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民间传统美酒第二篇
寻找民间传统美酒第一篇的结尾:“好酒依然有,好酒在民间,好酒产量小,好酒都不贵”,拿来做第二篇的开头,是因为在满眼都是酒精酒的世界,酒友们一方面感叹喝不到好酒了;一方面还得买了喝,总比没喝的强。
不过在酒精酒肆虐几十年的市场,真正的美酒依然如珍珠,撒落在民间很多地方,以自己的方式顽强存在着。本文分享的这款酒就是。并以此为例,实核论述白酒的本质,什么样的白酒是好酒,白酒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了这个根本标准,大家再不用愁着到底用什么方法去鉴别真酒假酒了,一闻一尝就能立马断定。
北方高粱小烧应该是元代的原生白酒
论起酿酒起源,有很多的考证,有证据的蒸馏酒早在西汉时期。2000多年前的汉废帝刘贺,当不成皇帝了,只能尽情吃喝玩乐。本来当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赶下台,够窝心的,年号没混上却给个“海昏侯”背了2000年,还没人给平反。要是放到现在,不当皇帝真的无所谓,凭他墓里出土的那些玩意儿,足可以过上皇帝一样的生活。其中的一个青铜的蒸馏器,就让我们的蒸馏酒技术提早近2000年。
这个蒸馏器,考古界专家们有多种说法,主要考证结论有两个:一个是说用来制作香水的。这说法有很大可信度,刘贺身边一定是美女如云,必得想着法制作迷人香料,以增加她们的“肉香”。这个香型是宁静对张雨绮的评价,很贴切;另一个说法是酿酒的器具。这说法也有很大可信度,上海一位专家就用这个酿了一回,感到很惊奇,居然酿出高达27度的酒。27度的蒸馏酒,如今觉得不咋的,西汉时候绝对的高度酒,美酒。
即便按照李时珍的说法,我国的白酒从元代才有,元人带到中原的技术和设备。在元代的地理版图上,现在的东北属于北方地区,因而说是白酒的发源地不为过。当然不是蒙古人,他们铁饭锅都不会做,谈不上会酿酒。但与他们掳掠日本和东南亚有关,更与东北有直接关系,白酒总体方向是以北京(元大都)为原点,从北向南发展。北方高粱小烧,还是当初的工艺和风味,与内地的白酒截然不同,也与同宗的清香型汾酒有明显区别。
清香是白酒的奠基香型
白酒本来没有香型之分,只有地区性的风味,不同地区酿的酒各有自己的特色风味。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明确了几大香型,还有形象描述,成为四大香型的经典表达:
酱香型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
浓香型酒: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香长。
清香型酒: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口、余味爽净。
米香型酒: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净、回味怡畅。
这么一来,用香型取代了白酒的地区性,从根基上奠定了后来白酒规模化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不同风味的白酒,不再是产地特色,各地都可生产出来。看来没问题,其实乾坤大,意味着各地的白酒,稍加整理就可以混同某个风味的白酒。大白话说,白酒除了酿造,绝大部分可以调制。后来全行业就给予证实,所谓的调制,其实就不再是传统的酿造了。
不可否认的,所有香型的白酒,尽管香味有区别,根本的性质却一样。这个共同的性质,就是“本味”,酿酒材料自身的味道,如同烹饪术语“原滋原味”。本味就是清香型,所以说所有不同香型,基调都是清香,清香型是白酒的根本味道。
白酒的根本性质在于干净
行业内流传有汾酒是清香型白酒代表的说法,其实有点过誉,严格地说汾酒的香也不是清香,茅台酒的香也不是酱香,五粮液的香也不是浓香。主调都是酿造材料的本味,只是附带有发酵材料的味道。这个附带味道想去而去不掉,干脆就让它代表着主调,成为白酒的特殊标识。
这个想去而去不掉的味道,就是泥土味、臭味、霉味。之所以至今我们的白酒走不出去,就因为霉变粮食酿造的文化和味道不被外国人接受。这些味道我们本来也不应该接受,可是时间太久长,早已习惯成自然,反而以为美味,不是霉烂味了。
清香型白酒就没这个霉味,或者说霉味是最少的。当然存在一点霉味都没有的白酒,但不是汾酒,汾酒多少还带有酒曲的味道。
零添加的白酒才算白酒
由此可以得出美酒的根本定义:
没有窖池泥土味、酒曲霉腐味,只有淡淡谷物纯净味道的白酒。
那么,喝酒人就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判断你喝的酒是个什么样的酒了。
酒体越纯净,喝着越舒服,喝罢也没有头疼恶心口干之类的难受。第一篇分享的芒云哈尼包谷酒就是,50度的白酒,喝到嘴里,进到胃里,泉水一样恬淡,带着淡淡的嫩玉米和花蜜香。本篇分享的东北高粱小烧,也是比较纯净的白酒,也是属于清香型,虽然带有酒曲味,比起市场供应大多数同香型白酒,味道干净多了,作为百姓口粮酒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实这里有个不宣之秘,人人都知道的秘密,类似于皇帝的新装。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几乎所有品牌白酒,均具有三个共同特性:①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添加酒精和香精,把低档酒调出高档酒风味;②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产量,添加物的比例不断扩大,酿造酒的比例逐渐缩小;③不断制造新的白酒概念,作为提价的依据。
那么,真正白酒的概念就完整了:纯净无杂味,酿造无添加。
结论:真正的好酒,不在价格,不在宣传,不在品牌,只要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