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村民欺负、遭粉丝踹门,充当老好人的大衣哥,他远远低估了人性

日前,“大衣哥”朱之文入驻直播平台,在明星效应的带动下引起关注,迅速吸粉、并成为热门话题。

憨厚的神态,带有明显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脱下军大衣的朱之文,看上去仍是大家印象当中那个淳朴的草根歌手。

近年来,朱之文时不时的出现在热搜榜单上。然而每次热搜,都不再与他唱歌有关:

“村民靠直播朱之文,月入过万”;

“朱之文借款村民万元,无一人还钱”;

“朱之文,钱挣了,孩子废了”。

每条消息无不围绕着大衣哥朱之文的私生活展开,但却再未提及有关他唱歌和草根歌手的事情。

朱之文和他们村的村民,成了一众看客喜闻乐见的家长里短。而村民屡屡“欺负”朱之文的消息,被一次次的摆上台面。

朱之文从一个草根歌手,变成了众人口中被村民“道德绑架”的“可怜人”。尤其是在自家大门被外人粗暴踹开的消息曝光后,大家对朱之文的同情更上一层。

可面对外界的质询,以及村民种种得寸进尺的无理取闹,朱之文仍是以一副“老好人”的形象示人。

在日前的直播中,朱之文更再次强调自己与邻里“和谐相处”:“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生活的很好,非常和谐。要看别人的优点不要看别人的缺点。”

此言一出,倒像是一记耳光,打在了那些同情可怜朱之文,愤而谴责村民的看客脸上。

同时,也让大家意识到:今时今日的朱之文的境况,何尝不是他自己“甘之如饴”的结果。

此前,看热闹的网友特别同情朱之文的遭遇,还一直鼓动朱之文赶紧搬离村子,事实上,朱之文一点都不需要大家的同情。

身穿绿色军大衣,凭借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火爆全国的朱之文,成了名符其实的“草根”代言人。一夜成名的他没有骄傲自满,他选择继续以“农民”的身份,回到农村家里,过着普通的生活。

朱之文没有变,可村里的村民却变了。

自从朱之文走红后,他在菏泽农村的家外,每天有200多台手机对着他的家门。为的就是只要朱之文出现,村民们就能够举着手机直播。

这些拍他的人有邻居、有村民,还有从外地远道而来专门拍他的人。一个农民,有什么值得拍的?

如果这个农民是“朱之文”,他身上自带的话题和流量,就值得拍。

朱之文因“农”而火,因“农”而归。在村民的直播里,他又从一个草根歌手变成了,别人眼中彻头彻尾的“网红”。

此前,一个长期跟拍朱之文的账号粉丝高达百万,而这个博主转身就以60万的价格,把账号卖给了一家广告公司。

面对着“寄生虫”般的村民,朱之文虽然不胜其烦,但并没有任何不悦,甚至在面对踹自家大门、爬自家院墙的拍摄者们,朱之文依然能够笑脸相迎,还在尽量满足这些拍摄者的直播要求。

有人说:“这些人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负朱之文,就是因为他太善良了。”

殊不知,错把善良当纵容的背后,也是朱之文成为“网红”的关键一步!

2011年,从《星光大道》走红的朱之文,却在2018年1月2日的深夜,突然发文要退出娱乐圈,永不复出。

“你虽不在江湖,但江湖仍有你的传说”。回归农民身份的朱之文,不拍视频不直播,此前甚至连社交平台上冠有“朱之文”名号的账号,也不是他本人的。

一个草根歌手,没有代表作品,没有团队炒作,却异常火爆。

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那些村民的“无理取闹”和“贪得无厌”。

因农而红的朱之文,其实早就失去了一个明星应当具有的商业价值、流量话题,可随着村民们的直播,无疑是帮朱之文登上了“线上宣传”这条大船。

村民以为傍上了了朱之文这座靠山,可他们的一举一动,何尝不是在帮朱之文增加曝光度。

朱之文一炮而红后,为村里修了路、盖了养老院。

可面对着朱之文的善举,村里人却说:“想让我们念他的好,那每人买一辆车,再一人发一万块钱。”村里的人,更是一次次的朝朱之文借钱,他们家的借条足足攒了一整箱。

面对大家的“贪得无厌”,朱之文更显得费力不讨好。可即便如此,他依旧善良的对待每个人。

曾经因为“大衣”火的朱之文,虽然脱掉了军大衣,可他又多了另一件叫做“有求必应”的大衣。

在这件“大衣”的包裹下,朱之文的善良隐忍与村民的咄咄逼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看似“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状态,实则是朱之文与村民之间形成的默契。

