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幻作烟云字,费尽千般心思——李碧华《胭脂扣》

誓言幻作烟云字,费尽千般心思——李碧华《胭脂扣》

01

我一直觉得,李碧华是个奇人。

她的心炙热,而她的笔幽冷。

她的文字,比亦舒更清醒,比张爱玲更毒舌,比琼瑶更懂情爱,比严歌苓更明世事沧桑......

年轻的时候,我曾一度不敢深读她的文字,幽怨透彻到令人背脊发凉、毛骨悚然。

怎么说呢?

如果你想读个迷离宿命警世灵动,那么你一定要读读李碧华。

李碧华的小说,好像有个女子从坟墓里爬出来,给你说醒世箴言。

落笔处,那弥漫在文字上的凄凄怨怨,让你隐约看到了一条弯弯曲曲迷雾氤氲的黄泉路,仿佛一眼就到了人生的尽头。

但如今,我爱极了李碧华的文字,她就像个灵媒,把魑魅魍魉写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她就像是伏在朱门梁上的一条蛇,冷眼看着尘世百态,痴男怨女。

她擅长写情 ,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表现对情的执著追求 。

但她又不仅仅写情, 她在写情中融入了历史的、社会的 、哲学的意蕴, 所以书中人物独具一格, 故事别出心裁瑰奇诡异, 雅俗共赏 ,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

同时她在小说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倾注了最深的爱与恨,也倾注了最深的批判与自省。

她小说里的主角一生只爱一次,或不停转世,却都只爱上同一个人,清醒地轮回着,这是李碧华小说的基本设定。

这种痴绝基调的小说,它装在不同时代、不同男人女人的身份里,每一部都惊心动魄。

我不知道,一个人,要经历什么,要读多少书,受多少伤,要如何爱过痛过,阅过多少俗世繁华,才能写出那种“明知是毒却使人甘之如饴”的魅惑文字。

优秀的小说,似生命哲理,一如李碧华的小说,读完之后常常冷汗涔涔,跟着痴情的、哀怨的、被背叛的、残暴的、人鬼情未了的世间儿女,在情关轮回一遭。

李碧华笔下的“女人们”,爱得果敢、炙热,执着无悔。

她谈的是感情,剖析的是人性。

她笔下的世界,是人鬼妖佛四界交缠的世界,四界皆有爱欲,皆有心魔,凄婉妖娆,苟且偷生。

红尘中的人,不也正是如此么:忙碌喧嚣,寻寻觅觅,最后在这世间,还是被情欲绊住了脚。

誓言幻作烟云字,费尽千般心思——李碧华《胭脂扣》

02

有些东西很奇妙,未必亲自见过听过,却能久久留在你的潜意识里挥之不去。

以至于有一天你遇到了它,顷刻便似故人重逢一般,都能大快朵颐、酣畅淋漓地阅读。

李碧华的书就是这样的书。

中国文字写得有味道的女作家很多,但彻底洒脱了,把生活里的“活明白”带到字里行间中去的还真是不多。

人活一生,欠的就是一个“活通透了”。

人是这世界上最坚强的生物,一旦活明白了,我们的世界里便不再存在迈不过去的坎儿。

李碧华虽然是个“纸上女戏子”,写作空间也终归逃不出男女情缘这方寸之地,可是她却能洒脱地把天上人间、神鬼妖魔的无限天光都引入这锥规的立脚题材之中。

她写《胭脂扣》里的如花,江南桥头的青蛇白蛇,对爱都是无限的渴望,但又学不会爱。

如花为了得到所谓的“死生契阔”,最终不惜下毒把爱人毒∣死,让他连反悔的机会都没有。

《青蛇》中描写白蛇的语气是冷的,一如她又凉又滑的蛇皮,而许仙是个忧郁、儒弱的美男子,他对自己人生的分岔路口几度退缩,并且负情负义。

他既贪恋白蛇的美貌,同时又希望拥有小青。

你看看,这是人世间能够容忍的正常故事吗?

