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虚向实”,是权宜之计还是一种趋势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影视行业展露新的发展趋势。先有院线电影《囧妈》《大赢家》打破发行惯例,开启线上点播,引起行业震动。后有相对处于影视市场边缘位置的纪实类节目不断出新,纪录片和纪实化综艺抢占C位,不但赢得细分市场,也冲击了影视剧的市场份额,成为当下娱乐行业变化的亮点。

  疫情期间的“宅”生活让影视节目播放数据飙升,其中纪实类节目数据,在多个播放平台超越虚构类影片和剧集,成为贡献行业营收的主力。这使得影视节目“脱虚向实”的趋势浮出水面,而不仅仅是特殊状态下的权宜之计。

  科学人文在线开花

  疫情之下,人们重新审视现实境遇和自身命运,既渴望了解更多可靠的健康、医学、生物科技知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也对当下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光。

  对于敏锐的影视工作者而言,聚焦“现实”已成当下工作的要点。

  长久以来,虚构类影片与剧集占据播放平台的巨大市场份额,显示出强烈的头部效应,而纪实类节目的占有率则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如何摆脱长尾,如何既叫好又叫座,一直是学界和业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曾有过多种尝试,然而一直没有找到特效处方。为此,相关部门出台过多项措施对纪实类节目进行扶持。201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继而陆续推出系列政策,从创作生产、人才资金、播出展映、市场管理、产业链构建等方面扶持国产纪录片产业的发展。

  历经多年发展,纪录片创作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而且,在影院放映的纪录电影数量持续增加。不过,这一发展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显在的原因是,观众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主体,观众积极性更易被娱乐性强的节目所引导。纪实类节目天然地具有鲜明的分众效应,除个别“爆款”作品有夺人的成绩,大多是在市场长尾处寻得一隅。在当下市场意识日益渗透的媒介环境里,随着网络分众时代的到来,纪实类节目创作必须直面观众与市场的需求,调整传播的形式与内容。

  疫情的暴发,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契机:纪实类节目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给观众们提供了最好的科学理性工具和更为积极的精神激励,其题材特点契合了人们应激性的心理诉求,为其获得了题材优势。依托在线媒体迅捷、高效的传播路径,一大批反映当下现实境况的纪实类作品得到充分的聚焦和放大,甚至带动了存量纪录片的点击量,打破了国内影视消费市场的内容格局。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表现来看,我国在线影视节目已开拓出新疆域,在内容生产与传播形态上均有突破,影视娱乐正经历一场更加重视纪实类节目的变革,并将影响疫情结束后的产业走向。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从传播学意义上来看,与虚构类影片和剧集的传播方式不同,纪实类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深层次的互动交融。纪实类节目由于紧贴观众的特殊需求,观众能从中看到当下生活景观的延伸。基于这样的考虑,制作方敏锐地意识到纪实类节目的潜力,高效赶制新作品。而播放平台则快速响应,为新创制多方位部署宣传与播放渠道。多方的合力,促使纪实类节目制作在影视寒冬中迎来了新一轮逆势增长,有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最近,艾瑞咨询发布的《泛娱乐纪实化趋势展望》提到,为适应疫情冲击和行业风险带来的双重挑战,纪实向内容的创新趋势成为近期的影视变革主题。例如,多家平台迅速推出娱乐与纪实的融合性题材作品以弥补综艺空白期,同时医疗类、民生类纪录片受到国内不少观众的青睐。

  芒果TV的《嘿!你在干嘛呢?》是疫情期间推出的首档云录制综艺。节目通过镜头展现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生活状态,因其温馨的家庭感,轻松的小品化叙事,加上能引起共鸣的话题,成为“纪实类综艺”的头牌。虽然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受到各种局限,没有录影棚和精致的后期处理,但具有多元化视角,其现实化的叙事手法颇能打动观众。据统计,近两个月来,以轻剪辑、无剧本为特点的纪实向“宅综艺”共上新10余部之多。

  对疫情的持续关注催生了一批严肃而扎实的纪实作品走向平台,获取了高点击量。可以看到,目前大热的在线纪实节目多与疫情、医疗、环境保护等密切有关。如在武汉进行拍摄的电影《烟波》剧组因疫情而停拍,滞留后摄影师骑着自行车操着手机在武汉“扫街”,制作了4分多钟的短片《守望空城》。这部短片带有鲜明的电影质感,蕴含严肃的诗意,由于美学和题材的叠加效应,使得该片好评如潮,在网络上的点击量达到3亿次之多,在评论区意外地收获了“纪实美学的复兴”的赞誉。此外,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口碑(豆瓣评分9.0)、点击量(超1.2亿次)双丰收;《探索·发现》频道出品的系列纪录片《中国人物志:国士无双钟南山篇》(2011年)虽时隔多年,再次爆红网络……

  而在全新推出的纪录片中,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出品的四集纪录片《今日龙抬头》,具有代表性意义。该片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为时间基点,回溯了发生在中华大地的36个战“疫”故事,突出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基层防疫干部,着眼普通人的奉献、牺牲和情感,展示了疫情无情、人间有爱的温暖主题。该片由全国30多家省级电视台提供素材,500多名电视工作者志愿投入拍摄,为纪录片大规模合作拍摄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外,该片素材丰富,结构紧凑,叙述与情感张力十足,有泪点、有亮点,同时也兼顾了国际化传播的规律,可谓“民族精神的国家相册”。在卫视及线上平台甫一播出便火爆,成为收视焦点。

  危机处见变革

  可以预料的是,疫情过后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影视产业新媒体化的进程可能会加速。由于影视娱乐的潜在需求长期存在,在外部环境的合力下,也将酝酿更大的能量而蓄势待发。当下,变革的端倪已可见,并且这种变革是制作方、平台方和观众共同选择的结果,具备良性循环的条件。

  首先体现在具体的内容生产上,我们可喜地看到在线纪实类节目涵盖了PGC(指专业生产内容)、UGC(指用户原创内容)和OGC(指职业生产内容)形式,顺应了平台与观众的交互体验需求。在此基础上,商业与公益元素的转化、品牌内容的植入蕴含着多种可能性,平台与内容制作者也会更加在意节目的社会责任形象,从而提升整体品质。

  其次,在宏观层面上,管理部门的引导与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先有3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召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理论节目沟通推进视频会,提出要从提高政治站位、努力拍出精品、开拓国际视野、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四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质量,确保进度,努力推出精品力作。后有4月13日,上海市有关部门发布《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上海将深化发展在线文娱,加速发展网络视听,依托音频、短视频、直播和影视类载体,推进新兴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内容生产。

  一种观点认为,“具有专业性强、内容优质等特点的纪实向内容,能够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以及信息获取需求,因此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愈发成熟,分众体系愈发精准,播映数据愈发完善,未来纪实类节目或将可在在线视频领域分得更多的“蛋糕”。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94 字。

转载请注明: “脱虚向实”,是权宜之计还是一种趋势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