前者用自身价值创造话题,每天得到免费宣传;后者完成对外输送话题的功能。

两者导演了一场有关“人性”的大戏:村民忘恩负义,朱之文情深意重。老实人被欺负,施暴者得寸进尺。这样的“大戏”,可比听朱之文唱歌,来得有意思的多。

而置身事外的观众、媒体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场“戏”中的某个角色。

为朱之文打抱不平也好,控诉村民的无知渔夫也罢。其实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在为朱之文搭建“刷存在感”的平台。

朱之文本可以搬离存在,躲开这是非之地。但他宁愿忍受骚扰,也要“不忘本”的坚守。

其实原因很简单:朱之文,需要这样的环境。

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拍摄者们,朱之文不厌其烦的客气对待。即使自己早已毫无隐私可言,自己的儿女也因络绎不绝的拍摄者,而变成了不学无术的“啃老族”。

朱之文也从未怒言相向,而是依旧耐心的好言相劝。

被无理的醉酒者怒踹家门,尽管一脸的无可奈何,朱之文也并没有大发雷霆。如果不是被人曝光,踹门者被处理。可能下一个“踹门者”就会应运而生。

鉴于踹门事件影响恶劣,村里张贴出告知书:粉丝围观不得干扰他人健康及正常生活。

朱之文选择原谅了身边浅薄无知的人的所作所为。

就算所有人都看得出邻居也好,村民也罢,他们心安理得的压榨朱之文的做法令人愤怒。可朱之文却在直播中坦言“自己与邻里关系,十分和谐”。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朱之文深入骨子的“善良”,促使他去原谅这些闹事者。

可这样善良,如今看来也未必就是纯粹的。

朱之文之所以选择继续坚守在农村,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不得不”。

你可能会付费去听周杰伦的歌,会花钱买蔡徐坤的唱片,会去追当下的“小鲜肉”们。但你未必会去关注,甚至成为一个地道农民出身的“草根歌手”。

当然,我们不是在贬低“草根歌手”,也不是说农民出身的朱之文,就不值得被崇拜。

相反,我们在陈述一个事实:粉丝群体的不同,注定朱之文脱离不了农村和村民。

朱之文的粉丝基础来自于农村,他的崇拜者也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因为在朱之文身上,他们能看到一种由此及彼的“自豪感”——农民出身,一样可以成为明星。

而因为节目喜欢朱之文的那些“粉丝”们,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处于”新奇”。当新鲜感消失后,朱之文还能继续拥有这些拥趸吗?

答案可想而知。

但恰恰明星想要长久的立足于娱乐圈,除了自身实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粉丝的支持。

即使朱之文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与“永远叫不醒一群装睡的人”有着相同的含义和结果。

可他自己和他背后的团队深知,他们需要农村这个环境来帮助朱之文继续孵化关注。否则一个没有作品的歌手,如何能持续的保有热度。

他们必须也不得不去讨好这些“农村粉丝”。即使深受被直播、毫无隐私的恶心所侵扰,朱之文只能选择逆来顺受。

如果他选择奋起反抗或是直接搬离农村,逃离这种是非之地。迎接朱之文的只会是“寄生虫”们的反咬一口,骂他忘本、骂他红了就不再是朱之文了。

朱之文不能离开农村,离开了就意味着他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没有了农民身份的朱之文,还会是“大衣哥”吗?

只想做“老好人”的朱之文,低估了人性的贪婪。他用自以为的“善良”助长了不正之风的兴起。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896 字。

转载请注明: 被村民欺负、遭粉丝踹门,充当老好人的大衣哥,他远远低估了人性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