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一地鸡毛”决不是有质感的生活细节

文艺评论 | “一地鸡毛”决不是有质感的生活细节

最近网络流行一种说法,叫“生气式追剧”。原来,近期一批现实题材的情感剧在开局时或因题材直击痛点、或因拍摄细腻用心,赢得口碑热度。无奈高开低走,观众一旦被吸引投入其中,越看越生气,可“看都看了”,就只能一边带着对故事走向和对主角命运的好奇关心,一边带着对主创处理的愤怒不解,追完全剧。聚焦职场女性的《我是真的爱你》便是如此。其开局热度一度超过《你是我的荣耀》,然而收官时豆瓣评分仅4.9分。相较之下,年代剧《乔家的儿女》从8.7分到7.8分还算体面,只是对于被誉为“国剧良心”的正午阳光出品,观众难免有更高期待。两者引发观众吐槽“生气式追剧”的程度不同,但症结相似——将一地鸡毛当成是有质感的细节,甚至成为剧情主线的主要内容,难免伤害了作品的整体品相。

文艺评论 | “一地鸡毛”决不是有质感的生活细节

《我是真的爱你》直击当下职场女性在生育中鲜少被提及的痛点,原本值得叫好。作为竞争对手,最初“丁克”萧嫣对“新手妈妈”陈娇蕊诸多照顾让人感到暖心。之后陈娇蕊患上产后抑郁症,剧情立即崩坏。文艺创作理应呼吁改善职场生态,最终却又绕回了女性内部自我消耗的“宫斗”老路。

《乔家的儿女》开播之时,观众的心更是为几个孩子揪着。“又当爹又当妈”的大哥在天台上小心呵护几盆菜,馋嘴二哥偷偷养芦花鸡,古城墙迎着夕阳玩耍嬉闹,都能让观众感受“身处泥潭,却为了那向上的一点光明努力生活”的美好。从制作看,大到工厂车间、老城区破瓦房,小到一双不合脚凉鞋、一副碗筷,剧组都尽力做到了年代剧的细节真实。而邻里亲戚间今天龃龉隔天帮衬的情感拉扯,更让观众感慨“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儿”。

文艺评论 | “一地鸡毛”决不是有质感的生活细节

真实感带来的“沉浸式追剧”让观众前期有多投入,后期就有多崩溃。例如面对丈夫的反复出轨,乔四美一再选择“无脑”原谅,令《乔家的儿女》后半段生出一种别扭感。虽然说这些作品“洒狗血”,但它好像又比韩剧《顶楼》这样毫无逻辑胡乱设置狗血情节的剧目来得符合角色性格和故事逻辑。然而有网友复盘乔家儿女们成年后的剧情,只剩下几个儿女此起彼伏的恋爱分手、结婚离婚,最终依靠大哥出手解决的循环往复。我们可以理解编剧想要透过爱恨纠葛展现主角人性“灰度”的意图,可动辄十几集的高频次轰炸也让人审美疲劳,难怪被一些观众吐槽为“故事会”“知音体”。

后半段的剪辑与剧情,多少透支了前半段童年剧情为观众所构建的美好。一向善于透过小切口展现大时代的正午阳光,电器、服饰、费翔、小虎队这些物质和文化的符号之外,年代剧的表现力可以做得更好——毕竟1977年到2008年,是中国从生活水平到思想观念都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多年。

娓娓道来的家庭剧质感与水准俱佳的先例还少吗?同为聚焦忍辱负重的大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也是“问题叠着问题”,可张大民的“贫嘴”屡屡贡献充满朴实智慧的金句,传递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让这碗生活的鸡汤越咂越有味儿。2014年一部《父母爱情》更是拿下9.5分的高分。面对某些资深编剧“电视剧就是要做到三分钟一小打,五分钟一大打”来抓住观众的“建议”,编剧刘静的一段自白道出了作品让观众感慨“百看不厌”的关键:“我不喜欢打打闹闹的电视剧,更不喜欢那种为了钱财你扇我一耳光,我泼你一脸水的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家庭剧里常见的妯娌矛盾,因“一家之主”江德福“四两拨千斤”的斡旋而被屡屡化解。透过剧中父母从相识到尾声的两次跳舞,展现出两人所经历的情感流转,也透过小范围内部联谊舞会到公园随处可见的跳舞场景,折射出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开放。

文艺评论 | “一地鸡毛”决不是有质感的生活细节

现实主义创作所推崇的“真”,不是不加甄别、不加修饰地把生活摔碎了撒在观众面前,反复刺痛观众,而是在创作之初就明确塑造人物、制造冲突事件所要表达的核心所在。这样,散落的玻璃碴子才能拼出一面映见人生况味的镜子,扫开一地鸡毛才能露出生活温润如初的本来面目。而透过主角面对同样的生活困顿时的乐观态度与豁达选择,观众不只是感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而是“我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从而在现实生活找到向善向美、逆境中奋斗前行的意义。

作者:黄启哲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60 字。

转载请注明: 文艺评论 | “一地鸡毛”决不是有质感的生活细节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