李碧华分明是看透了一切,用冷峻的目光在嘲笑着。

她的小说时常让你有一种感觉:做妖的要修炼成人,做人的最终却又要精化成妖。

不过还好,李碧华成精入魔还只是女戏子,食人间烟火,读的最多的“书刊”是自己的存折。

一般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大抵都是后者不足以担住前者的气度,唯独李碧华是个例外。

由李碧华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可以说是在原著精华上锦上添花,妙不可言。

之前我把《胭脂扣》和《霸王别姬》放在一起写过一篇文章,主要是因为主角张国荣的关系。

张国荣曾说:

我最欣赏碧华小说中那种坦坦荡荡、毫无保留的风格。

如果说十二少是清水,程蝶衣是毒药,那么,是张国荣将二者揉捏撮合,酿成了一坛醉生梦死的陈酒,让人沉醉。

今天我想将《胭脂扣》单独拎出来说说,它的小说和电影我都分别看过3遍。

只能说,基于本身剧本便得天独厚、足够风情、足够美得惊心动魄,加上张国荣和梅艳芳的演绎,于是电影和小说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各具风情。

誓言幻作烟云字,费尽千般心思——李碧华《胭脂扣》

03

李碧华让笔下的女人所处荒野中,孤立无援,而又使其借以攀援的男人如此不可靠。

情的被否定、被遗弃、被葬送和被破坏的之后,要克服这种创伤,或是游魂不散,或是转世投胎,或是游戏人间,但总归是悲剧的,以致自体再次消亡。

今天,三月八日,现在,七时七分,来生再见,为怕你我变了模样,或事前模糊,你记住:三八七七,你就知道那是我来找你。

一句极其简单的话,却字字生寒,这就是李碧华的本事了。

王祖贤的鬼怪形象想必早已深入人心了,但我觉得若论女鬼的幽怨、凄清,哀情,没有一个比得上《胭脂扣》里的如花。

那种怨和痴仿佛弥漫在空气里慢慢散开一样,处处都是幽怨与诡异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

开始,我以为不过是一个痴情的傻女子爱上富家少爷,却碍于身份地位的不同,不得双宿双飞,被逼无奈,只得双双殉情,却不料男子半路懦弱逃开,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她在奈何桥上凄凄然等了五十年却终没盼到,只能到人间寻来了。

直到某一日,读了李碧华的原著,才发现原来书中的如花与电影中的如花还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痴与怨是不改的,但是小说中的如花显然是更狠的,对感情的占有欲让人害怕,她爱他没错,只是爱的太深,深得让人脊背发冷,她得不到的便要毁灭。

是,爱情很重要,但你一定知道,爱情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生命里唯一的。

不能明白这一点的女人(或男人),永远不能成熟。

他们即便获得了爱情,也会在患得患失中丧失一切,最终一无所有,只剩下无止尽的伤悲。

追求得太激烈,只会伤人伤己。

就像《胭脂扣》里说的“世间女子所追求的,都是一样滑稽”。

誓言幻作烟云字,费尽千般心思——李碧华《胭脂扣》

04

《胭脂扣》电影中,张国荣与梅艳芳几次相视,关锦鹏以特有的细腻表现出他们初相遇时身体的距离。

在嘈杂中,恍若让人可听到衣角与空气摩擦的声音,对“机缘”的“偶合式”触感让人迷醉而彷徨起来。

你坐在沙发上,电脑屏幕中正读取着塘西风月缱绻不已的《胭脂扣》,色调是鸦片般氲氤,轻浮得令人陶醉又捉摸不定。

远远地,你见一个人正在与梅艳芳饰演的如花款款对唱,此时,雕梁辉映着琼浆玉液,曲调帮衬着美景良宵。

旧时花楼,楼梯曲曲折折地延伸开来,十二少缓缓走来,饶有闲情地和擦身而过的女子眉目传情。

转弯,踏过走廊,进入包厅,一转身便是那站在面前女扮男装的花容女子。

这是两人的初见。

一个好的演员不需要过多的台词,甚至是动作和表情,只需几个镜头,几秒钟,便成经典。

这便是张国荣。

是那样一个男子,聪慧、温柔、识大体、心思细腻,几乎无人会不爱上他。

那时年轻的张国荣已经懂得如何收放自如去演戏,不夸张,不矫情,不造作,仿佛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一出场就是满身的痴情狂恋,连吐出的气都是芬芳醉人。

