅仅关注这些表面问题,认为网友挑出来的这些毛病就是《大宋宫词》失败的本质原因,恐怕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虞。事实上,更多情况下,决定一部影视作品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取得良好表现的,都是其是否足够亮眼、具有特别之处,而非在每一方面都做得周全。与平时我们经常听到的“木桶理论”不同,对文艺作品而言,其成就与高度往往取决于作品的“长板”而非“短板”。对《大宋宫词》而言,网友吐槽的这些内容,都不是其失败的关键原因。缺乏具有新意的剧作思想,没有深刻尖锐的创作母题,在情感表达上也不够真挚、浓烈,才是使其流于平庸的本质因素。
正式播出之前,许多观众都把《大宋宫词》当做是《大明宫词》的“精神续作”。在剧作的命名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宣发方确实想“蹭”《大明宫词》的口碑和热度。因此,分析和解读《大宋宫词》的问题,回避不了与《大明宫词》的对比。
其实,不论是历史细节的失真,还是带有儿女情长元素的“戏说”,《大明宫词》都一样存在。论及服道化的考究程度,一部诞生于2000年的老剧也很难与现在这些既有经验、又有资源的新剧比肩。让《大明宫词》成为一代名剧的,从来不是这些外围因素,而是其在讲述太平公主坎坷一生时表达出的人性思考,是其在描绘武周朝堂尔虞我诈时展现出的历史纵深。
在《大明宫词》中,既表达了个人的爱情追求与封建秩序的矛盾,也呈现了对盛唐气象背后治乱逻辑的思考。在人物塑造上,不论是身为悲剧主角的太平公主,还是“不是主角、胜似主角”的一代女帝武则天,都是立体、饱满、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毁誉褒贬皆在一身的。相比之下,《大宋宫词》虽然继承了“宫词”之名,拥有更多的投资,更好的资源,却丢掉了让历史剧立起来的精神内核,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历史剧一直是深受国内观众欢迎的影视门类,这也意味着观众对历史题材剧作的要求会相对偏高,想要在历史剧领域做出精品、受到认可,对创作者而言是不小的考验。在事后评判一部作品时,观众可能会在各个角度上“花式找茬”,让创作者无所适从。不管怎样,创作者还应意识到:观众真正需要的,是创作者对历史题材厚重感的深刻体察,以及让人“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的表达能力。
编辑/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