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去趟潮汕,不止是因为那里的美食。
从最初接触美食有关的内容,便对潮汕有了莫名的向往与好感,可能在陈晓卿的口中,给这个物产丰富的地方给予了太高的评价。他曾说,那里是中国美食的一座孤岛,如果不曾踏上潮汕的土地,千万不要妄言自己是美食家。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潮汕之于美食的意义,就像开封地下城对历朝历代变迁的意义一样,那里才是最真实、最可溯源、最有保留和传承的东西。无论从人们从食物的获取,到烹饪方式的更替,再到中国餐饮文化对其它国家的输出等,潮汕的大街小巷,平常百姓家,都隐藏着食物最初的纯粹与美好。
为此,陈晓卿还把《风味人间》衍生出的《风味原产地》大量篇幅留给了潮汕。不过,今天突然想起潮汕,倒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美味,而是想起了“工夫茶”。
很多人或许不清楚,甚至太多人一直以为是“功夫茶”。其实,这种看似泡法讲究、工序讲究的喝茶方法,应该叫做“工夫茶”。什么是工夫茶?工夫茶最早的含义就是“做工夫(的)人所喝的茶”。比如打铁师傅炉子空着也是空着,搁个水壶在上面烧水,口渴了,就泡点茶喝,然后继续打铁。当时的茶叶和茶具都非常简单,现在变得非常高雅,其实原始的工夫茶是非常接地气的。
这跟我想象中的潮汕人是一致的,他们清晰的知道如何处理来源广泛的各种食材,腌、脍、灼、蒸等相对温和的烹制方法是他们与食材本身最温柔的相处方法。而面对茶,这个神奇的东方树叶,也一样,其实真的没那么多现代茶艺表演过程中体现的高雅,更多的就是融入日常的习惯而已。
听闻走在潮汕的街头,不管是街边小店,还是某个路口的转角,哪怕空间再局促,都会看到惬意的当地人,泡着功夫茶,一口一口的品味平淡的生活。若是你走进去,不管认不认识,主人都会热情的招呼你坐下,倒上一杯清茶,然后热情的跟你攀谈起来。
我向往这样的偶然相遇,我甚至希望我们这个城市慢慢也能有这样的生活状态,一个小茶台,不是什么装讲究,而是给自己一点难得的时间和空间,在茶的滋味里感受生活的万千变化。
惭愧的是,直到今天,我也分不清凤凰单丛的鸭屎香和蜜兰香,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潮汕人喝茶的那种自然状态持续向往。身边真正接触的潮汕人不多,大都也是萍水相逢,他们大都有着明显的故乡情结,无论走到哪里,浓浓的乡情不仅体现在一听便知的乡音里,也体现在他们一旦遇上老乡之后的那种热情。
在潮汕人的心中,家教是重要的,礼数是重要的,认祖归宗是天大的事。这与他们看似随性的享受一杯属于自己的功夫茶并不冲突。其实,冥冥中感觉,从功夫茶的花俏,到工夫茶的回归,或许是中国传统茶的另一种“返祖”现象。但相对于咖啡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时尚的代名词,工夫茶的推广始终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从茶的种类,到茶器的搭配,还有与之相关诸如焚香等各种氛围营造品。但让人欣喜的是,在餐饮行业疫情之下哀鸿遍野的当下,独立茶馆却越来越多;在投资环境如此谨慎的今天,多少金领精英合作开个茶馆的也屡见不鲜。这不是一个女生想开个“花店”、“咖啡馆”那样的冲动和理想化,更像是某种深思熟虑后,给自己和未来的一个最佳空间,一个适合反省、思考、凝聚、内化的空间。只是很幸运的是,再没有比中国传统茶更适合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了。
“潮州工夫茶是生活艺术化。日本茶道刚好相反,是艺术生活化。”
今天看到这句话,觉得背后含义颇深,多年来只在文字的世界里承认日本文化传承的中国人,纯粹的抱怨是没有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行为,才能逐渐找回真正的民族和文化自信。
见识过潮汕人的“庖丁解牛”,
但依然向往坐在当地的某个街头,喝杯地道的工夫茶……
在“郑州”你经常去哪些茶馆?
此刻搜索“茶馆”,你附近有多少家?
评论区聊聊茶事吧!