养尊处优的太子爷身上自有一种慵懒,而张国荣将这种慵懒演绎到了极致。

他与如花同塌而卧,大烟的香气迷蒙了二人也迷醉了观众,那男子眼神恍惚飘渺,似乎在看着你又始终没有焦点,双唇微张,说出的每一个字节都泡着酒酿,饱满的一触即破。

十二少当然是爱如花的,他可以为了她和家人决裂,可以抛下一切和她同居,可以忍气吞声去做那“下九流”的戏子。

他在剧场外面的地摊上看到胭脂扣,脸上必定是闪过了一丝欢喜,继而想起那花样的女子,便蹲下身,掏钱买下,从摊主手上接过胭脂扣时,也必定是小心翼翼,用柔软的袖口轻轻擦拭,再放入袋中。

他就算哭泣也要让那女子背过身去,不让她看到到自己流泪的脸。

整部剧中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如花的痛和心情,但十二少是被琉璃隔开的画,始终沉默。

吞鸦片的那场戏,让你不得不心疼十二少,不得不感慨张国荣细腻到极致的表演。

当如花挖了鸦片要喂他食用,十二少只是轻轻皱眉,眼神垂落恍惚,青涩的面庞已经表明了内心的恐惧。

喝酒的时候动作有些许的决绝,再张嘴时已沾上了胆怯......

如花死后,十二少的生活具体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已经能够大概想象得到——和表妹结婚,结婚照上的十二少一张冷峻的脸,没有半丝笑意,甚至让人怀疑重生的十二少是不是已经不会笑了。没多久就败光了祖上的家产,最终还是回到梨园,却始终只能是个小配角,妻子早逝,儿子不相认,他一直沦落到老年。

你不能怪他为何不再度自杀,那样的一场感情已经消耗掉了他的全部勇气。

影片的最后,老年扮相的张国荣更是轻易地就能让人无限心酸。

现实生活中那个男子已经决绝的“不许人间见白头”,影像成为唯一的见证,让多少人在光影中黯然神伤。

05

十二少,延续了李碧华笔下男人一贯的懦弱和自私,也许从一开始,他就没有准备陪如花去死。

电影中似乎他是罪恶的,而她是凄楚可怜的.

在原著中,我却觉得这两个都是可怜却也让人害怕的。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在冷峻的生死和现实面前,曾经的山盟海誓和百般缠绕厚不过一张薄纸片,不是谁都有勇气爱到生生死死那么多的。

当年面目如玉的翩翩佳公子,今日满面尘土色的老朽,那枚胭脂扣见证了一段被遗忘的时光,一段背叛的爱情。

电影《胭脂扣》即便不如原著清冷,可实在也是艳丽缠绵到了极致。

尤其是十二少同如花二人相拥卧在床铺上互相喂对方鸦片,哪怕是不落半寸春光,却足以让人面红心跳,手心汗淋淋。

爱一个人没有错,难道留恋生命就错了吗?

在生命与爱情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应该由本人来抉择。

都说如花是为十二少而死,然我更认为如花是为了她所信仰的“爱情”而死。

如花的悲剧在于她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真正无私地爱一个人。

十二少后来没有如她所期望的那样选择殉情,对她可谓是强烈的打击,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在阴间苦等五十多年而落空,又岂知这不是她强求他人性命的报应呢?

当然,身为男人的十二少显然是可悲的,温柔有余,气魄不足。

若是负担不起女人的情意,就应早日决断,不应拖泥带水,弄得爱人伤心失望,自己也徒留愧疚。

剧终人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声叹息......

06

的确,对多数人来说,我们心中最向往的仍是古典爱情的那一套模式,我们怀念过去那种厮守一生,甚至生死相随的古典爱情。

而在《胭脂扣》这部作品中,李碧华却借如花与十二少的这段露水姻缘,来解构古典爱情的浪漫与神圣。

李碧华为我们揭开了古典爱情浪漫的外衣,让我们直视赤裸裸的人性。

贫贱夫妻百事哀,佳偶终成怨偶,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文人墨客们所谱写的古典爱情故事,大多是将爱情束之高阁后的结果。

当爱情走下神坛,走进生活之后,不得不面对一日三餐,柴米油盐。

在为生活而奔波忙碌的日常中,二人难免磕磕绊绊、吵吵闹闹,甚至性情大变,这是古典爱情故事中被隐去的真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最后二人因爱而不能,选择共赴黄泉,这本该是最凄美的故事,但在《胭脂扣》中,却成了最大的笑话。

在共同赴∣死的背后,一个是谋∣杀,一个是贪生怕死。

原来所谓的相约殉情,不过是如花单方面的心愿。

在看似缠绵悱恻的爱情背后,藏着如花的阴谋算计,也藏着十二少的懦弱无情。

在一份看似“生死相许”的爱情背后,藏着懦弱,也藏着自私、占有欲,甚至是阴险狠毒。

这个胭脂扣,我戴了五十三年,现在还给你,我再也不等了。

只此一句,我盈眶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为了他,她坚持着不喝孟婆汤,黄泉路上苦苦等候五十三年,甚至牺牲来世的七年阳寿以换取阳间七天去寻他......

而此时,胭脂扣终还,五十三年的痴心等待,最终却只成为了一场空,情像水向东逝去,痴心枉倾注,愿那天,未遇见。

她原是明白一切,却仍然要欺哄自己一场。

一场豪赌,输了,却不愿认。

她又回来寻,寻一个解释,寻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

她不相信他不愿为她舍去性命,她不相信自己引以为傲的爱情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直到面对衰老的爱人,不堪的真相,才彻底解脱,放下执念。

07

其实《胭脂扣》的故事也难免俗套,但是因了李碧华自带的风情、疏离、冷漠、通透又迷人的特性,让人欲罢不能。

记得《飘》里,白瑞德对斯嘉丽如此宠溺与深情,最后却对思嘉说:

我要走了,再深的爱,也会因得不到回应而烟消云散。

是的,真正的爱情,必然是男女双方的笃定方能长久。

若只有一方的执着,便不成美好,徒剩笑话了。

如花和十二少,饮尽爱恨的两个人。

爱或恨,前生还有今世,是如梦如幻的月,也像若即若离的花。

有时候想,有些电影如果换一些人演又如何?

每个人一生都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也许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选择一个适合的角色。

因为只有适合了,故事才会造就他,光线才会宠他,镜头才会爱他,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过场都好像是为他而准备的。

就像张国荣和梅艳芳,他们对十二少和如花的塑造,曾让我一度幻觉,这哪里看的是电影,简直是看着他们在小说的红尘里走过一遭。

同样的,在我重新看小说的时候,因为张国荣和梅艳芳的对于角色的铸造太过经典,每看一字一句,脑中浮现的都是他们。

爱情的模样千万种。

十二少看到的爱情模样也许就是如花的嫣然一笑;而如花看到的爱情模样是那个离开家同自己在一起的那个决绝的十二少。

他们凑巧在一个时间看到了彼此,故事展开;而当他们各自的剧本开始演绎,最后也就分离了。

若有所待便是人生,若有所憾也是人生。

人生总是盛极而衰,穷则思变,退一步想,就不那么空虚矛盾。

世间情爱啊,各人有各人的因果,诉也不尽,说也不完,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

~END~

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倾诉一颗不曾叛离的心

坚信成长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

愿你能在我的文字里感受温暖和深情

推荐阅读:

张爱玲《倾城之恋》∣爱情,也许是玫瑰;亦或许,只是玫瑰上的刺

任凭斗转星移,永不改迎接明天的希望——致永远的《乱世佳人》

为何你会变成这样?我从来没变过——《金粉世家》冷清秋&金燕西

张国荣∣月色与雪色之间,他是第三种绝色

《春光乍泄》∣不如我们从新开始,可是,要从哪里开始呢?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495 字。

转载请注明: 誓言幻作烟云字,费尽千般心思——李碧华《胭脂扣》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